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探究

2020-11-28孙志阳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新媒体

孙志阳

摘 要:新媒体以其多样性、交互式、数字化方便快捷了现代化的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怎样使用数字信息技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研究项目。运用这些新技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和人才基地,再结合相关科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边发扬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核,另一边能够让遗产项目在数字化的技术使用中找到更好的内生驱动力。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大浪淘沙留传下来国家宝藏。特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因为主要是靠人口耳相传将各种知识技能和表现方式等进行传承和再造。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因为一旦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人才断代就会失传,所以我们现代人更要小心保护。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也创生了繁荣的互联网文化。新兴文化的诞生难免让传统丧失活力。我们不能等到传统文化濒临灭亡才想办法解决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重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找到新的出路。新媒体语境下,人们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数字技术来表现魅力和创造价值。怎样在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结合现实作出简要讨论。

一、新媒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让新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不仅带来新的发展潮流,也颠覆了很多传统。很多领域都采取主动融合新媒体的方式来获得发展。新媒体运用数字技术支撑发展,并将互联网作为传播手段来对信息进行传输。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快速迅捷,打破以往传播方式的封闭性,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深受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喜爱。在互联网上,人们不仅自己发布收获信息,还成为了个体媒介参与了信息的广泛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艺人们在口耳相传的历史中得到继承的。继承人有着严格的选择条件,因此文化的传授很容易因人为原因而失传。并且由于掌握的人员数量小,很多人不知道这些项目,这造成文化项目的欣赏者也较少。互联网时代,人们变得“宅”了,很多人在网络上生活和社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集市和自然环境中得到传播的方式面临困境。因此,遗产项目要想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需要与新媒体结合,让自身有获得参与现代生活的机会。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将迎来大飞跃,在这些新形势下,文化自信应运而生。文化自信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针对非遗传承,中国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非遗传承历经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多进展,但是为了非遗传承向着更好更新发展,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新媒体手段,这样才能让非遗传承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新媒体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让老百姓能够获知非遗传承的进展和方向,让人们从非遗传承中了解传统文化,更加巩固文化自信的内涵。

二、运用新媒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很多难题。首先,在中国高速发展时,非遗项目的文化基础渐渐消亡。在传统社会中,大家族人口众多,很多非遗项目是依靠亲属关系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然后在历史的兴替中,非遗也经历了从亲属相传到老师傅传授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统的大家族已经分割成了简单的社会家庭单位。这造成非遗项目找不到传承人的结果。分析起来,主要由于非遗项目已经脱离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但是新媒体的诞生发展似乎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线生机,依靠数字化新媒体手段,非遗项目能够以多种形式渗透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依托新媒体进行非遗传承主要有以下理论可能性。

(一)新媒體多样性传播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活力

新媒体可以有多种传播手段来丰富非遗项目的传承。现在很多网络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主要娱乐手段。有的综艺节目和非遗项目相结合,不仅帮助综艺节目收获点击率,还能通过节目,让大众了解非遗项目。甚至有些结合得好的节目,为非遗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让非遗项目能够得到经费以支持其继续发展。比如,《上新了,故宫》节目,通过综艺形式,让现在当红的明星艺人进入故宫,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介绍非遗项目。这些节目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们看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后,也产生了购买衍生品的愿望,这就是很好的新媒体结合方式。新媒体还有很多传播手段,比如网红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宣传非遗项目,或者有些网络纪录片和网络大电影拍摄记录非遗项目。《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就是通过介绍故宫里的文物修缮师傅们的日常生活来帮助大家认识文物修缮工作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年轻人看了这个纪录片也产生了去故宫修文物的意愿,这为非遗项目找到传承人作出了贡献。

(二)新媒体的交互式体验拉近了大众与非遗项目间的距离

新媒体中的社交媒介为非遗项目与大众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例如,很多非遗项目在社交媒体上申请官方账号,直接与大众互动,通过展示非遗项目,回答大家的提问,增强了与大众间交流和沟通。大众通过这种互动,获得了文化知识,也增强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很多人自愿成为志愿者参与对项目的保护工作。很多网络综艺在播放时开放弹幕,人们在弹幕上就能对非遗项目进行提问和评论,节目组将收获的观众反馈交给非遗继承人,这样继承人们也能及时了解大众的真实心理和想法,这对非遗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新媒体的数字性特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靠传承

传统的非遗传承依赖人与人的口耳相传,新媒体的数字技术通过各种数据、音频、以及视频等动态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播和发扬。很多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备用三维立体式的数字技术记录下来发布到网络,这样更多的人能掌握非遗项目的制作方法,会的人多了就增多了传承的渠道,非遗自然得到继续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们往往理论水平欠佳、口语表达能力不强,他们无法将非遗项目进行完美的口头传承。新媒体就可以帮助艺人们更好地记录非遗项目的各种环节和流程。这些数字技术是非遗项目的可靠传播手段,数字加密编程还能有效防止数据遗失,让已被记录的资料能够长久保存。

结束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我们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保护和发扬,而新媒体以其优势和特点,能够被很好地利用到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中,人们要利用好新媒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陈茜.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记者观察,2020(24):52-53.

[2] 宋艺文.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西部广播电视,2020(08):65-6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新媒体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