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青:滩区搬迁的“常盛模式”

2020-11-28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青县李倩滩区

吴永强

2020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快黄河滩区迁建进度,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早日圆60万滩区群众“安居梦”。作为60万滩区群众一分子的高青县17个村1443户5275人,“安居梦”逐渐实现。

常家镇常盛社区,是高青县三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中的一个。如今,2个村323户1053人已实现整体搬迁。告别过去黄沙漫卷、洪水肆虐的黄河滩,来到现代化的社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爱恨母亲河

开河村,北邻黄河,距离河道只有二三百米,是高青县最北边的村庄。

45岁的王京信生于斯长于斯,对黄河充满复杂的感情。这里是童年玩耍的地方,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游泳,一口气游到对岸也是常态。河里有许多种鱼类,还有螃蟹,随手下一个地笼,第二天就能收获满满。鱼自家吃不了,还可以拿去卖。

美好的童年,另一面是黄河的肆虐。

这一点,老人们记忆更深刻。74岁的王公祥,年轻的时候开船,后来负责防洪大堤两侧的树木浇灌,与黄河打了一辈子交道。

上世纪70年代,王公祥在这条河上开船,运输货物。在他的记忆中,黄河形成洪灾最厉害的年份是1976年和1996年。“因为村庄地势较高,还有‘护村堰保护,洪水没有冲进村庄,只是把村庄围成一座孤岛,进出村庄需要用船,20天左右积水才能消退。”

洪水来临前,老人小孩要去外地亲戚家借宿,青壮年负责守村。“隆隆”的洪水声,人们至今印象深刻。种地是村民经济来源,只要洪水来袭,当年的粮食作物便注定颗粒无收。没有洪水时,风一刮,黄沙漫天,吃饭时常吃出一嘴沙子。村民王京德回忆起那段“漂泊”的时光,眼神里充满了失落:“人家姑娘只要听说是滩里人,不愿嫁过来,一点生活保障都没有。”

开河村村民守着黄河居住已有一百年历史,一位早已去世的老人,小名叫新宅,就是当年搬过来时出生的。

初中毕业后,王京信做过很多工作,干装修,去养殖场、冷藏厂打工,后来去禹城学了木工,继续干装修。他有了自己的装修队,带着本村和附近村的人外出务工。

无论走多远,还是惦记老家的村庄。

2007年,王京信回到村里,担任村支书。自此之后,他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村里修自来水,钱不够,他无偿提供六七万元。守着黄河,却没有灌溉设施,他出钱修了扬水站。村里的户户通工程,除了国家提供部分资金,剩余该由村里支付的,他也全部垫付。

他的想法很简单,把家乡建设得更好。然而,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逐渐成了老人、妇女、儿童的世界,一辈子困守在土地上的村民,起早贪黑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付出的劳力……

如何才能彻底改变村庄的境况?

搬出去,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望,竟一下子成为现实。

搬家

2017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萬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高青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涉及17个村1443户5275人,全部以外迁方式进行安置,常家镇开河村便是其中之一。

规划逐渐落到现实,但具体往哪儿搬?怎么搬?

两个方案摆在了人们面前,第一个是搬到黄河大堤外面,就近搬迁。好处是距离老村不远,种地也方便。第二个方案是搬到几十里外的县城附近,告别过去,迎接新生。

有些老人希望搬到附近,年轻人却感觉近处是好,但依旧不能彻底改变就业、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县发改局和常家镇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的方式,把新的地址定在了靠近县城的一处中心位置。

选址问题解决后,常家镇根据迁建村人口数量、住房面积和各户住房需求等实际情况,对社区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后,2019年秋天,新社区终于通过验收,一个新的社区逐渐建成——常盛社区,是高青县第一个完成整建制搬迁的社区。常家镇的开河村、五合庄村323户1050名村民搬到了这里。

常盛社区紧邻县城,毗邻常家镇中心小学、高青三中,占地55.04亩,建有住宅楼房12栋408套,总建筑面积50400平方米。一层为车库,便于群众存放农机具等设施,2-7层为带电梯住宅,是全省唯一可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滩区迁建房。新房分为60、90、120平米三种户型,满足不同年龄人的需要。同时,常盛社区选址在高青县城规划区以内,紧临经济开发区健康医药产业园,切实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社区东侧就是学校,周边医、养配套服务完善。

为了给居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常盛社区高标准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配有儿童娱乐中心、农家书屋、卫生室、老年休息室、滩区迁建展厅等功能室,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

“挺好啊,活到现在还能住进楼房,已经盼了很多年了……”许多老人发出感慨。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成了王京信诸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9年上半年,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传达政策,有老人不愿意搬,他苦口婆心做工作,带他们去看新家,描绘未来美好的生活图景:现代化的学校、出门就有工作、不动产登记的房子可留给后世子孙……最终,全村达成一致,告别过去,迎接新生。

搬家,是一件既高兴又伤感的事。

高兴,源自彻底告别过去,拥抱新的生活。伤感,是对过去的留恋,那些艰难的岁月,依旧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2月30日,开河村在村委会进行了新房认购。2020年1月16日,村民们陆续拿到了新房的钥匙,19日,拿到储藏室的钥匙。

那一天是腊月二十五,刚拿到钥匙,有人就迫不及待搬到了新房。过了春节,村民开始紧锣密鼓装修。装修完毕,看好了日子,放一挂鞭炮,搬进新房。

拥抱新生活

暖气通了。

所谓温饱,过去我们大都将注意力放在了“饱”上,而当肆虐的寒风吹到黄河畔,难捱的冬天也真让人痛苦。

11月5日,常盛社区一户户居民家里,逐渐温暖了起来。

“这个地暖比那种暖气片强,不占空间,还舒服。”一提起“供暖”,67岁的张现英就笑得合不拢嘴,“在老家的时候生炉子,不买上1000多斤炭,烧不下一年来,还不舍得往炉子里打。搬到这里来,孩子们也放心了。”

120平米的新房干净整洁,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崭新的沙发上,明亮温暖。老伴儿几年前去世,孩子们都在外工作,张现英独自一人居住。半年前,在黄河滩区的砖瓦房住了大半辈子的她迁入楼房,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没事的时候去广场上和老友们聊聊天、晒晒太阳,想干活的时候还可以在近处打打零工、做做绿化。“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楼房,我们这也有暖气、有电梯,老人在那个广场上聊天,生在黄河滩区的都有福了。”

一个老大爷,开心地跟村民说:“热得受不了,晚上睡觉都不用穿衣服。”热,是对冬天最完美的诠释。

温暖不仅来自暖气,还有每天的日常生活。

男人们找工作的机会更多了,不用再抛家舍业,不用到外地打工,附近的工厂企业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孩子们不用每天翻越黄河大堤到外村上学,走出社区,穿过马路,几分钟就到了学校。从农活和家务中解放出来的妇女们,也成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社区职能也在转变,王京信现在担任合并后的常盛社区党总支书记,在他看来,过去的管理职能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过去,村里几乎没有集体收入,村民靠种地为生,经济比较困难,现在通过分红、劳务输出等方式,每年能有五六万元集体收入。”

除了拥抱新生活,依旧有人将目光定准了过去的老村。

距离远了,种地不方便,村民们大都接受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

村民田永军、王京永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村庄。

他们合伙承包了400多亩地,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今年又试种了20亩大蒜,下一步准备种植100亩芋头。

过去传统的种植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新的现代化农业,即将在古老黄河畔扎根。

妇女半边天

下班回家后,李倩给女儿递上了一个大大的书包。书包是粉色的,上面印着精致的米奇图案。小姑娘的眼里乐开了花。

“这是用上个月结算的工资买的。女儿之前一直想要,舍不得买。这不,一发了工资我就赶紧去买了。”

李倩,原是五合庄村村民。与开河村一样,这个村也是滩区村。

生下两个女儿以后,因为丈夫常年外出劳作,李倩只能辞掉工作,安心在家照料孩子,“孩子上学路程远,早上送、中午接,再送、晚上再接,根本没有时间干其他的事情。”

像李倩这样的妇女还有很多。丈夫劳作,为了照料家庭,只能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家务农。直到搬迁后,这样的局面被打破了。

在听取群众搬迁意见时,李倩非常乐意。临走时,她搬来了婆婆出嫁时的衣橱,和自己为了乔迁新居时购买的衣橱放到一起,“想记住滩区生活的日子,铭记现在好日子得来不易。”

送二女儿上幼儿园,骑车仅需要十分钟的路程。送大女儿上初中就更近,步行五分钟,过了马路就是。搬到新社区以后,李倩再也不用花大半天时间来接送孩子了,“有了空闲,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新社区成立以后,小区迅速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物业需要招收一名管理人员。

“有孩子之前,我也一直在工作,有经验。”看到招聘通知,李倩默默蓄了劲儿,“物业嘛,就是和居民打交道沟通的活儿。之前住在滩区,大家邻里邻居的都是朋友。没人比我更合适这份工作了。”下了决心,李倩去面试,果不其然就被录取了。安排人员对小区打扫卫生、逢年过节给单元楼的业主们带去问候、时不时串串门儿……李倩的时间再一次被“填满”了:“之前只是一名家庭主妇,没事只能给自家做做清洁、扫扫地,现在管理的是一整个社区的居住环境,很自豪。”她有些得意。

家里的收入也多了。平时还能给孩子买买零食,日常的开销靠自己的工资也完全够用了,减轻了不少负担。

“妇女们以前也有打工的想法,但出不去,现在不用接孩子,也不用种地,在附近的超市、手工企业打工,一天赚七八十很轻松。”王京信说。自村民搬迁至常盛社区,为了改变农村妇女常年“闲”在家里的现状,常盛社区党委会成立就业辅导中心,联合高青育人职业培训学校,定期举行就业辅导班,对妇女们进行就业岗位培训。育儿师、面点师……多种岗位课程可供挑选,结课后村民可以考相应的资格证,拿到证件即可上岗。

“三区同建”

“迁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是黄河滩区搬迁的总体目标。

2020年6月17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就推进我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察看高青县黄河滩区迁建项目,他指出:“黄河滩区迁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一种方式,要查找在探索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逐一研究解决办法,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民生福祉,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高青县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涉及常家镇、黑里寨镇、木李镇3个镇17个村1443户5275人,全部以外迁方式进行安置,建设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住宅楼55栋1848套及附属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67亿元。自2017年5月启动,2018年3月全面动工,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目前已达到入住条件,基本搬迁入住;二期工程预计2020年底前完成社区建设任务。

为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高青县将滩区迁建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外迁安置社区向县城或镇政府驻地集中。

安置住宅楼采取“6+1”模式、带电梯,附近建设小微产业园,受到了群众欢迎。滩区外迁安置社区一期工程开工后,17个村中曾有4个村的群众不想外迁,而是选择旧村台改造提升的方式安置,但看到新型社区建设标准高、推进速度快,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后,也萌发了外迁的强烈意愿。2018年,高青县向省市有关部门提交申请,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征得同意后,实施了二期外迁安置工程,满足了群众随遷心愿。

安置社区、产业园区、农业园区“三区同建”成为一种特色。在社区工程建设的同时,土地流转合同、招工合同、技能培训等协议政策已摆在搬迁群众的面前,实现搬迁入住和就业创业有机衔接,实现滩区群众就近就业,满足了群众“迁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愿望。

同时,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实现双推进。3处外迁安置社区选址分别位于城市规划区、城镇驻地和中心村,社区周边幼儿园、学校、卫生院、超市、车站齐全,生产生活条件便利。通过迁建实现滩区群众由分散的农业人口向集聚的城镇人口转变,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滩区土地、生产力等要素资源重组,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打下基础。

由此,滩区迁建,并非简单的搬迁,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升级,是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尝试。

猜你喜欢

高青县李倩滩区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The low temperature growth of stable p-type ZnO films in HiPIMS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熊猫兔
高青县乡镇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对策
不等式的加强
李倩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蜘蛛的超常本领
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