APP下载

媒介话语“深后台”

2020-11-30吴佳桐

传媒 2020年8期
关键词:边界

吴佳桐

摘要:自传播媒介诞生以来,就具有社会信息传递与意识形态构建的双重属性。作为媒介传播的主要表现方式,媒介话语以语言文本、语境、场景等基本元素构成,经历了语言表达、文字文本、图音影像乃至数据模拟等形态阶段,塑造并强化着人们的生活样态,引导受众认可并接纳媒介话语背后所传达的意义建构。随着现代媒介信息传递过程与叙事方式愈加重视受众的感知度与开放性,媒介话语的表现方式也愈加具有“技术属性”与“人性化表达倾向”。其引导方式则进入“深后台”领域,进行隐蔽式传播控制与社会价值建构。

关键词:媒介话语 边界 深后台 价值引导

如果要为2019年的传播流行概念做个排行榜,“VLOG新闻”必定榜上有名。自2018年欧阳娜娜在微博平台推出她在美国留学的日常生活记录开始,VLOG这种新型移动传播方式迅速在中国市场刮起一阵流量风。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至2019年年底,中国VLOG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巨大的流量关注背后是如今媒体市场最为追捧的“注意力经济”。技术嗅觉敏锐的新闻媒介迅速跟进,最为显著的标志莫过于风靡2019年全国两会的“VLOG新闻”,从央视网《我的上会VLOG》、新华视点《两会VLOG没想到两会记者这么拼》、人民网《两会VLOG》、南方都市报《南都记者两会VLOG》、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等,2019年可谓是VLOG新闻的百花绽放之年。比起2016—2017年的“小众圈层自萌”状态,VLOG摆脱了初期“热概念+无爆款”的尴尬地位,以明星流量为契合爆发点,摇身一变迅速成为了全民热衷的新型传播样式。特别是作为“注意力生力军”的年轻的大众群体,更对于观看、制作、分享各类以旅游体验、生活记录为主题的VLOG视频乐此不疲。VLOG新闻则借到了两会的东风,结合了更具关注度的时政要闻,兼具了亲和力与广泛的影响力。甚至有学者专门称之为“时政VLOG”。但在一片前沿化的研究思潮的背后,剥下包裹VLOG新闻的层层外衣,我们发现,VLOG新闻的本质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媒介话语表达。剖析其背后蕴含的人性化表达与情感共振、场景体验传播倾向,则会探析出现今媒介话语正逐渐转入“深后台”操控,呈现隐蔽式传播的趋势。

一、媒介话语概念辨析与理论研究成果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话语始终代表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概念定义与研究方向涵盖了语言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广阔的空间。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媒介话语的内容定位及进阶方向进行了研究,力求理清其学术脉络,探讨媒介话语在整个媒介生产动态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力与倾向策略。

1.媒介话语概念涵盖范围。媒介话语是以大众媒介为主要载体的话语体现,它属于人类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例如,在社会学领域,媒介话语主要被视为与语言运用的社会语境相关;在语言学里,则更多地关注构成媒介话语的语言本身。但鉴于近年来学科研究有融合的趋势,我们对媒介话语的内涵分析也就可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之内。对媒介话语的研究不仅可以关注媒介的语言符号自身,也可从社会情境中理解语言、媒介和社会的复杂关系。

2.媒介话语分析理论角度与内容定位。荷兰符号学者梵·迪克将媒介话语的理解定为两个视角——文本和语境。他认为通过语义语法构成的文本结构与语境节制的媒介格局,可以隐含地表达意识形态观点。英国学者露丝·沃达克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中指出,媒介话语绝不是一种中立的传播方式,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会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在现代传媒研究领域,这一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众媒介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迎合大眾,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工具,但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态度的表达与陈述。在这种理论认知基础上,目前国内对媒介话语的研究多采用一种动态、宏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不但研究语言、文本和语境,还包括信息来源、场景情境、媒介主体、叙事角度等各种要素,广义上来说,媒介话语可以泛指媒介传播语境下的各种社会实践方式。它经历了语言表达、文字文本、视图影像、数据模拟等不同的形态阶段,形成了现代语言模态与视觉、听觉、触觉模态相复合的多模态样态。其分类涵盖了书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乃至现今流行的移动网络直播、VLOG新闻、VR/AR新闻等各类传播样式。但即使是科技赋能下的新型传播样式,依然存在着明确的语义策略倾向,看似更为开放、交互的媒介话语传播过程,其塑造和说服的本质更为隐蔽而坚定。

二、媒介前后台边界消融的冲击与影响

在探讨媒介话语在媒介生产中的建构策略与传播倾向之前,我们首先要引入媒介前后台理论,其已经成为媒介话语传播倾向的一大理论基础。而作为现今较为流行的新型媒介话语形态,VOLG新闻正体现出了媒介前后台理论中“后台前置”模态。在这一过程中,媒介话语进一步转入“深后台”领域,以人性化的个体表达倾向进行隐蔽式的话语引导,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1.媒介前后台边界消融理论分析。媒介的前后台理论源自于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他将戏剧表演中的“舞台”概念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传播行为,把媒介的“传播表演”划分为“前台区域”(前台)与“后台区域”(后台)。媒介集中展示的信息事实区域属于前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劝服性的话语方式已经难以受到受众青睐。传统媒介不得不开放越来越多的信息生产过程后台区域。为了迎合受众的“窥探欲”与“探索欲”,媒介内容生产“后台前置”的传播趋向已经越发明显。媒介的前后台边界逐渐消融,后台区域不断延伸和拓展,几乎涵盖到了前台所有的相关元素与场域。

2.VLOG新闻的后台前置模态与情感共振倾向。媒介的前后台边界消融趋势造成了一种假象。受众自认为掌握了媒介后台的全部信息,并可以通过社交媒介平台的赋权建构或修正媒介话语,进而与媒介争夺媒介话语主动权。与此同时,传播媒介的话语形态也有了变化,媒介机构会在标题、文本、图像、主体表述中毫不掩饰自身的感情与价值判断倾向,甚至与受众交互辩论以引导其站队。这一点在以VLOG新闻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样式中表现尤为突出。以中国日报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为例,中国日报记者小彭的VLOG在2019年全国两会开始成为爆款,其热度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专题,一直延续到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新青年·新力量”系列,VLOG作品总传播量超过48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00万,微信推送几乎每集都达到10万+。比起以往仪表严肃的时政新闻主播,记者小彭姑娘形象亲切,选择的报道主题活泼,从海岛驻防官兵、来中国的美国环保志愿者、到成为快手网红的农村小伙,无所不包。她时时贯彻VLOG的自拍视角,将自己拉入镜头之中,营造出参与感与现场感。最吸引人的是,小彭灵活应用了VLOG最擅长的后台前置手法,把个人化的价值观点与情感色彩融入到议程内容之中。在初体验全国两会的VLOG新闻报道中,她展现了自己不知道如何穿搭衣服,如何追着参会代表采访的呆萌一面,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系列VLOG中,她在采访时候不慎摔倒,设备突然倒地NG,这些本该由媒介“后台”保留的内容恰到好处地通过小彭的个性化表达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熟悉了小彭日常化的人物个性与记叙方式后,与之产生了情感共振,让我们看到了个体私人情境融入公共情境的可能。

3.媒介话语建构人性化表达倾向下的“深后台”隐蔽操控。那么,在VLOG新闻中,小彭强烈的个性化表达是否代表了媒介公开化的话语引导方向?后台前置下的媒介“表演区域”扩大,受众对小彭VLOG的关注与互动会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话题走向,这又是否意味着媒介话语的引导建构会消解于受众的价值判断之中?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媒介公开化的价值判断引导,亦或是获得了后台开放信息的受众参与媒介话语建构,实际上这些行为都在媒介有限开放后台后形成的“媒介中台区域”进行胶着。在以个性化表达对抗话语权威消解的同时,媒介进入“深后台”场域,进行更为隐蔽的话语传播控制。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盲区的存在,无论如何标榜后台区域的完全开放,媒介内容生产中关系到对社会事实认知趋向的核心环节仍处于“深后台”中。对媒介来说,完全开放后台意味着职业边界的消失和职业权威的降解,是对自身权力的放弃。因此,媒介需要通过社交媒介平台的人性化表达与明确的价值导向来弥补消弭的话语权威与主动权。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没有一种人类交流和传播形式是纯描述性的,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一定会同步传达某种意识判断。如今视图化的媒介话语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快餐式、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令受众对媒介话语塑造出的信息内容,同步携带的价值意义几乎毫无意识的“照单全收”。麦克卢汉就深知这种视听同步的媒介话语建构的力量,他认为受众的思想很容易被这种呈现时就被赋意的媒介话语标准化。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或是具有情感导向的媒介话语,更易被受众全盘接受。以小彭VLOG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传播模态都大致具备了上述两方面的体征。在以人性化表达方式与受众公开交流的同时,真正的媒介话语价值引导始终隐于深后台场域之中,且引导力量更为强大。

三、媒介话语“深后台”的传播赋意与价值引导

在媒介话语的“深后台”建构中,媒介除了可以利用个性化语言文本与表达来抵抗话语权威的消解,也大幅引入非语言模态,例如,VR新闻等新型媒介话语形态,对受众进行“无媒介主体的体验式引导”。从“仪式传播观”的角度分析,这种表面上的“无媒介话语引导模式”,实质上体现了媒介在“深后台”进行的传播赋意与价值引导。

1.“无引导”式的媒介话语形态。如果说有传者主动参与控制的媒介话语形态具有话语引导先机,那号称将信息源完全客观还原,“无媒介话语引导”的VR新闻,又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媒介话语的完全理性退出?事实证明,VR新闻形态下的媒介话语不仅依然存在,其影响方式也更为立体化,更多是在媒介场景塑造与叙事角度的“深后台”场域隐蔽而坚定的发挥作用。

要辨析这一观点,我们首先要理解媒介话语的多模态形态。前文已经论述过,媒介话语可以看作是声音、图像、色彩、味觉、触感等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融合共建的意义机制与系统模态。VR新闻则往往弱化语言形态而强调视觉、触觉、听觉等非语言形态。其目的是抛开记者、主持人等媒介主体的行为影响,从而打造专为个体设计的“独特沉浸体验”。在2019世界VR产业大会上,VR影片《老街印象》就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穿越”体验之旅。通过佩戴VR设备,体验者可以任意与片中的一百多个人物,几十间店铺进行交互活动,让观众彷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古镇之中。这种体验式的媒介话语形态实质上与2015年国外VR新闻《朝鲜内幕》《流离失所》,国内新华社制作的VR新闻《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2016年《纽约时报》日更的VR新闻产品“每日360”,2018年新华网在春节前夕推出的《春运首日,回家的路》等VR新闻作品一脉相承。其共同点都在于不再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而是鼓励或引导观众进入某个特定人物的视角,或是以受众用户自我行为触发情节点,亲身体验到某种新闻场景。这种完全主动的开放式体验方式再度带给用户错觉,似乎媒介机构不但让渡了后台场景,甚至也不再进行价值引导。受众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去体验媒介推荐的事物,也可以打乱媒介一般的线性叙事规则与认知顺序,只通过自我探索去感知与重构新闻事实。例如,在《纽约时报》推出的VR作品《流离失所》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听取新闻故事中哪个人物的心声,或是选择跟随哪个人物去体验事件发生时的地理环境。在VR视频《春运首日,回家的路》中,体验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对春运场景进行体验。

2.“无引导模式”下的媒介话语引导方式。1975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中正式提出“传播仪式观”,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传播不仅仅只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分享,而是一种文化仪式的信仰共享,可看做一种如仪式般的戏剧。要重视传播的参与感,以唤起人们对于某种社会价值观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VR新闻等重视用户体验感的开放性媒介话语形态,看似没有引导性的媒介话语出现,但其展现出的每一个场景内容,都是媒介在深后台发现、选择、揭示和创作的结果。另外芬兰学者莱恩·考斯基马提出,用户在VR类沉浸式体验新闻中的“完全自主性”也并不可靠。鉴于VR新闻对受众用户的视听觉、触觉、味觉等话语模态已经规定了明确的体验路径,用户的自主探索性有限。而VR类新闻的感官沉浸体验感则大大分散了受众用户的思考注意力,这让用户在体验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对主创者的感性情怀感同身受,“所见所感即所得”,这种接受媒介话语赋意的方式甚至比单纯的话语引导与视听印象更为直白有效。

基于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分析,现代受众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媒介在深后台精心设计的传播仪式,利用媒介提供的话语方式来认知信息源头与客观世界,只会更无意识地接受媒介话语形态背后的信息意义,进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媒介所期望形成的社会图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开放式的新闻生产环境对传统新闻业的传受关系与权力地位造成了冲击,但只要新闻业仍旧存在,媒介机构仍在运转,媒介话语引导就既不会走向公开,也不会削弱或消失,只会随着新型媒介关系的建构进入“深后台”领域,用更为隐蔽,更有技巧的方式去强化传者的控制力。事实上,媒介话语形态的转换,对媒介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媒介机构所考虑的,應是如何利用开放性的媒介环境,在隐蔽的“深后台”领域精雕细琢,握好手中的“麦克风”,从而令传者与受者关系更为融洽,构建并共享一个秩序井然的文化社会。

作者单位 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桂权,章震.作为社会解释的媒介话语分析——解读《媒介话语的进路》[J].新闻记者,2017(10).

[2]吴学琴.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1).

[3]王斌,李岸东.隐蔽的“深后台”:开放式新闻生产中的传受关系——以《中国青年》对卓伟的报道为个案[J].国际新闻界,2018(04).

[4]樊水科.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J].国际新闻界,2011(11).

[5]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界,2008(08).

猜你喜欢

边界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边界
今天我们来聊聊边界
逛米兰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怎么找到自己的边界
平行于电场的理想边界存在吗
人蚁边界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