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0-11-28张一军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

摘 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我国的畜牧业走向了一条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应该如何评价生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从青海省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国家政策,构建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的核心关键词。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畜牧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亦是牧区200多万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生产活动;畜牧业产值比重在牧区6个自治州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和基础地位。所以对于青海省而言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实现畜牧业高質量发展。自2008年,青海省提出了加快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成为牧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主要支撑。所以实现青海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即青海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部分是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1研究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学者们从多维度、多方面探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内涵、特征和评价指标等内容。但就畜牧业领域来看,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多数是基于大农业的视角的进行展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去研究,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单独研究的依然存在很大空白。

就已有的研究畜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而言,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畜牧业现代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马敏从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投入、产出、牧区社会发展和草原生态发展四个维度构建了草原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盖琳娜就商品化、高效集约化、可持续化、现代化和安全化五个角度构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陆文聪、张宁等则从生产养殖、经营管理、保护与防疫、科技教育以及效益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韩满都拉从自然资源、草原资源、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4个方面构建了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邱静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提出了渝北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王忠群从饲草料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水平、饲料投喂机械化水平、粪便清理机械化水平、环境控制机械化水平和畜产品采集机械化水平五个维度构建了我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的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姜法竹、张涛等创造性的从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五个方面创建了效益型畜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部分学者还针对草原生态保护、农畜产品竞争力和畜牧业专业合作发展水平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测度。

今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要求我国畜牧业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而在2018年为促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力量实施“青藏高原现代牧场技术研发与模式示范”重大科技专项,促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因此,面对需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需要,而现存关于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足、部分研究指标可能较为陈旧的现实情况,构建了青海省生态畜牧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优质畜产品供给;高效、无污染的生产体系;畜牧科学技术先进;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良好;畜牧业产业发展机制健全;畜牧业产业深度融合和畜牧业发展成果丰硕。

(1)优质畜产品供给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及商标注册,健全畜牧业品牌及营销体系,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提供有机、绿色、功能性等优质畜产品。

(2)高效、无污染的生产体系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和践行“两山论”,运用生态学原理将畜牧业的养殖、加工、运输、营销等相关环节,形成一个以“食物链”形式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转化高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坚持兽药、食品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零增长,畜牧业废弃物全利用,推行绿色、高效生产方式,转变粗放型生产发展方式,最终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质量高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畜牧业生产体系更加具有生态的特质而运转高效。

(3)畜牧科学技术先进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以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为支撑。动物育种技术、草场改良与管理技术、饲草饲料生产技术、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畜产品仓储运输技术、畜牧业业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将充分运用在畜牧业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转化利用率,进而促进畜牧业经济增长。

(4)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良好

畜牧经营主体多样化将为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培育、引导支持养殖大户、家庭牧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扶持发展联合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集约、高效有机方向的转变,提高畜牧业产值,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5)畜牧业产业发展机制健全

加快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畜牧业产业各环节、各地区、各领域创建自律组织,組建产业联盟,制定产业各环节产生加工标准,引导配置产业发展资源,补齐产业链条和短板,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畜牧业产业联合、抱团、集约、规模发展新机制。可以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水平,进而提升畜牧业生产率,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6)畜牧业产业深度融合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畜牧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文创产品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对畜牧产业进行文化发掘、艺术挖掘,发展牧家乐、民宿、康养、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农事牧活体验等活动,可以提升畜产品附加值。使生态畜牧业不断向产业多元化、业态高级化、分工精细化方向发展。由此,不断提升生态畜牧业核心竞争力、拓展生态畜牧业增长空间。

(7)畜牧业发展成果丰硕

通过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农牧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是农村牧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路。

2.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层级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交融,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会对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这样一个有机体中,各层级指标之间,既要彼此独立又要相互联系。所以在选取指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最终测量结果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选择。

(2)代表性

在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也要确保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丰富,导致体现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众多,但是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不宜把所有的指标罗列出来,指标过多,过于繁琐,不利于直观的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

(3)动态性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生态—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所以,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牧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态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科学性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发挥指导作用,指标选取既要能客观、准确和全面反映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战略导向;又要具备前瞻性,将有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效率性、协调性指标纳入其中。

(5)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是简易性与复杂性的统一,指标的选择应当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尽可能选择比较易获得、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且指标量化较容易,避免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

2.2评价指标选取

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结合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根据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第一层是目标层(A),即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层是准则层(B),包括经济发展(B1)、生态保护(B2)、科技创新(B3)、社会文化(B4);第三层是指标层(C),选择了25个具体指标反映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状况,具体见下表1所示。

2.3指标描述

(1)经济发展

出栏率是指肉用家畜每年上市量在存栏量中所占的百分率,反映了畜群周转速度、养殖畜种的经济效果和生产水平;畜产品商品率可以了解畜产品自给与销售情况,衡量生态畜牧业市场化程度;畜群生产率用来衡量饲养畜种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投入比;劳动生产率反映平均每一个生态畜牧业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畜产品产量;生态畜牧业产值增长率是衡量畜牧业产出效益的指标之一,表示生态畜牧业相对基期的增长速度;专业合作社数量和龙头企业数量用来反映了生态畜牧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三品一标”畜产品及品牌总数则反映生态畜牧业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推广情况。

(2)生态保护

草原植被综合覆盖率反映较大的区域内草原植被的疏密程度和生态状况;草原面积是天然草场面积、人工草场面积和改良草场面积之和;草原退化面积比可以在时间尺度上反映草原生态恶化和荒漠化程度;畜棚面积反映了由传统露天放养方式向生态圈养方式的转变;草场理论载畜量和草场实际载畜量则反映出畜群养殖规模是否超载和合理;打贮草量指秋季收割牧草为冬季存储饲料,在草原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可以反映出草原生态情况,打贮草量越大,表面草原生态环境越好。

(3)科技创新

畜产品良种率指良种牲畜数量占牲畜总数的比重,反映了生态畜牧业科技化程度;接种率指牲畜接种防疫疫苗的比重;疫病发生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畜群中某疫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反映牲畜传染性疾病对畜群健康影响的测量指标;畜牧业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反映生态畜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技术人员占比指科学技术人员在生态畜牧业从业人员总数中所占比重;单位草原机械总动力反映生态畜牧业机械化程度。

(4)社会文化

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消费能够直观的反映牧民生活水平、牧区发展变化和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就;网路覆盖率反映了牧区的信息化程度;公路里程用来反映牧区交通便利程度;民族文化活动数量则是考虑到青海牧区民族文化传承,反映了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和文化发展相融合的程度。

3结语

在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可以对青海省生态畜牧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定量分析结果结合定量分析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理论应用、文献分析和政策研究而建立的,且学者对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发现指标体系的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 任非.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9):187-188.

[2] 刘金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政策主张[J].改革与战略,2020,36(08):16-27.

[3] 周心昊.湖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8):181-184+190.

[4] 刘红峰,刘惠良.乡村振兴视角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15-27.

[5] 马敏.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D].内蒙古大学,2020.

[6] 黄修杰,蔡勋,储霞玲,马力,左喆瑜.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4):124-133.

[7] 于法稳,黄鑫.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12(06):128-135.

[8] 韩满都拉.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1):190-194.

[9] 邱静,何述辉,刘莉.渝北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畜牧业,2017(21):68-69.

[10] 盖琳娜.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11] 姜法竹,张涛,王兆君.效益型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农业技术经济,2007(05):93-98.

[12] 陆文聪,张宁,西爱琴,任锦芳.浙江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及综合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0-16.

作者简介:张一军(199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青海大学。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