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的思考

2020-11-29孙东河

法制博览 2020年23期
关键词:民主协商网格化网格

孙东河

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江苏 常州 2130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空前的挑战和压力,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网格化社会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最早由北京市东城区在2004年探索实施,随后在上海市长宁区、浙江省舟山市等地区不断实践、总结和推广。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由此应运而生、脱颖而出,目前已成为地方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作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网格化社会治理在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基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健全党组织领导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

不言而喻,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性和战斗力,是党有效领导社会和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社区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中重构党领导、动员社会的有效体制机制是一项关乎根本的重大工程。因此,必须从政治高度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新时代党有效领导社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性空间。[1]当前健全党组织领导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借鉴革命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有益经验,将党员纳入网格、党建服务点设在网格、党支部建在网格。扎实推进基层党员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性和战斗力。二要结合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将全市、县区、街道乡镇等机关更多党员干部配置到网格担任联络员。通过党组织领导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实际成就,使党组织成为新时期引导社会、服务社会的核心力量,切实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三要充分挖掘基层社区党建资源。除了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中还蕴含着人数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党员和各类离退休党员,党组织领导网格化社会治理也应将这些不可忽视的党建资源挖掘、动员起来,充分激发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热情,在服务基层民众中锻炼、提升党性。

二、优化职责体系和层级联动

当前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基本结构包括层级上的“纵向到底”——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用户,和管理服务职能上的“横向到边”——纳入数十个相关职能部门。实践表明,网格化社会治理切实解决了群众身边大量的诉求和矛盾,治理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但当前网格化社会治理确实也存在一些形式主义、政策空转、难以实现部门联动等问题。[2]当前优化网格化社会治理职责体系和层级联动,一要优化网格联络员、专职网格员、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职责体系。精细化管理是优化网格化社会治理职责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将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总目标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并将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落实到具体组织和责任人,通过规范明晰的工作程序将所有流程和层级有机衔接,并倚重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加以约束和强化。二要优化层级联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实行“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因此,网格化社会治理成效不仅仅有赖于网格员对“小事”的尽责尽能,更取决于各层级联动指挥平台和职能部门对“大事”响应。当前重点是要进一步优化层级联动和部门协调,加快事项流转响应速度,提升联动处置能力,并对处置效果进行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三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治理困境,努力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新机制。[3]建立事权与财力、人力资源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加大对网格联络员、专职网格员、网格志愿者等一线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

三、发挥民主协商的独特优势

民主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民主的方式努力形成共识,具有鲜明的独特优势。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要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独特优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依法有序、积极稳妥,坚持广泛参与、多元多层。发挥网格化社会治理民主协商的独特优势,一要搭建网格化社会治理多主体协商制度化平台,覆盖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和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搭建对话交流、恳谈沟通的平台,完善民主协商程序、健全提案、座谈、听证、民意调查等多种协商方式,让多元治理主体充分表达诉求,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措施。二要健全网格化社会治理多层次协商机制,根据协商议题、协商主体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对于网格化社会治理层级上的“纵向到底”和职能上的“横向到边”的组织结构而言,特别需要加强协商沟通机制,强化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和综合运用。三要强化民主协商的落实机制。对于网格化社会治理民主协商成果要及时采纳落实,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进一步完善对民主协商成果的反馈、督查和考核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网格化社会治理民主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四、强化社会协同的重要依托

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工作繁杂的开放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进。同时网格化社会治理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治理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因其专业性、民间性、自治性等特质,往往在贴近群众、服务基层等社会事务方面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弥补政府与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处理社会事务方面的不足和短板。因此,强化社会协同的重要依托对于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来说非常关键、不可或缺。当前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社会协同的重要依托,一要推动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部分职能,引导更多的志愿者服务站、法律咨询、心理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参与到网格化社会治理中来,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二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在决策咨询、行业标准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专业优势,在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相关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在加强行业自律、反映公众诉求等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五、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公众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人民民主的体现,也是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基础。但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公众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不畅、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推动公众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制度先行。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有效的制度是社会治理有序推进的基本保障,当前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一要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制度化渠道作用。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二要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适度的组织化有利于推动公众有序参与、有效参与,应鼓励和支持公众通过社会组织等平台和载体参与网格化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六、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加强法治保障

加强法治保障是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当前应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加强网格化社会治理法治保障。一要在网格化社会治理推进过程中,确保网格化社会治理坚持法治原则。坚持网格化社会治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保障基层群众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引导其承担应尽的义务,在网格化社会治理实践中培育提升现代公民的法治观念。二要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在网格化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出修改,将地方立法权扩至所有设区的市。设区的市正是目前网格化社会治理统筹推进的主体,更应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和效能,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应将网格化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列为优先议程,重点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七、更加注重科技支撑和数据挖掘

信息化、智能化是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最鲜明时代特征。当前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融合发展,不断为网格化社会治理提供更多有科技支撑的“撒手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社会治理仅在市域范围就将产生数以千计的“网格”,以及不断产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海量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为实时、精细化处理海量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应继续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一要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继续加大对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全要素网格通等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更新换代,还要努力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与智慧社区、大数据中心建设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信息集成效应”。二要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当前网格化社会治理更多地处于社会治理信息的收集、整理阶段,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利用不够。今后要加强对已有信息数据的计算、挖掘和分析,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三要更加注重用科技服务群众。网格化社会治理要更加注重用科技创新的理念走群众路线,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精准化、精细化公共服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猜你喜欢

民主协商网格化网格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协商民主”和“民主协商”的界定及其意义
关于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