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形制及文化内涵

2020-11-29徐媛媛余双利

纺织报告 2020年1期
关键词:江南水乡头巾劳作

徐媛媛,余双利,刘 洋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民俗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部分,服饰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俗与服饰自古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服饰也是民俗的载体和产物,它既丰富了江南地区人们的民俗的生活,又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美誉。服饰的发展早已成为当下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方式[1-3]。

1 我国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苏州东部的胜浦、唯亭、陈墓等地区生活着的农村妇女们,她们的着装打扮依然保留着传统民俗服装的装扮。

1.1 发型

江南水乡的妇女们大都是以摄头或者头巾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着装多以拼接、拼挡和绣花鞋为主,颇具江南水乡的特点,因此,得到“苏州少数民族”之称的美誉。我国苏州地区的妇女还很重视摄头的梳妆和打扮,她们通常将自己乌黑的长发盘起,并以不同的饰品进行点缀,期望向他人彰显自己的心灵手巧与内在美感。

1.2 上衣

江南服饰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但是,随着四季更迭、年龄的增长以及礼仪的需求,也存在很多的不同,具体来说,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这些地区的农村妇女们的服饰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因为在这个时节,她们多以拼接和拼挡为主,而在面料的选择上以花布、土布或者一些当地生产的士林布为首选,鲜艳而又不失通俗,其裁剪得当和精细的手工缝制,有着极强的装饰特点。

1.3 裤子

在裤子的制作上,多以蓝底和白花为主,裤裆则是用一些蓝色的或者是黑色的士林布料拼接而成的,这主要是为了节省布幅和材料而流传下来的。在拼接的过程中由实际需求不断地向着主观意识递进和发展,由此可见,她们十分重视和讲究的是均衡和对称美。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她们的褶裙也很有特点,褶裙的长度一般控制在膝盖的部位,裙搁以细为主。搁面和裙带上分别装饰了不同的花纹和饰品,同时在裙子的外部系上一条小腰带,这条小型的腰带主要作为塌和裙相互连接的辅助材料[4-5]。每位江南妇女的穿腰上都缝着不同大小的口袋,并在其四周再绣上形式多样的花纹和图案,经过询问得知,这才是她们服饰上最重要的装饰物。她们之所以将裙子设计成这样,是因为考虑到在田间劳作时,腰部不会由于当地潮湿的气候条件而感染风寒,在站立的时候又能给腰部增加力量,裙摆较大且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我国苏州一带水田的劳作,真是实用和美观兼具。

1.4 鞋子

江南地区妇女的鞋子也很有特点,在设计上像极了一艘小船且没有左右的区分,有船形绣花鞋之美誉。鞋帮和鞋面以两刽和绣花合成,色彩和做工精细耐看,经济又实惠,成为水乡妇女礼鞋的首选。

诚然,我国江南水乡地区妇女们的服饰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一些年轻的妇女们多以花哨为主,她们精心地利用服饰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对比和交错的手法诠释着服饰之美,恰到好处地诠释着自身的形体美和装饰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中老年妇女们多以深色为基调,服饰彰显出庄重和稳定的特点,在穿着的过程中,以舒服和宽大为原则,故而带给人们古朴和持重的印象。

江南水乡民俗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有着较强的传承性的特点,经过几千年来的流传和她们精心的筛选,设计出了很多颇具水乡特色的民俗服饰,十分符合我国水乡地区妇女们的穿戴,具有实用性极高的特点。这些传统的民俗服饰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着,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证明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依然在遵循着美的规律,因此,该地区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江南水乡民俗服装。

2 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形制及文化内涵

“请莲衫藕子裳”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水乡服饰形制的一大特点。通过对以上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特点特征分析得知,一套完整的江南水乡服饰由头巾、襟衫、裆裤、束腰和绣花鞋组成。妇女们在田间劳动时,为了避免炙热的太阳,头巾便应运而生;为了避免水中微生物的侵害,她们将衣袖口和裤脚口设计得很紧。由于江南妇女们长时间的田间劳作,在她们服饰的肩部和腰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于是百褶作裙和拼接衫出现在了她们的衣服上。这些民俗服饰中独特的形制搭配和设计工艺及原理,让其服饰获得了江南水乡“少数民族”的美誉。

拼接又是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鲜明特点之一。这是由于我国江南地区的妇女们长时间在田间劳作,在挑担和插秧的过程中衣服的肩、袖很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磨损,于是她们将裁剪时剩下的边角料通过拼接的工艺变废为宝,这才造就了江南水乡服饰的一大特点。而肩和袖等部位的拼接既能延长服饰的穿着寿命,又能体现服饰的形制和美感,同时,在拼接的过程中既有相同颜色的拼接,也有质地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拼接。这些特别的拼接技术使得江南水乡民俗服饰产生了不断的变化。因此,江南水乡的妇女们说自己从来没有穿过打补丁的衣服并不为过。为了尽量减少由于劳动给服饰带来的磨损,江南水乡的妇女们除了拼接技术之外,还发明了百褶裙、穿腰和塑腰。这些都形成了江南水乡妇女们民俗服饰中独特的形制。其特点为在服饰的两侧大约有10 cm的褶裥面,而这有限的褶裥面是以彩色的绣线将其缝制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边缘再以不同的色彩进行勾边。这种特殊的制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江南水乡妇女们在田间劳动时的特殊需求,由于她们在田间劳作的过程中手臂来回摆动很容易造成裙侧的磨损,因此,这种细密的、具有一定耐磨性的褶裥面便应运而生。

包头巾的出现也是江南水乡妇女们在田间劳作时为了避免炙热阳光的照射而设计的。包头巾可以说是江南水乡妇女们的服饰中的又一特色,一般呈梯形,上边尺寸为50~60 cm,下边尺寸为90~100 cm,宽度大约在30 cm。同时,在上边两端再缝制一个类似宝剑形状的带子,长度一般控制在12 cm,起到收复顶端的作用。如果将这些妇女们的包头巾缚戴端正,就会发现头巾在她们的头顶形成一个立体三角形,在其后上方还留有一小部分的空心小三角形,乌黑的发髻由此露出,而头巾的剩余部分则垂在肩部两端,远看就像两只翩翩起舞的燕尾,“三角包头”由此得来。

包头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为:在田间劳作的江南妇女们在插秧的过程中头发会因为风向的缘故遮蔽双眼,此时由于插秧而沾满泥巴的手不能归拢头发,于是三角包头起到了归拢发丝的作用;在酷热的夏天,包头巾上的拖脚部分还可以遮住妇女们在劳作过程中露在外面的后颈部位,可以有效地避免害虫侵入耳中和发丝间,这足以将我国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了。通过以上详细的介绍不难发现,其实这些服饰的制作工艺都非常简洁和质朴,但是她们别出心裁的拼接成就了民俗服饰的层次感和美感,在这些服饰的形制上彰显了功能决定设计这一理念,非常值得现代服装设计者借鉴和弘扬。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现代服饰的流行趋势与人们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随着数据信息、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追求自我个性的同时,矛盾也层出不穷。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形制以及文化内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3 结语

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形制是建立在他们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不断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是江南水乡妇女们心灵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流传至今的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手艺和技能,江南水乡妇女们在不断向世人展示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正是由于这些田间劳作的妇女们独特的审美意识,她们的服饰自古以来都透露和传达着一种浓厚的生命气息。

猜你喜欢

江南水乡头巾劳作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江南水乡
猜一猜我的颜色
梦里的水乡
春暖劳作花相伴
头巾的颜色
头巾的颜色
好春光
阿拉伯人的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