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政区名演化个案研究:从杂谷厅到理番厅

2020-11-30

历史地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直隶嘉庆乾隆

段 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中国的政区名有多种多样的来历。历代的地名学家对历史政区名也有一定的梳理、解释,如明代郭子章撰有《郡县释名》(1)〔明〕 郭子章: 《郡县释名》,万历四十二年刻本。,近人吕式斌撰有《今县释名》(2)吕式斌: 《今县释名》,北平恒和商行1931年印行。,都对历代政区名的来源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华林甫在《中国地名学史考论》中对古代地名(3)实际上,中国地名研究主要就是政区名研究,所以本文对二者不做区分强调。渊源的解释予以归类,指出《水经注》的地名渊源可分24类(4)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0—83页。,《元和郡县图志》的地名渊源可分24类(5)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第86—89页。。但这些地名解释遗漏了一类职官地名。职官名作为地名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东汉时,边疆地区就有多个以职官名作为城名(相当于县)的地方,武威郡辖有城: 左骑千人官,张掖属国辖有城: 候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上郡辖有候官。(6)《续汉书·郡国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20—3521页。清代也有多处以职官名作为地名,如光禄渠、巡检司村等,但以职官性质作为正式政区名的例子非常少,本文所要讨论的四川省的理番直隶厅是其中之一,其前身是杂谷直隶厅。杂谷直隶厅何时演化为理番直隶厅,原因是什么,前人研究并不充分,特撰文讨论。

一、 前人研究述评

对于今天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在清代的沿革,民国以来的史书描述并不一致。有关记载自民国时期已出现不同。龚煦春认为:“理番厅,乾隆十八年,宁远府炉宁同知裁,设直隶理番同知。分五寨: 杂古脑寨、乾堡寨、上孟董寨、下孟董寨、九子屯寨。”(7)龚煦春: 《四川郡县志》卷一一《清代疆域沿革表》,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416页。他指出理县前身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置的理番直隶厅。吕式斌认为理番县的沿革是:“清置厅,西南北皆生番,领土司四,管理番民十数万户,民国三年改县”(8)吕式斌: 《今县释名》卷六《四川省》“理番县”条,第3页。,即也认为清代设置的是理番厅。赵泉澄在其著作中分两处叙述了杂谷厅的沿革以及更名为理番直隶厅的时间:“乾隆十七年,改杂谷土司为杂谷厅,设同知,隶府属。领厅二,县四。二十五年,松潘厅升为松潘直隶厅,杂谷厅升为杂谷直隶厅。领县四”(9)赵泉澄: 《清代地理沿革表》“四川省龙安府”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22页。,“乾隆二十五年,龙安府属之杂谷厅升为杂谷直隶厅,设同知: 无属领。嘉庆六年,裁茂州直隶州属之保县,以其地归并入厅,仍无属领。八年,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仍无属领”(10)赵泉澄: 《清代地理沿革表》“四川省杂谷厅”“理番厅”条,第127页。。

近年来对其沿革的叙述较为详细。《清代政区沿革综表》认为: 杂谷厅“原为杂谷安抚司,属茂州直隶州。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寅裁安抚司,改置杂谷厅来属。二十五年升为直隶厅”。(11)牛平汉: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四川省总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页。“理番直隶厅”条:“乾隆二十五年置杂谷直隶厅。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改厅名为理番。”(12)牛平汉: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四川省总表,第324页。《理县志》载:“清乾隆十八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以保县旧城为厅治所(在今薛城镇较场村)。乾隆二十五年省保县入杂谷厅,并升为直隶厅,清嘉庆八年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13)四川省《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理县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又载“乾隆十八年设置理番直隶厅,直至清末”(14)四川省《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理县志》,第199页。。是乾隆十八年即置理番直隶厅还是嘉庆八年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此书的叙述相互矛盾。近年出版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则在综合众多史料的基础上,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理番直隶厅的沿革:“初为杂谷安抚司,康熙十九年来属,属茂州保县。乾隆十七年十月改流,置杂谷厅,治所即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为直隶厅。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划定行政区域,除杂古脑一带外,‘旧保县地方汉番及梭磨、大金川等各土目,请归新设理番同知管辖。再旧保县城内汉民,满溪十寨熟番,及竹克基、松冈、小金川、沃日等地方,并请归该同知兼辖。’乾隆二十四年,增领丹坝3长官司。嘉庆六年十一月,保县并入,约嘉庆以后改名。”(15)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卫东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页。这是目前学界关于理番直隶厅的沿革最为严谨的研究。傅林祥还在上文注释中对杂谷直隶厅何时改名为理番直隶厅做了一番探讨。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修方志大多记载为嘉庆十年(1805年),但检诸史料,并无确证有何时改名之事,嘉庆六年(1801年)之后至道光时期的一些史料仍作杂谷厅,故推测,四川理番同知驻杂谷,杂谷厅改称为理番厅,可能是嘉庆年间或稍后改变的过程。(16)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卫东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第2版),第454页注7。

“理番”二字有管理少数民族的意思。仅从字面意义来看,作为政区名称并无特殊之处。清代以同类词为政区名的不在少数,以类似职官名为政区名的也不是孤例。甘肃的靖逆厅就与理番厅的命名类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己丑“议政大臣等议覆,靖逆将军富宁安疏言西吉木设立赤斤卫,达里图设立靖逆卫,各添设卫守备一员。锡拉谷尔设立柳沟所,添设守御所千总一员。再添设同知、通判各一员,兼管二卫一所。其驻防兵丁、武职官员令肃州镇管辖。卫所官员令肃州道员管辖。应如所请,从之”(17)《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七“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己丑”条,《清实录》第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7页。。牛平汉在论述安西直隶州的沿革时,即认为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直隶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九月初五裁。(18)牛平汉: 《清代政区沿革综表》,第458页。乾隆《甘肃通志》载:“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同知。雍正三年以柳沟通判改调靖逆,领靖逆卫、齐勤所。”(19)乾隆《甘肃通志》卷三下《靖逆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5页。靖逆厅即由长官靖逆同知和靖逆通判而来,理番厅来源于厅的长官理番同知,两者性质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是,靖逆同知和靖逆通判全国仅此一处,故以靖逆为厅名即指此处,不作别想;理番同知则不一样,在清代有多地设置。四川、贵州、台湾等处都设有理番同知,台湾甚至有北路理番同知和南路理番同知之别。那么,以理番这样的一个通名作为某地政区名是非常不合适的。这如同粮逋、水利等同知或通判,全国多处设置,不会作为正式厅名一样。所以说,杂谷直隶厅改名为理番直隶厅是清代政区名称演变的一个特例。当然,换个角度讲,直隶理番同知是唯一的正式政区的行政长官,不像其他的理番同知仅是事务性长官,故理番作为政区名便宜处之,也有可理解之处。

从前人研究可以看出,乾隆十七年(1752年)置杂谷直隶厅是非常明确的。但后来有没有改为理番直隶厅或何时改为理番直隶厅,大家聚讼不已,仍需辨析。

康德告诫研究者,认识事物应该先从考察其起源开始,也要注意它们的蓝图或者形式。(20)[德] 康德: 《自然地理学》导论,收入李秋零主编: 《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在研究历史地名的变化时,也是应该如此。下文将从文献中的杂谷厅和理番厅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杂谷厅的演变。

二、 文献中的杂谷厅

《清实录》对杂谷设厅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军机大臣议覆,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奏称,番众苦苍旺残虐投诚者四万余人,悉愿改土归流。其已入版图之杂古脑等处应筑城,并设副将、理番同知各一员,兵一千二百名。杂古脑之西南系梭卓接壤,均须建汛设兵。查威茂营旧制,原系参将,今应仍改参将,即将该协副将移驻杂古脑,均归松潘镇管辖,兵即以威茂所裁并通省各营通融抽拨。同知亦有泸宁一缺可以裁改,并照松潘同知之例增设照磨一员,统于善后事宜内分别筹办,等语。其改设副将、移驻同知、拨兵设汛之处均应如所请。”(21)《清高宗实录》卷四二四,“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寅”条,《清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6页。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寅,清廷同意在杂古脑置理番同知,其缺原系泸宁同知。虽未说明杂谷厅是散厅还是直隶厅,但因言明仿照松潘同知例,而松潘同知为直隶同知,故杂谷厅应为直隶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大清职官迁除全书》中四川省杂谷厅,即为直隶厅。(22)《大清职官迁除全书》,乾隆二十二年夏五月本,第四本。乾隆时人彭遵泗编的《蜀故》中记载杂谷厅:“杂谷厅,乾隆十七年设同知,在省西四百六十里,管辖大小金川、松冈、卓克基、沃日六土司,抚夷绥汉筹边要地”(23)〔清〕 彭遵泗辑: 《蜀故》卷二《形势》,《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27—550页,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页。;“松茂道共辖成、龙二府、直隶杂谷一厅、绵茂二直隶州”(24)〔清〕 彭遵泗辑: 《蜀故》卷五《官制》,《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27—573页,第573页。,明确说明杂谷是直隶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杂谷厅”条载:“本朝康熙十九年归附,仍授安抚司。乾隆十七年升为厅,设理番同知。”(25)洪亮吉: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三七《四川布政使司》,《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以上文献皆说明杂谷厅始置即为直隶厅。

嘉庆《大清一统志》指出:“乾隆十七年,土司苍旺不法伏诛,改土归流,设理番同知,以保县旧城为厅治所,俗曰老保县。二十五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六年,裁茂州属之保县,俗称新保县,入之,属四川省,领土司四。”(26)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二一《杂谷厅》,《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42页。光绪《清会典事例》载:“(乾隆)十七年,以杂谷安抚司为杂谷厅……二十五年,升龙安府松潘厅并杂谷厅均为直隶厅。”(27)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一五三《户部二·疆理》第2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43页。两者皆认为杂谷厅初为散厅,直到乾隆二十五年才升为直隶厅。因上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前的文献(28)彭遵泗卒于乾隆二十三年,上述文献除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外皆可明确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之前,故言。皆以杂谷为直隶厅,这两条史料皆为后出,故不确。

乾隆后期的官修史书也载杂谷厅为直隶厅。乾隆《大清一统志》载:“乾隆十七年土司苍旺不法伏诛,改土归流,因以保县旧城为厅理所,直隶四川省。”(29)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三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81册,第471页。《清朝文献通考》载:“(乾隆)十七年置直隶杂谷厅同知。”(30)《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八六《舆地十八·四川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357页。《清朝通典》载:“杂谷厅,旧杂谷安抚司地,乾隆十七年置同知厅,直隶松茂道。”(31)《清朝通典》卷九四《州郡五·四川省》,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23页。就连乾隆也称之为杂谷厅。嘉庆初年,乾隆题诗《四川布政使林儁奏报连次雪泽优沾情形诗以志事》:“夔州府属之奉节、巫山、叙永厅及所属之永宁县并打箭炉、会理州、石砫厅、忠州、松潘厅、杂谷厅、汶川、保县于十月初五日至初十、二十一、二等日连次得雪。”(32)乾隆《御制诗余集》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11册,第755页。

前人研究中,有说法认为嘉庆年间杂谷直隶厅改为理番直隶厅,但嘉庆至清末的大量文献仍载为杂谷厅。道光十七年(1837年)才完成的许鸿磐《方舆考证》一书(33)徐明兆、周玉山: 《许鸿磐与他的〈方舆考证〉》,《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年第2期。,其中四川省列有杂谷厅,其沿革仅述“乾隆十七年升为厅,设理番同知”,未载其改名事。(34)许鸿磐: 《方舆考证》卷七一《四川七》“杂谷厅”条,第30册,民国济宁潘氏华鉴阁刻本。金科豫是“乾隆癸卯科举人,官至四川杂谷厅理番同知”(35)民国《锦县志》卷一六《人物下》,《中国方志丛书·东北地方》第1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857页。。据吕文郁的文章,金科豫在道光二年(1822年)升任四川杂谷直隶厅理番同知,道光四年(1824年)镇守维州,在战役中阵亡。(36)吕文郁: 《金老之家世》,《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30周年纪念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85页。可推测民国时人还是认为这一政区在道光年间是称为杂谷直隶厅的。(37)同治《直隶理番厅志》没有载金科豫任同知,而是记载王梦庚“浙江金华人拔贡,道光二年任”,《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第677页。不知是《直隶理番厅志》遗漏还是有关金科豫的记载有误,但不影响民国时人对杂谷厅的认识。同治《直隶理番志》载马百龄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直隶理番同知。(38)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二《建置·职官》,《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第677页。咸丰三年(1853年)陕西巡抚张祥河在奏折中称之为“前任四川杂谷厅同知马百龄”。(39)录副奏折: 咸丰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张祥河: 《奏请前任山东布政使王笃等帮办省城防堵事务事》,张祥河: 《张祥河奏折》第324条,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267页。

清末还有中央官修史籍保留杂谷厅。席裕福纂《皇朝政典类纂》载:“永乐五年始置杂谷安抚司。本朝康熙十九年土舍板第尔吉归诚,仍授为安抚司。乾隆十七年土司苍旺不法伏诛,改土归流,因以保县旧城为厅理所,直隶四川省(一统志)”(40)〔清〕 席裕福: 《皇朝政典类纂》卷四四一“杂谷厅”条,第27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2857页。,抄录《一统志》资料,仍为杂谷厅。光绪《清会典事例》载:“嘉庆六年,省保县,以其地并入杂谷厅”(41)⑧ 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一五三《户部二·疆理》,第二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44页。,并未载嘉庆甚至道光时期杂谷厅改名,后又指出光绪时四川省“茂州领理番厅一”⑧。其实不论是杂谷厅还是理番厅,皆为直隶,未曾属茂州。《清会典事例》对杂谷厅的演变记述有误。

从旁证史料来看,清末,杂谷厅附近的地方史籍也有杂谷厅的记载。光绪末年,兴元任懋功厅同知,其编撰的《懋功厅乡土志》载:“乾隆十七年杂谷安抚司土司不法,剿灭之后改土归流,另立为一厅,设直隶同知一员,辖七土司,两金、鄂克什并立焉。四十一年两金剿灭,改土归流,五十年复将鄂克什土司改归懋功同知管辖。虽于杂谷厅稍有划分,而适还冉州之旧。”(42)〔清〕 兴元编: 《懋功厅乡土志》,《四川大学图书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第7册,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33页。此书没有提改名理番厅之事。不过,谢鸿恩编《茂州乡土志》载:“嘉庆七年裁保县,以其地并入杂谷厅,今领汶川县一”(43)谢鸿恩编: 《茂州乡土志》,《四川大学图书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第7册,第276页。;地理“西南隅至理番界九十里”(44)谢鸿恩编: 《茂州乡土志》,《四川大学图书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第7册,第300页。。此书提到嘉庆七年(1802年)仍为杂谷厅,清末已经是称理番厅了,但没有改名过程的记载。

清末其他省的方志也载有杂谷厅。光绪《丹徒县志》载:“赵涌岚,四川杂谷厅同知。”(45)光绪《丹徒县志》卷二三《贡监》,《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同治《直隶理番厅志》不载此人,不知此条史料是否真实,但还是可以证明光绪《丹徒县志》的编纂者是知道四川有杂谷厅而不是理番厅。

从中华文史网收录的清代奏折、题本来看,乾隆时期都称杂谷厅,嘉庆之后大量称之为理番厅。刑科题本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十六日“题为会审四川理番厅番民郎塔因被索欠相争谋死熊万山一案依律拟斩监候请旨事”(46)题本: 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刑部尚书刘统勋《题为会审四川理番厅番民郎塔因被索欠相争谋死熊万山一案依律拟斩监候请旨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7-06299-011。是检索出的唯一的乾隆间理番厅奏折、题本。但看具体内容,有“杂谷理番同知崔纶”,显系工作人员拟名有误。虽然嘉庆后使用理番厅比较多,但当时也不乏称杂谷厅的记载。朱批奏折载嘉庆十年(1805年)十月二十六日四川总督勒保“奏请以张敏树升补杂谷直隶厅理番同知事”。(47)朱批奏折: 嘉庆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四川总督勒保《奏请以张敏树升补杂谷直隶厅理番同知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4-01-13-0163-014。录副奏折也载此事,嘉庆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奏请成都县知县张敏树委补杂谷厅理番同知事”。(48)录副奏折: 嘉庆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四川总督勒保《奏请成都县知县张敏树委补杂谷厅理番同知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3-1498-055。录副奏折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月二十七日“奏请以徐廷钰升补杂谷厅理番同知并黄泰升调阆中知县事”(49)录副奏折: 嘉庆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四川总督勒保《奏请以徐廷钰升补杂谷厅理番同知并黄泰升调阆中知县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3-1518-050。;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月二十五日“奏请刘名震升补直隶杂谷理番同知事”(50)录副奏折: 道光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四川总督鄂山《奏请刘名震升补直隶杂谷理番同知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3-2617-067。。朱批奏折也载有刘名震升事。(51)朱批奏折: 道光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四川总督鄂山《奏请以刘名震升补直隶杂谷理番同知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4-01-12-0422-229。刑科题本载,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二十一日“题为审理杂谷理番厅客民蒋文斗等挖药纠纷伤毙儿噶偷沙甲等命一案依律分别定拟请旨事”。(52)题本: 四川总督陈若霖《题为审理杂谷理番厅客民蒋文斗等挖药纠纷伤毙儿噶偷沙甲等命一案依律分别定拟请旨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 02-01-07-10416-008。这6条资料实为4条,多系奏请任命厅同知事,称之为杂谷,可知杂谷是正式的政区名。

从清代地图上可以看到杂谷厅在很多时代,包括嘉庆以后有著录。乾隆中前期的《大清分省舆图》中,四川图绘有“杂谷厅”(53)《大清分省舆图》,林天人编撰: 《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台北“中研院”数位文化中心2013年版,第79—82页。此图册由总图、盛京和直隶等18省图组成,共19幅,林天人根据行政区划判定此图册绘制时代大致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间。此图册绘制时代或可再议,但代表了乾隆中前期的行政区划无异议。,表明杂谷厅在设置之初就是正式名称。美国国会图书馆藏《舆地全图》绘有杂谷厅。林天人根据图中行政建制及地名的演变,判定此图绘制年代为嘉庆四年(1799年)。林先生判定绘制时代依据即参照了杂谷厅:“嘉庆六年所变动的行政区划,如: 江西南昌府所属宁州改名义宁州、四川杂谷厅的改名理番直隶厅、太平县改置直隶厅、达州改升绥定府,更未在图中反映。”(54)《舆地全图》,林天人编撰: 《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第85页。嘉庆十六年(1811年)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浙江余姚黄千人的旧图摹刻增补,此图绘有“杂谷”。(55)《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林天人编撰: 《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第86页。道光十二年(1832)版李兆洛《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中,标为杂谷直隶厅。(56)〔清〕 李兆洛: 《皇朝一统舆地全图》,道光十二年阳湖李氏辨志书塾刻本。同治二年(1863年)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中,南四卷有杂谷直隶厅。(57)《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湖北抚署景桓楼藏同治二年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舆地图同治三年(1864年)《皇朝直省府厅州县全图》四川全图亦为杂谷直隶厅。光绪年间的《大清廿三省舆地全图: 附朝鲜州道舆地图》中,左近区域有地名为“維谷”。清代没有地名叫“維谷”,应该是“雑谷”的误写,则应仍为杂谷厅。(58)《大清廿三省舆地全图: 附朝鲜州道舆地图》,林天人编撰: 《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第83页。林天人指出“本图的绘制年代,很难以图中行政区划的沿革变迁来判断;图中若干州、厅、县属的建制,非常紊乱”,根据图中提及的“台湾巡抚驻扎所”“新疆巡抚驻扎所”等,判断此图大概完成于1885—1895年间。

日本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有很多标为杂谷厅。《清二京十八省疆域全图》中四川全图标为杂谷厅。(59)[日] 东条文左卫门: 《清二京十八省疆域全图》,日本嘉永三年版。岸田吟香绘制的《中外方舆全图》中为杂谷,图符是厅级。(60)[日] 岸田吟香: 《中外方舆全图》,日本明治廿七年乐善堂印行。日本人于1911年绘制的地图《最近调查清国大地图——革命动乱地点注》中标注也是杂谷。(61)《最近调查清国大地图——革命动乱地点注》,日本明治四十四年大阪日本精版印刷合资会社印行。通过众多文献看来,杂谷直隶厅直到清末并未改名为理番直隶厅。

三、 文献中的理番厅

上文引述的众多文献指出直到清末仍有很多史料称其为杂谷直隶厅,但梳理史料发现称为理番厅的史料也不少。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舆地考》载:“理番厅在省治西北五百三十里,东及北界茂州,西及西南界懋功厅,南及东南界茂州汶川县,西北界松潘厅。至京师五千二百四十五里,本名杂谷,乾隆二十五年改,嘉庆六年省茂州之保县入之,旋改称。”(62)刘锦藻: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二《舆地考十八》,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考一〇六三五。指出杂谷厅嘉庆六年后改为理番厅。但这样明确指出更名时间的其他清代史料并未发现。光绪《清会典事例》仅载:“杂谷厅今改理番厅”(63)光绪《清会典事例》卷六七八《兵部一三七》,《清会典事例》第8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64页。,并不写更改时间。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一《沿革》载:“乾隆十八年,宁远府泸宁同知裁,设直隶理番同知,并裁顺庆府司狱,设理番照磨。嘉庆七年裁保县入绵州之罗江县,以照磨分驻其地,厅遥治焉……节《四川通志》杂谷直隶厅沿革说,明永乐五年始置杂谷安抚司。我朝康熙十九年,土舍板弟尔吉归诚后,仍授安抚司。乾隆十七年土司苍旺不法伏诛,改土归流,因以保县旧城为厅治所。按此与乾隆十八年文卷裁泸宁同知设理番同知词不相涉,事实相因。至雍正时省威州,移驻之保县,在保子关,故今呼新保厅治。则雍正以前保县署在熊耳山之南麓,今人犹呼旧保云。”(64)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一《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第653页。仅说设直隶理番同知,没有说厅名就是理番,更没有说厅名为杂谷。同书又载:“乾隆十七年杂谷土司苍旺与梭磨卓克基构觉抢掠两土司所管部落,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率松潘镇马良柱带兵进剿,擒苍旺,伏诛。招降各番民,改土归流,分其地为杂谷屯砦、乾堡屯砦、上孟董屯砦、九子屯砦,归理番厅管辖。”(65)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四《边防》,《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第764页。则由此认为自设厅时即名为理番厅。民国时期撰写的《清史稿》实际是循着《直隶理番厅志》撰写沿革的思路,载:“乾隆十七年改厅,驻理番同知。二十五年,升直隶厅。嘉庆六年,以茂州属之保县入之。”(66)《清史稿》卷六九《地理一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39页。不提杂谷厅。这种抹杀杂谷厅为初置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

称嘉庆六年前的杂谷厅为理番厅,并不是同治《直隶理番厅志》首创。实际上,一些嘉庆六年前的文献也称理番厅。汪绂《戊笈谈兵》卷三《宇内舆图·四川图》有杂谷地名;卷五下《州郡财赋第八笈》四川宁远府条下有杂谷厅。另有西昌、冕宁、盐源、会理州三县一州。又在越嶲卫后载:“又案,茂州之保县今为理番厅。”(67)〔清〕 汪绂: 《戊笈谈兵》卷五下《州郡财赋第八笈》,《中国兵书集成》第45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0年版,第846页。汪绂于乾隆二十四年去世,虽然其叙述的沿革有误,但能够说明理番厅名出现非常早。乾隆二十五年的《富顺县志》载有:“通判一员,岁历俸银六十两,额设衙役二十九名,每名岁支工食银六两,于乾隆十八年十二月内奉文为酌定善后事宜等事案内裁减衙役二名,拨入理番厅。”(68)〔清〕 熊葵向修,周士诚纂: 《富顺县志》卷六《田赋》,《故宫珍本丛刊·四川府县志》第5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完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大清一统志》载有维州协都司条小字:“左营以上驻理番厅。”(69)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一《四川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页。但这并不说明理番厅就是正式名称,因为同卷即列有杂谷厅同知条(70)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一《四川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81册,第11页。,同书更有杂谷厅专卷(卷三二一)。台湾学者刘铮云引用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乾隆六十年分四川通省民数册》,其中的地名就是“理番直隶厅”(71)刘铮云: 《清乾隆朝四川人口资料检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乾隆六十年分四川通省民数册〉的几点观察》附录《乾隆六十年(1795)四川省各项人口相关统计数字》,《档案中的历史: 清代政治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19页。。

同治《直隶理番厅志》载:“嘉庆七年署同知陈岳禀查理番衙门在维州城内,上距梭卓松党四土司地方或百余里,或四五百里不等,下距保县七十里。今保县并理番,卑职若因此而驻保城,则与四土司相隔更远,难资弹压,而新旧番九枯六里纳粮未便,按形度势,自应驻扎理番,实为允当。”(72)同治《直隶理番厅志》卷六《志存》,《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第816页。虽没有直接称理番厅,但实际上是将理番作为地名。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成书的《四川通志》载:“(乾隆)二十五年,改松潘卫为松潘厅,又改杂谷脑为理番厅……嘉庆七年改达州为绥定府,以达州所属之太平县为太平厅,领府十二,州八,厅六……杂谷厅……”(73)嘉庆《四川通志》卷二《舆地·沿革》,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512页。,又于杂谷直隶厅条载:“康熙十九年土舍板第尔吉归诚,仍拔为安抚司。乾隆十七年土司苍旺不法伏诛,改土归流,因以保县旧城为厅理所。嘉庆六年裁茂州属之,保县入之,直隶四川省。”(74)嘉庆《四川通志》卷六《舆地·沿革》,第640页。则此书虽然载乾隆二十五年改杂谷脑为理番厅,实际上是指出其性质,故后文仍以杂谷直隶厅为正式名称。

因为杂谷厅长官为直隶理番同知,故有时会俗称或误称为理番厅,但结合上文大量的记载杂谷厅的文献,杂谷厅应仍是正式名称。这种以职官性质而俗称或误称的政区名使用多了,逐渐变成通行的政区名,既而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忽略了正式政区名。无论是担任同知的陈岳还是吴羹梅,都认为厅名为理番,或为这种俗称或误称的影响。从以上资料产生的时间来看,所谓嘉庆六年及以后杂谷直隶厅更名为理番直隶厅的观点,显然依据都不合理。

史家为避免使用“理番厅”这个错误名称,会称之为“理番同知”,以职官名指代其管理地区。乾隆《钦定户部则例》载:“茂州及理番同知岁征杂谷、干堡、九子牡丹、日诸、梭罗卜头、上下孟董、黑水等寨番民杂粮,折净米五百一十一石五斗五升四合六勺。叙州府属雷波厅并黄螂岁征苗民本色仓斗米……”(75)乾隆《钦定户部则例》卷一五《田赋》,《故宫珍本丛刊》第284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日,《清仁宗实录》载:“保县归并理番同知管理,即以该县改复罗江县。”(76)《清仁宗实录》卷九一,“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条,《清实录》第29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页。这些史料虽然使用了“理番”,但是使用的是职官名,就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

理番直隶厅因俗称或误称而通行,在嘉庆之后使用得非常普遍。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刻的《茂州志》载:“西南至理番界九十里”(77)道光《茂州志》卷一《舆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25页。,但在沿革中又载:“嘉庆七年裁保县,以其地并入杂谷厅”(78)道光《茂州志》卷一《舆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6册,第329页。,说明道光时期理番是正式名。光绪八年(1882年)丁宝桢编撰的《四川盐法志》既载当时名为理番(79)〔清〕 丁宝桢: 《四川盐法志》卷七《转运二·本省计岸》,《续修四库全书》史部842册,第157页。,但也载:“叙永厅保县,嘉庆六年废入杂谷厅。”(80)〔清〕 丁宝桢: 《四川盐法志》卷七《转运二·本省计岸》,《续修四库全书》史部842册,第152页。虽然没有指明杂谷厅何时改为理番厅,但显然光绪年间理番厅也是正式名称。

理番县立有碑文《清光绪理番府禁令碑文》载:“光绪六年钦加道衔,特用直隶州正堂,署理番府,加三级,记录十次邓”(81)《清光绪理番府禁令碑文》,庄学本: 《羌戎考察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版,第68页;四川省《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理县志》附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819页。,也是使用了“理番”作为政区名。

嘉庆之后的各类地图使用理番厅的非常多。咸丰九年(1859年)刊《四川全省舆图》标为理番直隶厅。(82)〔清〕 王庆云: 《四川全省舆图》,咸丰九年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川省府厅州县图》为理番直隶厅。(83)《四川省府厅州县图》,光绪二十六年涤雪斋刻本。《钦定大清会典图》(光绪重修本)卷二三二《舆地九十四》有理番厅图,也即理番直隶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大清帝国全图》第一幅大清帝国图中,有杂谷,图符为直隶厅。四川省图中,茂州内有“理番”地名,图符为散厅。(84)《大清帝国全图》第十九图“四川省”图,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一年版。这其实是错误的,即使当时出现理番厅名称,也不会是属于茂州的散厅。《皇朝一统图》四川图中,也是将理番厅置于茂州直隶州内。爱德华·斯坦福(Edward Stanford)为“中国内地任务”(The China Inland Mission)编绘的《完全中国地图集》(CompleteAtlasofChina),标为Lifanting,即理番厅。(85)Edward Stanford, Complete Atlas of China (2nd ed.), London: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1917.

虽然清末诸多文献甚至包括日本、西方等地图在内认为理番厅是政区名,但不意味清代学者都赞同此说。《皇朝地理志》理番直隶厅条,原稿作杂谷,有帖签问曰:“应作理番厅,缙绅所载皆作理番,以下所注均应改作理番字样”,又有帖签答曰:“遵查杂谷是该厅地名,理番是同知职名。《缙绅》理番同知下注管理番民十数万户。亦如越嶲、马边二厅均为抚民同知,江北厅为理民督捕同知耳。世俗历来相沿直称为理番厅,缙绅因之,似有不合且即以缙绅四川省职官总目考之,内开同知七: 成都、宁远、叙州、重庆各一,与石砫、松潘、打箭炉三直隶厅而七。理事同知一: 隶成都。军粮同知一: 叙永厅。理番同知一: 即杂谷。可见理番与理事、军粮皆是官而非地,《四川通志》是嘉庆末年所修,其时盐茶道分巡成绵,另有分巡松茂龙杂兼理新疆屯务兵备道,所谓杂即杂谷,自后未闻改名,所以本馆旧志及通志均作杂谷,不作理番。合并声明仍候钧裁。谨覆。”其后又有帖称:“理番名称遵批改正。谨覆。”(8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皇朝地理志》卷一六四《四川一七》“理番直隶厅”条,旧副本总纂官杨捷三纂辑、提调官谢维璠覆辑、提调官恽毓鼎校辑本。编号: 20500198。此条资料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杨伟兵教授于2010年3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访问查得,特此说明致谢。《皇朝地理志》是清末光绪时期国史馆编撰的全国地理总志,反映了有清一代政区的沿革。“台北故宫博物院”庋藏有三种《皇朝地理志》,华林甫将其分类,分别称之为甲本、乙本和丁本。(87)甲本是清内府朱丝栏写本《皇朝地理志》,存204卷、212册,缺安徽省大部分(卷36—39)。甲本是进呈本。此书卷164为理番、打箭炉二直隶厅及懋功屯务厅(《皇朝地理志》卷一六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编号: 故殿18831)。乙本是清内府朱丝栏写本《皇朝地理志》,〔清〕 国史馆编,不分卷,存56册,省份齐全。行、格与甲本完全相同。此书四川省分四册,第三册为嘉定、潼川、绥定三府,叙永、松潘、石砫、杂谷、太平五直隶厅,懋功屯务厅,眉州、邛州、泸州三直隶州(《皇朝地理志》四川第三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编号: 故殿18618)。丁本是稿本《皇朝地理志》,302册。华林甫指出,丁本可分成若干部分,编号为205000029—205000248的,每册书前均有满、汉正副总裁的签字,应是最后的定稿本;205000249—205000765的部分内容庞杂,各种本子应该在鉴定内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区分(现在只是部分标出了底本、原纂本、稿本、废本、旧副本、第几次抄本)。上文所引贴签出自丁本,也是华林甫认为的最后的定稿本。各本反映的年份,甲本是光绪末年,定稿于光绪末、宣统初;乙本反映的是嘉庆末年;丁本反映的应是光绪末期之沿革。华林甫经过详细比较,得出“丁本是甲本的母本,丁是源、甲是流”,即丁本成稿在前,经总裁、副总裁签改,以馆阁体誊写工整的甲本誊录在后,两者内容有前、后承袭关系。(88)华林甫: 《关于〈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第24卷第3期。通过上文的贴签,可以推断:

第一,清末个别学者对杂谷厅的沿革认识是清晰的,杂谷是厅地名,理番是厅同知职名,只是世俗历来相沿直称为理番厅,《缙绅录》等误为正名是理番厅。

第二,有些学者甚至政府对杂谷厅的沿革不清楚,《皇朝地理志》丁本原稿的见解被否定,甲本也仍以理番直隶厅为名。校辑等官员用坊间的《缙绅录》,而不是中央政府撰修的文献、档案来论证理番厅的合理性。(89)《缙绅录》对于研究清代政区职官等变化有很高研究价值,但也有错误,故应谨慎使用。

第三,杂谷厅在乾隆时期已经有被俗称为理番厅的现象,嘉庆至同治及以后更是相沿直称为理番厅,这一流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政府官员和学者或已忘记了其本名是杂谷厅,也没有考虑理番作为厅名是否合适。

四、 结 语

《皇朝地理志》撰修者有精通沿革地理的学者,所以采用贴黄的方法指出理番厅应该是杂谷厅。但这并不能影响包括总裁官在内的其他学者的错误认识,理番直隶厅仍被写入进呈本作为正式政区名。即使是清末沿革地理集大成者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也采用理番厅,在“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条内,杨守敬指出:“水当即今理番厅之孟董沟,惟不自江出,盖有变迁”(90)〔北魏〕 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 《水经注疏》卷四〇《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3页。,没有采用杂谷厅。民国时期刘承幹请人代抄的《清国史》(91)冯尔康: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66页。,其《地理志》部分,据华林甫分析,大部分源出甲本、丁本,但不是全部。(92)华林甫: 《关于〈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第24卷第3期。此书也因此继承了甲本、丁本关于理番直隶厅的说法,仅指出“原作杂谷厅,今名理番厅”(93)《清国史》第三册《地理志》卷一六四《四川十七》“理番直隶厅”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27页。,并没有在沿革中指出何时改为理番厅,这说明作者确实不知道何时改为理番厅,只能实事求是指出今名已经是理番厅。能够指出理番厅原名杂谷厅,这已经比《清史稿地理志》不提杂谷厅要有所思考。

可以说,清代后期理番厅作为政区名非常流行,使得本名杂谷厅基本被遗忘。故民国肇建,仍受理番厅名的影响,废厅改县时取名理番县。到1946年,又改理番县名为理县。直到今天,仍为理县。这种俗称的职官政区名逐渐取代正式的政区名,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一些官员、学者对杂谷厅误识,就此成为清代唯一的特例。

猜你喜欢

直隶嘉庆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清代直隶铸钱史
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教皇帝说话
追踪“时间之剑”——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嘉庆
直隶、山东交界地带的八卦教研究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