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概念的发展与嬗变

2020-11-28陈宇恒

科技传播 2020年1期
关键词:把关人策展社交

陈宇恒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以职业记者为生产主体、通过“把关”将新闻呈现给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被移动互联网的多节点网状互动模式所取代,用户生成内容与众包新闻模式相伴而生。无处不在的手机等移动性终端设备具备摄影摄像功能,不断为社交平台上的公共论坛、人际网络与个人账号上注入即时、碎片化的信息流,加之其特有的社交元素(评论、转发、点赞)赋予信息以新的传播价值,大大挑战了专业媒体对时间维度(时效性)和空间维度(信息渠道)的掌控力[1]。

因此,在当下的新闻实践模式中,新闻生产与把关体现为职业记者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动态实践,专业媒体不再掌握对新闻事件进行阐释的主要话语权,新闻业正呈现出“液化”状态[2]。其中,专业记者与编辑的职业身份正在模糊化;传统的新闻生产与把关模式向公众、社交平台、专业媒体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式策展新闻模式转变。

正如《真相》中所说的:“下一代新闻业必须欢迎并且为更具参与性的公民服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再是讲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对话[3]。”策展新闻强调的正是一种专业媒体与各策展主体之间的协同对话。而新闻策展人既可以是专业记者,也可以是业余公众,还可以是各种社交媒体策展平台[4]。

1 专业媒体:从“把关人”到新闻策展者

新闻策展是一种侧重于通过与社会大众的协同式对话来进行内容生产、实现知识与观点共享的传播手段。

而新闻策展强调协同对话、公众参与的特点,正是专业媒体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生态变革而做出的调整。随着互联网技术从以信息发布为主的Web1.0 时代过渡到信息自主生产的Web2.0 时代,直到以社交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交互时代,用户在新闻生产流程中所体现出的参与性日益显著,专业媒体阐释新闻内容的话语权日渐式微,传统媒体“渠道为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由于网络空间容量具有无限性,传统媒体在版面上的物理局限被打破,受众在新媒体时代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内容选择、内容制作与内容发布的流程中,逐渐取代了专业记者和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望关人”[5]。于是,“新闻望关”正在取代新闻把关成为新闻媒体的新角色[6]。

面对自身时效性和信息渠道优势的衰落,加之新媒体时代“望关人”所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缺乏核实、时空顺序混乱等固有劣势为专业媒体的介入提供了协同行动的空间,策展新闻模式成为专业媒体修补新闻内容缺陷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媒体与大众的协同合作与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网民提供关于新闻事件的最新信息与评论,媒体则侧重于对内容的核实、情景解读与意义挖掘。

从“把关人”到新闻策展者的演变过程,同样也是专业媒体不断适应媒介生态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媒体通过新闻策展修补新闻传播范式,如博物馆员为值得注意的细节提供语境说明,新闻策展中记者运用新闻专业素养筛选、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并为信息提供语境和解读[1]。

2 社交策展: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内容策展

以微博、微信、QQ 为主要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基于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内容的过滤和分发,与用户形成协同共生关系。每个用户都是开放性网状关系中的一个节点,并主动进行内容的生产、分发与消费,用户们共同组成了社交策展的主体,互相影响彼此接收到的信息。

在社交策展中,信息把关的权力部分下沉,除了社交平台的过滤把关,主要由社交用户自主把控;大众传播时代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不被重视,而如今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等行为却成为影响他们之间信息流的关键要素[7]。

由于社交策展所基于的人际关系主要搭载在各种情感联系上,所以依托用户关系过滤和分发的信息可以较好覆盖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当用户接收到来自其关系网中其他用户分发的内容时,用户会基于自己的兴趣图谱与知识结构,对此内容进行策展,或是选择视而不见,或是对其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网络行为,进而影响到其他用户关系网络中的社交策展。

3 策略策展:商业逻辑驱动下的内容策展

所谓策略策展,即出于商业目的对内容进行生产、筛选、过滤、诠释和框架化的策展模式。以微博为例,网络水军、段子手等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就是策略策展的典型代表。以楼市文化传播公司为例,其签约的段子手包括“假装在纽约”“回忆专用小马甲”等,涵盖微博粉丝数约1.16 亿,其手下的资源,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几千万年轻人的趣味与舆论导向[8]。

虽然影响力看似庞大,但是由于其鲜明的商业本质属性,策略策展无法在社会话语场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时事类网络事件面前基本没有话语权[9]。

4 算法策展:基于用户画像的内容策展

在新媒体时代,算法已经渗入到媒介环境的中枢部分,也因此引发了传统新闻生产与分发模式的变革。算法策展在本质上即算法智能分发,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网络行为所体现出的偏好来为其绘制兴趣图谱与标签,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高度个性化的内容分发,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门槛,一对一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谓千人千面。

然而,算法的智能式分发机制是闭环的。同质化内容的大量推荐,使用户对该内容主动表达偏好的行为越积越多,进而又导致推荐系统的持续推荐,形成了“监测—匹配—推荐—再监测—再匹配—再推荐”的封闭循环[7]。大量同质化的内容限制了用户视野,导致信息窄化,让用户置身“信息茧房”。

5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信息生产和过滤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用户基于个人兴趣与个人关系网络,借助平台算法机制,可以成为自己的“策展者”;微博上的营销大号可以根据商业媒体的运作逻辑成为大量用户趣味和舆论信息的“策展者”。

而面对以公共参与为重要特征的新传播形态,专业媒体也应审时度势,找准自己在新媒介生态中的战略位置,积极实现从“把关人”到新闻“策展者”的身份转变。

猜你喜欢

把关人策展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关于策展
社交距离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