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紊流条件下深水铺设D 形排施工工艺*

2020-11-27唐亚俊李小超常留红

水运工程 2020年11期
关键词:锚泊软体滚筒

贺 威, 聂 晶, 唐亚俊, 李小超, 汪 威, 常留红, 周 磊

(1. 长航监理有限公司(武汉), 湖北 武汉430013; 2. 长沙理工大学 水利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410114)

软体排是利用高强度土工织物整体缝接成排布, 排布上根据不同水流情况选择压载物进行压载的一种防冲刷结构, 整体性和耐久性较好, 对不同、 多变的水下地形适应性强, 且价格较为低廉, 施工过程也比较简便[1-2]。 目前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护底施工中, 多采用D 形软体排结构形式[3]。在软体排铺设施工中, 根据水深的不同, 其施工方法可分为铺排船铺设、 对拉船铺设和人工干地施工3 种[4]。 然而, 在水深和流速较大的工况下进行铺排施工可能会产生铺排船走锚、 横向控制不住船位等问题, 因而对铺排施工船舶性能、 布锚方式等方面要求极高, 铺排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方案的制定也至关重要。

1 工程概况

长江干线武汉—安庆段6 m 水深航道整治工程(Ⅳ标段)马当左槽中段潜坝工程采用D 形联锁片软体排(图1)进行护底, 排上抛石压载, 上、下游抛投透水框架促淤。

图1 D 形联锁片(单位: mm)

马当河段上游小叽山江面宽度约640 m, 下游马当矶江面宽度约660 m, 中间河段宽度约为2 200 m, 整个河段呈两头窄中间宽, 再加上棉外洲的影响, 马当左槽河段水流流态较为紊乱, 流速较大; 受2018 年底当地持续降雨和三峡生态调度的影响, 2018 年枯季水位一直维持在高水位, 采用ADCP 分层流速仪进行测量, 施工区内流速峰值集中在中上部水层, 上游最大流速2.771 m∕s, 位于离右岸760 m 处, 流向北偏东59°; 下游最大流速2.976 m∕s, 位于右岸730 m 处, 流向北偏东69°。同一点上下水层水流流速相差0.3~0.5 m∕s, 水深越大水流流速差值越明显, 上、 下水层水流流向变化最大达10°。

马当左槽D 形排施工时水深5~20 m, 当水深达到14 m 时, 施工时出现了铺排船走锚、 铺排船前50 m 横向控制不住船位等现象, 采取增加上游锚缆长度、 增加锚的抓地力、 下连环锚等一系列措施, 仍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2 方案比选

长江流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工程河段系统治理需要及总体工期安排, 必须尽快完成施工。 因此采取措施增加排布的抗拉强度, 加筋条由单根加强为双根, 另外根据项目现有的设备拟定以下船舶锚固方案。

方案1: 用2 条铺排船(天铺1 号和天铺2 号)同时铺1 张排, 天铺2 号作为主要施工船舶, 天铺1 号辅助施工船舶, 天铺1 号两口尾锚与天铺2 号相连, 增加天铺2 号顺水流锚泊能力。 天铺2 号穿心锚负责控制船舶左右的方向。 方案1 的布锚方式如图2 所示, 总共布置12 根锚缆, 天铺1 号与天铺2 号通过7#和8#锚缆相连。

图2 方案1 布锚方式

方案2: 用1 条铺排船进行施工, 把设计的排头梁换成2 片12 cm 厚的联锁片进行排头锚固,利用排头的水下摩擦力增加整个排体的水下抗冲击能力, 从而提高排布和铺排船的整体稳定性。

3 船舶锚泊力分析

3.1 方案1 受力分析

方案1 中天铺1 号和天铺2 号铺排船均会受到水流的作用, 天铺2 号位于天铺1 号的下游,因此天铺2 号容易受到天铺1 号尾流的影响, 作用在天铺2 号上的水流比作用在天铺1 号上的水流紊动强度更大, 其所受水流力相对较大(与拖带船队中驳船阻力增加原理相似)。 从整体上看, 天铺2 号的部分水流力通过7#和8#锚缆传递给天铺1 号, 如果将天铺1 号和天铺2 号铺排船视为一个整体, 水流方向上的船舶受力主要由1#~6#锚缆共同承担。 从单艘船舶的受力看, 由于天铺2 号的部分水流力通过7#和8#锚缆传递给天铺1 号, 天铺1 号的1#~4#锚缆的锚泊力必然增加; 天铺2 号的水流力主要由5#~8#锚缆承担, 由于7#和8#锚缆的布置基本与河面平行, 其锚泊力与斜插入河底的锚泊方式相比, 锚泊力会减少, 有利于天铺2 号顺水流锚泊稳定。

综合以上分析, 由于7#和8#锚缆布置方式的改变, 其锚泊力会有所减小, 但由于天铺1 号的存在使水流紊动强度增大, 水流力会有所增大,因而天铺2 号锚泊力的增强会不明显。

3.2 方案2 受力分析

对于方案2, 排头梁沉入河床底部, 铺排过程中排头梁与河床发生摩擦, 对软体排排头进行锚固, 可以对铺排船起到锚泊稳定的作用。 如图3所示, 排头梁相当于锚, 软体排相当于锚链,H为水深,T0为水面处排体张力,f为排头梁与河床之间的摩擦力,Gp为排头梁水下自重,w为单位长度软体排水下自重,N为河床对排体梁的支撑力, 水面处软体排与水面所呈夹角为α,L为软体排水平投影长度。

图3 方案2 排头梁及软体排受力

不考虑水流对软体排的动水压力作用, 软体排的锚泊力可采用悬链线理论进行分析[5-6]。 软体排静力平衡方程[7-8]为:

式中:S为水面处至软体排着地点的悬链曲线长度。

由(1)式可得:

软体排张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不变[9], 因此软体排提供的锚泊力Tm为:

由式(4)可知, 软体排的锚泊力大小就是排头梁与河床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由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平衡[10], 有:

由式(6)可以求解得到水面处软体排与水面之间的夹角α。

软体排的上端与滚筒相连, 软体排与滚筒相接处的拉力沿水平方向, 天铺2 号滚筒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以承受软体排拉力的作用。 令翻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γ(图4), 以翻板上软体排为研究对象, 忽略翻板以及船舶表面与软体排的摩擦作用, 翻板上软体排下部受到拉力T0的作用, 上部受到拉力Tj的作用, 此外翻板对软体排有一个支撑力Nf。 对软体排进行受力分析, 可得:

式中:Tj为软体排对滚筒的总拉力。

图4 翻板上软体排受力

令天铺2 号滚筒允许应力为σmax, 强度条件(不考虑剪应力)为:

式中:Mmax为最大弯矩,W为滚筒截面的抗弯系数。 软体排对滚筒的作用力按均匀分布进行计算,其对应的分布荷载为:

式中:Lg为滚筒长度。 软体排作用力产生的最大弯矩出现在滚筒中部, 其值为:

将式(10)和(11)代入式(9), 可得软体排对滚筒的总拉力Tj应满足的强度要求为:

4 现场试验

排布按方案1 入水后, 天铺1 号和天铺2 号之间水流明显变得紊乱, 排布着床后, 7#、 8#缆受力绷紧, 铺排至20 m 时, 天铺1 号往南侧移动,7#缆基本不受力, 8#缆受力增加。 调整天铺1 号的锚缆稳住天铺1 号排至35 m 时, 天铺1 号开始往北侧移动, 7#缆受力, 8#缆基本不受力。 在调整天铺1 号锚缆的过程中, 天铺1 号上游锚分别走锚,铺排被迫终止。 分析原因如下: 1)天铺1 号加入后, 尾流使紊流加剧, 增加了铺排难度; 2)天铺1、 2 号之间为柔性连接, 在紊流的作用下, 并不能当成一个整体, 当连接缆受力不均时, 天铺1、2 号整体在南北方向控制力减弱; 3)上游钢丝缆受力方向的变化使锚的抓地力变弱, 这是上游走锚的原因。

按方案2 进行施工, 综合考虑水深和水流飘移作用的影响后提前下排体梁, 天铺2 号提前3 m下排头, 在排头着床时, 天铺2 号往下游移动1 m后稳定, 而后铺排一直正常, 通过实时声呐检测铺排搭接宽度满足设计要求。 分析如下: 1)排布着床时, 船舶下移, 原因是水下排体梁的连接绳受力不均匀, 是一个调整的过程, 当连接绳都张紧后, 开始发挥锚的作用; 同时排布着床过程类似于船闸闸门关闭, 水流流态急剧改变, 排体受力加大。 2)利用排头作为辅助锚增加铺排船的稳定性是可行的, 但应考虑排体梁的水下摩擦力和排布(加筋条)的受力和滚筒刚度的匹配。

综上所述, 按方案2 施工是可行的。

5 结语

1)经方案对比, 按方案2 施工是可行的。 施工过程中可将软体排视为1 根锚缆, 利用排头梁及软体排与河床之间的摩擦力为铺排船提供锚泊力, 从而达到增强铺排船泊稳的目的。

2)采用该方案进行铺排时, 排头梁或其他类似压重块着床后有一个调整过程, 当排头梁的所有连接绳都张紧后, 其锚固作用才能完全发挥。

3)该方案的实施对软体排滚筒刚度有一定的要求, 施工前须做滚筒强度校核。

猜你喜欢

锚泊软体滚筒
维修型半潜船推进器辅助锚泊定位能力分析
我们成功了
气动软体夹持器的结构设计及其制备工艺
滚筒洗衣机
晶格型模块化软体机器人自重构序列
会捉苍蝇的高速软体机器人问世
滚筒游戏(大班)
多点锚泊定位系统布锚夹角的影响及优化分析
半潜式平台在外载荷下的位移计算与仿真
软体机器人也有“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