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地合作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新模式研究

2020-11-26李硕鲁艳杰杜鑫潘滋涵高永生

商品与质量 2020年45期
关键词:精准农村发展

李硕 鲁艳杰 杜鑫 潘滋涵 高永生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医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3.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日程日渐迫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到2020 年实现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全面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如期完成,全国7000 万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 年就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1]。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目标要求,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2015 年11 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脱贫攻坚进行全面决策部署。近五年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以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截至2019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551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 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1 高校参与扶贫工作历程回顾

高校参与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来已久。但早期高校参与农村发展建设、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多数为各学校自发组织的、短期的、单一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也仅仅停留在参与劳动、支援建设、文明倡导等,与主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缺乏联系、缺乏互动,取得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也有限。

2003 年6 月起,团中央、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地区贫困县的基层乡镇从事1-3 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这是从全国范围内,首次通过政府组织,推进以扶贫为代表的,涵盖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医疗卫生等一系列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将高校正式纳入到帮扶农村发展建设的体系中。

2010 年以来,全国多地普遍开展了由政府牵头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参与其中的扶贫工作。以河北省为例,2012 年起,开展了以“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为主题的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全省选派了1.5 万名机关干部深入5010 个帮扶村开展集中帮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与帮扶村两委班子密切合作,主动为百姓多做惠民实事,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后续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 年,教育部、财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并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赋予了高等教育重要使命。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中,高校的优势与其中的职业教育培训、电商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多项工程的要求相契合。因此,高校应当也必须在精准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6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75 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全部组织动员起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随后,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全国54 所高校发起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号召动员高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2]。在此号召下,全国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参与精准扶贫是高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和社会资源,能够为贫困地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精准扶贫也能够促进高校更多参与到主流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引育、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职能,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度。

2 当前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最关键的是聚焦突出问题,提升脱贫质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有热情,也有天然的优势,但对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迫切需要改进现有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效性,提升脱贫质量。

2.1 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范围广,多数贫困地区贫困户居住分散,且居住地自然环境复杂。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对每家每户进行实地调研,落实帮扶政策,工作量太大,高校难以完成。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存在遗漏和疏忽,导致难以保证帮扶政策真正落实到户。

2.2 致贫原因把握不准

就全国数千万贫困人口而言,每一户的致贫原因都不尽相同,有时多种原因相互交织,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将这些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汇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向较于政府而言,高校的社会职能相对单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有限,且对贫困户档案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办法,难以避免存在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和致贫原因把握不准的情况,导致对症施策也不够准确。

2.3 帮扶措施单一

部分高校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帮扶也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帮扶、资金帮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发展脱贫产业等,缺乏长远考虑和科学安排,高校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在智力、人才、科研、文化、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其他扶贫主体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应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体现价值。

2.4 激发农民脱贫内生动力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甘于贫困现状,不努力主动作为,积极改变。需要高校参与扶贫工作时将“扶贫”和“扶志”紧密结合,精准施策。但当前高校在通过分类帮扶、对口帮扶贫困群众的“造血式”扶贫方面做得不够,面对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等情况,在激发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方面不够重视,容易让贫困户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2.5 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3]。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建设好村一级党支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高校应当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在帮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作用不充分,思路和办法较为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党建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党员带头增收致富的效果不明显。

3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化路径——“五位一体”模式

如何在后脱贫攻坚时代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广大农民从脱贫到致富的转变,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高校通过校地合作的形式参与脱贫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双向服务:高校通过优势对接政府和企业,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共赢。

(2)三螺旋模型:把高校、政府和产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统一为一个整体,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四螺旋模型:以农户为着力点,建设高校、政府、企业、农户四主体共同作用、相互协作的模式。

(4)五力模型:将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工作具体落实到五个着力点,即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思想文化扶贫[4]。五方面系统施策额,均衡发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争取获得最大成效。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和高校的不断探索,我们发现,要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实现彻底脱贫,仅靠各主体的线性合作是不够的,必须要以产业为依托,通过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村和农户自主脱贫的能力,才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正确发展路径。为此,我们提出基于校地合作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五位一体”新模式。该模式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农村产业发展为枢纽,政校农企不同主体通过交叉合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和农民自主脱贫的能力。

4 “五位一体”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4.1 党建是基础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系统构建“党建+”精准扶贫工作格局。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从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做起,驻村工作队既抓党建,又抓扶贫。通过“送教下乡”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到帮扶村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讲、师生党支部赴帮扶村开展“三会一课一服务”活动、基层党组织书记赴帮扶村讲党课、指导村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组织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认真履行“帮建基层组织”职责。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系列活动,支持农村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脱贫致富。党员教师与帮扶村全部建档立卡户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认真履行帮扶责任人责任,定期入户走访,通过政策宣讲、生活关怀、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竭尽所能为贫困户带去党的温暖。从乡镇党委到村党支部,到普通党员,再到贫困户,层层传导力量,做好党的政策宣传和帮扶引领等工作,形成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新格局。

4.2 “高校—产业—企业”之间

高校发挥在调查研究和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协助当地因地制宜找准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借助优势资源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持,并协助跑办项目;利用与企业的密切关系,引入企业资本和技术,为农村产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通过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师生积极参加社会调研和实践,帮助学校更好地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协同开展精准扶贫,进一步加深校企关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4.3 “高校—产业—政府”之间

在高校、企业、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下,建立区域精准扶贫联盟,系统搭建政产学研精准扶贫战略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推进扶贫工作,实现思想共融、信息互通、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由政府提供针对促进农村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项目支持,统筹做好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体系。高校要做好政府的“智库”,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意见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民增收,实现农村脱贫的政治效益、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水平提升的社会效益的共赢。

4.4 “高校—产业—农户”之间

高校主动为农户提供知识、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教授等人才优势,开展“送理念、送科技、送技术下乡”系列帮扶活动。通过宣讲、宣传、座谈等形式,从思想上帮助贫困户实现从“等、靠、要”到自主脱贫、主动致富的转变。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高中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紧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继续教育或开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发展农村电商产业。组织学校相关专业团队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和宣传新的销售模式,通过联系企业或学校自主捐赠设备等建设电商运营环境,为农民提供到校培训或上门培训服务,“一对一、手把手”帮助农民开网店,培训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同时,将其作为相关专业的实践平台,建设线上农场,师生线上当主播,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进一步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电商、营销等相关专业师生实践锻炼的功课。高校依托农村资源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实践基地、党员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农业、畜牧业等教学做一体化基地,组织师生“走田间”“访农户”“进农企”,创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加深高校与地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5 “高校-政府-农户”之间

由高校、政府和农村农户共同组成“校政农”融合体,以农村发展、农业产业水平提升与农民致富为核心,以政府和高校为推进主体,通过高校、政府、农村之间多要素的优化配置,聚焦多方利益共同点,实现校政农互通互联。高校要通过优化办学机制,提升教育资源水平等,为“校政农”融合体的构建和发展奠定基础和资源保障。尤其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职能,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民知识技能培养与提升等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升级涉农专业,打造涉农专业集群,搭建中高本涉农人才培养立交桥等形式,实现农村职教链、乡村人才链与乡村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助推农村发展。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围绕不同主体的发展定位、目标要求、共同利益等环节,通过制度引领,为“校政农”融合体提供政策土壤,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宏观调控、示范引领等手段,聚合各方有利资源,构建起校政农”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农村及农户要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借助“校政农”融合体,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新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两委”班子要灵活运用“校政农”融合体的文明传播功能,完善农村治理结构,传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激发农村和农民内生动力,繁荣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5 结语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由高校发起,以产业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户为主体,企业提供支持的“五位一体”校地合作精准扶贫新模式,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扶贫脱贫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积极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智力、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校地精准对接,全面提升当地的经济社发展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更多地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内涵发展水平;政府、高校、农户、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引导与帮扶相结合的“造血式”扶贫,提升农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确保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精准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