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是另一种老木匠

2020-11-30周云龙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0年11期
关键词:父母心试探木匠

周云龙

儿子在国内高校读完本科,进入保研名单,他却想出国求学,开开眼界。父母有一百个舍不得,无奈还是听从了孩子的决定。

自打孩子出了国,父母每天在家人群里断断续续地问这问那,字里行间全是对儿子的牵挂。

母亲有一份问题清单:吃了吗?天气怎样?这几天睡眠怎样?周末去哪儿?这学期几门课?哪一门最难?论文写到什么程度了?她像当年在餐桌上不断变换菜品一样,不断变换交流的话题。儿子的回答一般是:嗯、还可以、就这样、再说。难得发个“挺好”,母亲要念叨几遍,甚至要截图保存下来。

两年时间过去了,家人群里交流的话题也有了改变。

母亲问:下一步什么打算呢?儿子答:继续读博,或者工作。

母亲试探着再问:将来呢?儿子答:可能要在这边寻找就业机会。

母亲问:不能回来发展吗?一个人在国外,没帮没衬,蛮孤独的。儿子答: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状态。

母亲提醒:眼光长远点,还是要及早规划,我们这边也好做些准备,至少可以替你分担一点经济压力,没必要都从零开始。儿子答:不需要,就靠自己吧。

母亲有些失落,不过,手指还是略带颤抖地发送出去一个字:好。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又绕到那个话题,试探着问:真的不需要我们帮忙吗?我们一辈子辛苦打拼,精打细算,就是希望给你留一个稍微厚实的家底。

儿子云淡风轻地回答:你们想太多了,还是多考虑考虑自己,那些房子就留着你们自己养老。你们照顾好自己,就是减轻我的负担。我在外边,自己会想办法。

儿子说得中肯,母亲却更失落了: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时时盘算着给儿子留一些资产,奈何到头来孩子并不需要。

孩子自食其力,有事业心,有闯劲,这不正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期待吗?可母亲却有一种被冷落的无力感、挫败感——中国人的话语体系里,“父母心”前面常有“可怜”二字。这一刻,母亲觉得自己是可怜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去过一种悠闲的生活。雇主觉得有些不舍,问他能否再盖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帮忙。木匠答应了,不过,他的心思已经不在房子上,不但手艺退步,而且偷工减料。房子完工后,雇主兴冲冲赶来,他拍拍木匠的肩膀,满怀诚意地说:“这个房子就归你了,这是我最后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羞愧、震惊。如果早知道是给自己盖房子,他一定会钉好每一颗钉子,安好每一块木板,绝不会粗制滥造,草草了事。

老木匠的自私小我,最终留下笑柄。

而很多父母,可能是另一种老木匠。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即使退休到站,仍然不肯懈怠。最后总有一个执着的目标,要给儿孙盖一座大房子。一砖一瓦,一木一器,他们都亲自把关验收。等到房子落成,他们兴奋地把钥匙交给儿子,儿子却淡然地说:我可以自己盖的。

父母是无私的,是真诚的,最终却落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失落。

过去,常常被人提及的话题是“孩子的独立”。而今,传统家庭结构逐渐瓦解,“父母的独立”越来越被人们热议。做從容、快乐、自由、独立的个体,是人生最大的修炼,对父母来说,更是如此。

唯愿天下儿女都能读懂父母心,懂得感恩,不辜负;也愿天下父母皆得欢欣,拥有来自子女和时光的温柔以待。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父母心试探木匠
静守百年:试探西贝意象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