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思考

2020-11-26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财经类财经职业技能

罗 健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系,湖南 衡阳 421002)

1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辩证关系

1.1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主要是对学生相关的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财经类院校主要是通过 “校企合作”以及实习基地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尽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基础,可以比作“手艺”,这份“手艺”操作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可以在这个行业立足,是否可以为这个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学生不光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应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品德、职业道德会养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钻研和学习,培养两会的互动关系,也就是“德才兼备”。

1.2 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看似是“分离”的,但实际是“融合”的。而且这种“融合”的趋势在教育改革,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越来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些二本大学也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也逐渐开始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财经类院校本身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国家高等价于改革背景下,更能凸显高职财经院校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高职财经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上,要对学生技能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上日程,一方面“职业技能”的精湛可以转化为“职业精神”,学生技能的精湛在于熟练地操作,这是与学生对专业的喜爱分不开的,对于专业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高素质的“职业精神”也可以转化为“职业技能”,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现状

目前,高职财经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不错的,但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程度相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并不是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要重提学生的“职业精神”呢?在高职财经专业来说,仅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融合“职业精神”?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从我国现代高职财经学生的就业现状中可见一斑。我们发现,尽管高职财经专业为社会金融行业提供了一批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弊端,比如违法乱纪等。如果高职财经学校对于学会“职业技能”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共同发展,高职财经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职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技能”培养就会有更加充足的动力,而且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能更好满足职业实践的需要。

3 高职财经类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目标不明确

高职财经专业学生在进行报考时,大多对于自己的专业一知半解,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报考时的通病,如果对于所学的专业不喜欢,不了解,那么对日后的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导致学会的学习目标模糊。可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那么对于学生的职业前景、职业意愿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学生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处理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导致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缺少努力解决的动力,这些都是“职业精神”缺失的体现。

3.2 教学中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

目前,高职财经类院校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应该更好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融合,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但是,在当前的高职财经教学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也许在“职业精神”方面忽视他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培养目标方面也就忽视了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到企业中进行工作的时候不能很快地转换自己的角色,甚至会在企业中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对企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3.3 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

在高职财经专业中,对于学生的技能采取量化的方式进行判定,但是“职业精神”就很难进行数字化的评判。因为,“职业精神”是虚拟化的。因此,在当前大多数高职财经类院校,考核方式仅仅是“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校的所占比重不同,可能是“2∶8”“3∶7”“4∶6”等等,最后通过分数占比得出最后的成绩。这种考评标准和考评方式,缺乏对学生职业经济的准确、客观、有效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卷面评价,不仅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片面,而且量化高职财经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忽视。

4 高职财经类技能融合的价值

4.1 增加学生自身价值

通过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价值。因此,在高校中,要让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变成实际的行动,而不是虚无的存在。因为一些高职院校,虽然经常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但是没有具体的措施去实行,这就让口号变成了空谈,失去了融合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发挥不了融合本身的作用,因此,高职财经专业要以此为鉴。“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会增加学生自身的价值,当学生进入企业中,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必然会淘汰,因此,通过融合,会使学生更好地在企业中生存,实现价值的转变。

4.2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在高职财经专业中,由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看重,职业训练的时间也比较多,并且可以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经验。因而学生对于“职业技能”会有较高的熟练度。但是,就“职业精神”而言,它是不确定的存在,可以通过微小的事情体现出来,并且没有一定的方式进行量化。因此,高职财经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也就不可能通过熟练的操作进行强化,因此,在评定学生“职业精神”的标准目前没有统一的形式。而“职业精神”是高职财经专业所不能忽视的重要教育培养部分,是对高职财经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能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加符合社会实践的标准,从而更大地发挥“职业技能”的价值。

4.3 改变对“高职”的看法

在传统的看法中,由于分数、学历的不同,高职一直被划上低层次的标志,有些高职可以通过单独考试进行招录。甚至有些人把高职看作“分数低的避难所”,这对高职教育是极不公平的。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职的重视程度,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也让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了相对的改观。但是,因为学生在“职业精神”方面的缺乏,导致了人们对高职学生道德修养、道德素质低的坏看法,因此,在此基础上,如果高职财经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融合,人们对高职财经的印象就会大大改观。

5 高职财经类学生培养策略

5.1 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双管齐下,不偏不倚。一方面,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学习中,通过这种融入,让高职财经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而影响学生的“职业技能”,使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步提高。

5.2 发挥“校企合作”作用

“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融合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与时俱进,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企业文化引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重视“职业精神”的提升,促使学生良好的发展。

5.3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的合理评价,不仅需要以更加完善的评价来体系学生的“职业技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需要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职业精神”的量化考核,在学校内进行多方评价机制,在企业实习阶段,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考核标准,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精神”的成长。

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可以改变大众对“高职”的看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问题的出现就否定“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价值。因此,高职财经院校,应紧跟国家教育改革的道路,探索新的融合思路以及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财经类财经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财经日历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阅读时代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财经神回复
财经类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