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如何理解太空威慑?—美国NSI公司《太空与美国威慑》报告述评

2020-11-29段锋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国际太空 2020年9期
关键词:威慑智库航天

段锋(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美国NSI公司利用虚拟智库(ViTTa)研究方法,就太空在美国威慑战略中具有何种地位、作用等问题,向全球范围内多个专业、多个机构的航天相关人士征询了书面或口头意见,进而汇总梳理为一份清晰、完整的研究报告,并提交给美国军方。该报告在学术理论和学术方法上对我国航天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引言

2017年12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简称参联会)、空军航天司令部(AFSPC)、空军总部(USAF)、战略司令部(USSTRATCOM)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太空与美国威慑》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由美国NSI公司牵头完成,旨在为参联会联合参谋部战略多层评估办公室提供决策支持。NSI公司采用虚拟智库研究方法,针对联合参谋部和空军提出的23个非保密问题,向超过111名“主题专家”征求意见,在专家们的书面或口头意见基础上,由公司课题组汇总、梳理为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

2 报告的主要内容

NSI公司课题组对27份有深度的回复意见进行了提炼,并将这些意见进一步聚焦到4个方面。

太空在美国威慑战略中具有何种地位作用

受访的主题专家们有一个共识,即太空系统是美国威慑思想、威慑政策的“显著特征”,是美国经济力量、国防力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多域作战不可缺少的助推器。同陆、海、空、核、网等领域一样,太空领域也能发挥威慑作用。但在更深层次的具体问题上,专家们存在或大或小的分歧。

(1)是否有必要发展独立的太空威慑战略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根本性,将直接关系到太空系统在美国整体威慑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关系到其长远发展与运用。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分为明显对立的两派。太空威慑派的6位专家认为,太空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如此重要,有必要发展一项独立的太空威慑政策,尽管该政策最终也将与国家安全航天政策、民用航天政策等其他政策集成到一起。但是,多数受访专家认为,太空力量与其他国家安全力量已深深交织在一起,单独的太空威慑是没有意义的;单一太空域的威慑效果并不好。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实施太空威慑的作用不大,即使对于美国,“没有GPS,农民的拖拉机一样可以按直线前进”。许多反对独立太空威慑战略的专家都同意退役空军少将、轨道-ATK公司(Orbital ATK)的詹姆斯·阿默所说的太空只是国家力量中另外一个领域的观点;也同意参联会副主席海腾上将所持的立场,“没有所谓的太空中的战争,只有战争”。

(2)如何防护美国太空资产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也分为两派:霸权派和集体管理派。霸权派认为,太空优势、太空主宰对于美国和盟国的防御十分重要,需要在太空保持美国的军事霸权。相应地,霸权派对于独立的太空威慑战略的认可度也要高一些。集体管理派则认为,要想实现太空霸权、太空主宰或太空优势,不仅不可行,反而会损害美国的安全。法国专家夏维尔·帕斯科博士认为“太空仍然是无法完全控制的环境”,许多专家同意其观点,并建议“美国必须向集体性的国际管理迈进,主要是牵头建立国际性的太空安全规则”。

(3)如何确保太空威慑的可靠性

受访专家们普遍认为太空系统显著增强了美国在各个领域的威慑可靠性,如洛马公司(LM)的马克·伯克维兹认为太空系统在许多年里一直是核威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也是常规威慑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具体到太空领域的威慑可靠性,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意见建议。①太空领域的威慑不同于其他领域,建议清晰地界定何为对美国太空系统的威胁,以及明确阐述美国的反制措施;②由于太空系统价格高昂、美国对太空系统依赖程度高、空间碎片的太空污染等原因,不宜在太空使用动能武器来实施威慑;③在太空领域遭受威胁时,最好通过其他领域来实施威慑,那才是美国的优势。

太空作战、政策、投资如何影响美国的多域威慑

这个问题设计得不太聚焦,不尽合理,且事实上与其他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所以专家们的回复也无甚新意。主要包括须把太空力量纳入多域威慑整体力量体系、太空系统在信息链路中具有重要作用、太空系统在增强威慑能力的同时也存在脆弱性等。

美国威慑思想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的4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①仅仅改变战略思维方式是不够的,必须改变“关键条件”,也就是必须改变美国对太空系统的高度依赖。②需要改变一个过时的观点,即苏联解体改善了太空威胁状态。③亟需政策制定者向敌人明确地界定相关的太空行为边界。同时,应认真考虑将国际规则的制定及作用纳入美国的威慑思想中;考虑太空威慑时,要有合作思维。相应地,不少专家质疑“通过惩罚实施威慑”思想在太空领域的适用性,尤其是质疑动能武器的使用。④不要把太空系统排他性地看作仅仅是太空领域内的事务,而要看作“存在于多个领域之内的复杂生态系统”。进而指出,攻击太空生态系统的最好方式可能不在太空,在研究美国太空生态系统、天基资产防护问题时,必须将这一点考虑进去。

太空领域可以借鉴哪一领域的威慑思想

关于从哪个领域来获得威慑思想的参考借鉴,除了陆地域以外,海上、水下、空中、网络、核领域均有专家提及。专家们给出的理由:①可以借鉴海上的“远程识别与跟踪程序”等机制来建立一个管理有序的太空环境;②太空威慑与潜艇威慑均具有难以被追踪的特点;③太空力量与空中力量均主要在地球表面上方的垂直空间内自由行动;④太空作战与网络作战均能在产生大面积破坏效果的同时很少或基本不杀伤人员,也难以被追踪;⑤太空力量与核力量均能在单次或有限攻击条件下实现大规模毁伤。但是,专家们占主导性的观点认为,由于太空的物理特性与其他领域完全不同,在参考借鉴其他领域威慑思想的时候必须十分谨慎,要避免生搬硬套地借用其他领域的威慑思想。

3 报告的价值

NSI公司这份报告无论在学术思想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对我国航天理论界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较为准确地描绘了美国航天界对太空威慑思想的总体认知

从报告整体来看,在如何确保太空威慑的可靠性,太空作战、政策、投资如何影响美国的多域威慑,美国威慑思想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太空领域可以借鉴哪一领域的威慑思想等问题上,专家们的观点呈现多样化状态,不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在如何防护美国太空资产问题上,霸权派和集体管理派基本上旗鼓相当。但考虑到后者相对于前者属于“后发”事物,当前已成长至能够与前者比肩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航天界越来越多地认同多边化,整体上合作的意愿有所增强。当然,美国希望的多边化主要是与其盟友国家或能够掌控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制衡中、俄两国。

报告最核心的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发展独立的太空威慑战略。美国有专门的、不同层级的太空战略,如2011年颁布的《国家安全航天战略》、2018年颁布的《国家太空战略》、2020年6月颁布的《国防航天战略》。冷战结束后,太空威慑思想逐渐从核威慑思想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发展。1996年的《国家航天政策》提出,国家安全航天活动应该“威慑,警告,并在必要时抵御敌人攻击”。此后,虽然没有明文写出“太空威慑”这个词语,但2006、2010年的《国家航天政策》以及《国家安全航天战略》《国家太空战略》和《国防航天战略》均多次提及“威慑”一词,2018年版的《太空作战》条令也引入了“强加成本”“成本收益对等”等重要的威慑术语。可以看出,美国自20世纪末期开始一直事实接受并延续了太空威慑的思想。但美国官方文件中始终未曾出现“太空威慑战略”字样,而部分智库和专家对这一概念较为热衷。2010年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太空威慑与先发打击稳定性—一项初步评估》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发展国家太空威慑战略。2016年1月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发布的《从避难所到战场:美国太空防御与威慑战略框架》报告也提及太空威慑战略的说法。可见,官方文件与学术研讨在概念用语上存在着细微但明确的差异,这是十分关键的。学术观点一旦进入官方文件,就表明其价值、重要性得到官方认可,将对美国相关能力的发展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综合NSI公司这份报告和美国相关文件,总的来看,美国航天界普遍接受太空威慑的思想,美国也在事实上发展了许多太空威慑的能力,威慑已经成为美国太空力量的主要使命之一,但多数人并不赞同发展独立的太空威慑战略。这一方面体现了多数人认为今天的太空领域在能力上不可能独自完成战略威慑的重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部分人对过度强调太空领域独特性、独立性可能会破坏美军整体威慑能力的忧虑。参联会联合参谋部如果接受该报告的观点,那么美国将不太可能发展独立的太空威慑战略。

虚拟智库模式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有益借鉴

NSI公司对虚拟智库的定义是,通过利用全球性的主题专家网络来生成广泛的专家洞察力,进而快速地提供关键的信息需求。虚拟智库方法优点十分突出。

一是反应速度快。该方法通过征询主题专家来获取其口头或书面的意见,受访专家基本上是依据既有的学识储备来回复,一般不会为之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有多少说多少”,所以实施起来进度很快。

二是征询范围广。在国家分布上,本报告受访专家除了多数为美国人之外,还有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专家。在职业领域上,包括了民用航天、商业航天、法律界、智库、学术机构等不同部门。

三是结论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广泛征询主题专家意见基础上,NSI公司课题组会对收集的这些素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该公司也自称擅长于数据驱动的多学科分析,宣称多样性是公司的基本信条,多样性研究能够比同质性研究生成更好的结果。从本报告的情况来看,NSI公司很好地坚持了其多样性信条。

虚拟智库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这些缺点实际上与其优点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一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NSI公司为该课题征询了超过111位专家,但在本报告中仅罗列了27份“有洞察力的”回复,很可能是因为NSI公司并不能十分有力地约束主题专家,导致有效回复的比例并不高。

二是主题专家良莠不齐。有的专家在态度上就十分敷衍,如富康勒咨询集团由4人署名的回复意见全文仅两行字。部分专家对太空威慑的理解十分肤浅。有的把太空威慑直接等同于太空作战,而不懂得太空作战实际上是太空威慑失败之后的后续行动;有的把太空威慑降低至太空系统弹性的层次,而不懂得发展太空系统弹性只是提高太空威慑能力的诸多手段之一。

三是很难出现创新性理论观点。综观该报告,对于太空威慑有深刻理解、独到见解的回复并不多,这一方面与征询方式的快速有关,另一方面或许与NSI公司对主题专家的弱约束有关。可作对比的是,美国空军学院的达蒙·科内塔博士与艾森豪威尔中心的德隆·杰克逊二人在完备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于2009年共同提出了“多层威慑方法”。该理论后来进入2011年《国家安全航天战略》。两厢对照可以看出,虚拟智库的征询与常规智库和学术机构的专门研究这两种研究路径,各有优长,相互补充。

虚拟智库或许更适合调查性、摸底性地快速掌握总体情况,如果需要更有深度的咨询建议,由常规智库或其他学术机构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无疑更为合适。

猜你喜欢

威慑智库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逐梦航天日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美丽与威慑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