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省莫等风前残烛,改变莫怕垂垂老矣

2020-11-28潘幸泉

戏剧之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回忆电影梦境

潘幸泉

【摘 要】电影《野草莓》讲述了一位冷酷自私的老学者伊萨克在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回忆起自己沉重的往事,逐渐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或许任何人都无法忍受孤独地死亡,更别说如果你是一位地位极高的老学者,明天就要去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影像,而是对人生、艺术、哲学的隐含,电影《野草莓》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有对人性的窥探、艺术的理解、哲学的体现。下面就通过《野草莓》的影评,来探索我们熟知又陌生的世界。

【关键词】电影;回忆;梦境;伊萨克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144-02

《野草莓》的主人公伊萨克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亲人厌恶的老人,因为他的自私、冷酷、双标令人难以忍受,甚至素来温文尔雅、端庄大气的儿媳玛丽安都毫不客气地表现出对他的不满。你更不会想到,这样的人在大限将至的一天会突然反省自己荒唐的一生,继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契机竟是一场梦。因畏惧死亡才审视生命,因惧怕孤独才自愿改变。但反省莫等风前残烛,改变莫怕垂垂老矣。我想这也是本片的一个主题。

一、从梦境窥探人物形象的转变

让伊萨克得以改变的根源是他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双重夹击让他幡然醒悟。

第一次梦境,伊萨克在一条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徘徊,色调曝光度强,显出一种极度的不真实感。没有指针的表,首先让人感到空间的不安全,象征着伊萨克内心对时间的在意和惶恐。继而一个面目狰狞的死人从棺材中抓住自己……以“死亡”为主题的各种事物伴随着梦境中重复的心跳声、刺耳的车撞声以及丧钟声,营造了完美的紧张、惊悚的氛围,伊萨克紧皱眉头、神情恍然的特写,大量的远景镜头和主观视角,更衬伊萨克身形的渺小和环境的空旷,给人以压抑、无措、紧张的观感,暗示生命的流逝以及伊萨克内心对死亡的不安、恐惧和无尽的孤独。

第二次梦境是在他回到小时候自己居住的地方時出现的,此刻我们已经在之前他与儿媳玛丽安的交流中体会到了他人对他的冷酷蛮横。这部分的色调突然变得非常亮堂乃至到刺眼的地步,他行走在自己诗歌、梦幻般的童年生活中,偶尔穿插着特写镜头记录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欣喜的神情。一个重要人物——伊萨克的初恋萨拉的出现,在梦境中隐喻着白月光似的青春和美好。然而在伊萨克的梦中萨拉被他的表哥侵犯,这里镜头大多为中景,后来萨拉真的和表哥关系亲密了起来,却是用的一种主观偷窥视角,表现出伊萨克的不甘、嫉妒和怨恨。

第三次梦境又是一场噩梦,发生在他遇到三个活力无限的年轻人和一对怨偶,并看望了他的母亲后。又是阴暗的色调,萨拉——伊萨克心中最圣洁的象征,拿着镜子逼迫他承认自己已经老了的事实,她不再爱他老去的模样[1]。黑色成群的鸟凄厉的叫声在梦中循环往复,萨拉抱着她和表哥的孩子安慰伊萨克不要害怕……之前路上那对怨偶的脸出现在他梦里,他想起了曾经因为自己的冷漠,妻子公然偷情的痛苦回忆……黑暗的色调、凄厉的音效共同交织了一场令人心悸的噩梦。继而伊萨克来到一场考试中,梦境的跳跃性与整部电影的意识流手法配合,他看不懂任何字眼,用不了显微镜,周围的人们冷漠地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这场梦使伊萨克剖开了血肉淋漓的真相,似乎终于明白他的孤独是由他自己的冷酷一手造成的,要想改变现状一定不能再冷酷残忍下去,他终于要与死亡和解。这是一个对他的命运走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梦。

第四次梦是最完美的一场梦,他刚被授予荣誉学位,睡在自己儿子家里,梦见萨拉牵着他找到了他相亲相爱的父母。这里色调非常明亮,佳人笑靥灿烂,每一幅可以被定格的画面都伴有一缕音调上行的竖琴声,令人心情即刻转好,对伊萨克笑脸的特写、父母在河边钓鱼的远景,温馨美满,像少年的好梦。

从惧怕死亡,到留恋过去,到接受死亡,再到向往温情,梦境对他的命运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二、萨拉是谁?

本片中有两位萨拉。或者更多。

萨拉是伊萨克的初恋,伊萨克承认曾深深地爱过她。但现实生活中的她从未出现过,只是一个在伊萨克梦境中反复出现的冰清玉洁的明丽美人。在这部影片里,我们更倾向于将她理解为伊萨克潜意识中“美好”的象征,永远美丽,永远不会老去[2]。在他回忆童年时,萨拉夸赞他,赞扬他是个好人;在他要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时她出现了,让他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已经老成了这副鬼样子;她安抚她的孩子“勿惧风雨,勿惧鸟禽……”分明是在安抚伊萨克内心的惶恐;最后一场梦,萨拉笑着挽着他找到了他温情尚存的父母。作为伊萨克心中难以消磨的痛和可望不可即的白月光,她在伊萨克的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现实伊萨克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他的希望、煎熬、充实、空白。

第二位萨拉是他在半路上遇到的年轻人,碰巧正在他梦到萨拉以后,一位与她名字相同的女孩出现了。原本冷酷的伊萨克同意她和她的好朋友搭车。这位萨拉坚信年轻就是资本,性格热情又浮躁,和他温文尔雅的萨拉完全不是一种人,萨拉经常和伊萨克搭话,但他们二人的思维其实并没有在同一条轨道上。尽管如此,到后面伊萨克从噩梦中醒来,萨拉和她的朋友在为他采花,车内仅剩伊萨克和玛丽安,正当车内气氛凝固时,萨拉一下子趴到窗口将花递给伊萨克,祝贺他,祝福他,仿佛从这一刻开始,一切都变亮了。到最后,伊萨克领到奖,萨拉三人在伊萨克的窗口为他唱歌,伊萨克俯视着她,她满脸的崇敬,对他说:我敬爱您!小萨拉是一个年轻的生命,象征着活力与热情,为推动伊萨克发生转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让伊萨克更加感受到热情与阳光在人世间的重要性。这个温暖的小太阳也让观众心头一暖,更加升华了电影的主题[3]。

两位“萨拉”在片中始终代表一种美好、希冀、温情,是白月光,也是小太阳,让伊萨克反省和改变。世界上并非只有这两个美好纯净的灵魂,索性所有热衷于给予他人关怀与温情的灵魂,都统称为“萨拉”好了。“萨拉”会越来越多。

三、一脉相承

这部电影对“原生家庭”这一永恒的命题进行了巧妙而生动的塑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伊萨克的母亲是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女人。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母亲在生日聚会上也要板着脸训斥不合餐桌礼仪的孩童,老去也要严厉地苛责令人烦闷的诸多琐事。伊萨克从小到大一直面对着母亲冷漠自私的一面。

而父亲仅在第四场梦中作为远景中的一个部分出现,除此之外只是从他人的口中得知寥寥一点模糊的信息。这种暧昧的处理其实在向观众传达一个伊萨克缺少父爱的信息。

从爱情的角度入手来看父亲形象的缺失导致的后果:伊萨克对初恋萨拉的态度不够热情和大胆,频频闪避,最后被表哥钻了空子,而自己只能偷偷窥探初恋与那位看不对眼的表哥亲热。对于自己的妻子也是一样,妻子的公然偷情建立在接受不了伊萨克作为丈夫的冷酷无情之上,这是伊萨克在爱情上经历的第二次重大失败。对爱情和家庭认知上的浅薄,体现出伊萨克在家庭中缺少父亲这一形象的指引[4]。

伊萨克通过学术地位和扭曲且强势的自尊建立在家庭中的威严,另一个被深深影响到的就是他的儿子。从玛丽安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伊萨克的儿子埃瓦尔德沿袭了伊萨克的家庭风气,不同的是他的做法更加决绝——不允许孩子出生,从而达成不需要付出父爱的目的。人们说一个人在孩童时最接受不了父母的地方就是他今后绝对会注意的地方。伊萨克缺失的父爱让他在自己的家庭中用各种手段建立自己作为男主人的威严。埃瓦尔德因“父爱”的施压让他在组建家庭后直接选择了放弃施加父爱,这同样也是他和妻子玛丽安最大的矛盾点。

一直到影片最后,伊萨克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以和善的面目面对儿子埃瓦尔德时,儿子依然流露出很强的疏离感和深深的排斥感。一个家族一脉相承的冷血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走向根深蒂固,要想动摇根本不是容易的事情。伊萨克明白得有些晚,但所幸他的儿媳玛丽安也和他一同走过了这个平凡又精彩的旅程,作为打破固有家庭模式的主角来改变这一切。

第四个梦境,伊萨克梦到了他年轻的父母,父亲在河边悠闲地钓鱼,母亲在草地上戴着帽子向伊萨克招手,这样的场景必定不是伊萨克的回忆,但却是伊萨克所能构想出的最完美的家庭。他没有走近自己的父母,因为他自己其实也不太能想象到温情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就在这里远远地看着吧,看着他美好的遗憾。

四、打开人性之窗

伊萨克孤独的缘由不是他人的冷淡,而是他自身的冷酷。他的冷酷在片中其实并没有太多正面体现,更多的是从他人口中说出来的。而随着情节的推进,伊萨克反倒愈发显得让人同情起来。他的冷酷残忍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源于他从小生长在一个没有温情的原生家庭中。他的母亲尖酸强势,他的儿子乖张刻薄,这种家庭风气一脉相传,他首先是一个受害者,继而是一个施害者。他伤害妻子,妻子才离他而去,他伤害儿子,儿子才疏离他,甚至因此不愿再要孩子,不忍心让一个崭新的灵魂再来饱受摧残。

这是一个可怖的现象,而电影的主旨也在于此:冷酷的人必然遭受孤独的洗礼,温情才是人间的主旋律。这一天的旅程让伊萨克有所改变,他也在尽力去感染他人——尽管影片中的“他人”都被他突然的善意吓了一跳,并排斥他的这种状態,但这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他虽大限将至,但只要自己还有一息尚存,便会给予他人温暖,或许只少说一句刺耳的废话就能做到,他会尝试着去改变自己,改变他人,尤其是儿子。值得庆幸的是,儿媳玛丽安在这一路上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和蔼可亲,相信在他们二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家会变得充满人情味,能教育出一个新的小太阳。

人们需要反省,需要改变,时时都需要。伊萨克反省得实在太晚,他伤害了很多人。当他改变后,受到伤害的人便越来越少,这即是一种家庭正能量、社会正能量。反省莫要等风前残烛,改变莫要怕垂垂老矣。这既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勇气。

参考文献:

[1]陈青丽.百年孤独式的悲剧——<野草莓>中伊萨克医生的悲剧探因[J].电影评介,2014,(7):47-49.

[2]戴雨悠.<野草莓>中的超现实主义表现研究[J].视听,2016,(11).

[3]吴若菡.技术理性与感性情感的碰撞——论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中的精神信仰主题[J].戏剧之家,2019,315(15):93-94.

[4]吴倩.从梦的角度读解电影<野草莓>[J].电影评介,2012,(3):63-64.

猜你喜欢

回忆电影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梦境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