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探析

2020-11-26王翠红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王翠红

(齐鲁理工学院 商学院,济南 250200)

1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教育信息化现象。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几年,信息化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可能:从教师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可实现图、文、声音、影像并茂,更加直观、真实,甚至可以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从备课、授课、评价、资源的运用整合等方面都出现了全新的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先进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为其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泛在化的学习时间空间、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体验化的学习环境、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与技术服务,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国家和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积极响应,建立诸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校内机构,对教师加强教育信息化和课程建设平台使用方面的培训,制定各项激励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影响力很大的以此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学习平台,例如超星的泛雅-学习通平台、雨课堂、智慧树等等。

一言以蔽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当代教育。这是教师地位和作用发生改变的大的生态环境。

2 教育信息化背对教师传统定位的挑战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获取知识的通道少且窄,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权威、知识、和道德的化身。而互联网时代,网络、云端、移动终端等将知识“解锁”,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便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2],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的角色大为淡化。此外,互联网的普及空前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同时服务的对象从传统的几十人、上百人扩展到成千上万人。

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取代教师,而是重新定义教育的功能,从而重塑教师的角色和定位。教育具有信息传递和个性化指导双重任务。教育信息化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和学生,主要是从解决信息传递的角度而言。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所起的作用应更注重个性化指导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不是知识的传播者,我是知识的助产师”。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受到冲击和挑战,急需快速适应最新的教育环境和智慧教育工具,转变角色定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首先,由于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惯性效应,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掌握到创造性的应用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的信息化素质跟不上整个教育市场整体信息化的速度,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据着绝大部分的课堂。其次,教育信息技术在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技术、为技术而技术,忽视对教学的深入研究,造成信息技术与教学脱节,在相当多的地方技术对于教育的改变还停留在量的层次;第三,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普遍提升,智慧教育还将面临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问题,导致教书育人有违教育本质和初衷。

3 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要考察其转变如何实现,就要先考虑影响转变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教师角色的转变。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主要指教师自身局限性——如思想观念保守、个体惰性心理、畏难心理、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等,对其角色转变的影响。外因则是指外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保障制度政策落实机制及执行情况、保障教育技术在课堂上运用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等。受题目和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对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内部因素进行论述。

教师是接受信息技术并将之贯彻到教学主阵地——课堂的主体。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能否克服惯性的影响自我革新,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投入多少的时间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变革,会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起到直接和关键的作用,是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3.1 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较为保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和中心,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听讲、接受,这使得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低。直至今天,仍有相当多的教师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课堂授课单调乏味,只负责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3.2 人性中惰性的影响

斯马尔兹说:“国家的前进在于人的勤奋、奋发、向上,而国家的衰落由于人的懒惰、自私、堕落。”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惰性是人的天性中极具破坏性因素,当作为教师的个体被惰性所控制时,往往容易态度消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空想大于行动,失去自我完善进步的动力。

而作为群体化的教师队伍,这种惰性也无法消除。德国心理学家Ringelmann在1927年提出了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的概念,后来Ingham、Latane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与个体单独或强制情境下的工作状态相比,团队成员在从事趋向共同目标活动中出现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贡献随着群体规模扩大而减少。而团体中个人努力程度的下降并不是由于身体疲惫所致,而完全是一种“心理过程”的反映。Latane等人把在团体工作情境中,由动机性丧失引起的个人努力和贡献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

3.3 对新技术的未知和畏惧

教育信息技术对已经习惯了已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未知的新型事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遇见前所未知的事物时,第一反应就是先在脑海中迅速寻找有无类似的模型和已有经验,以判断事物的状况:如果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模型或经验,人的情绪反应就会和对之前已有的模型情绪一样,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如果找不到与之匹配不上已有模型,但又没有足够的信息建立新的模型(即所谓集体无意识),人就会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逃跑是最安全的选择。 了解了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机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师在面对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时,会在实际行动上采取不配合的消极抵制方式。

3.4 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这个职业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那样“清闲”。从表面上看,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上课,除了上课之外有大把的自由支配时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一,教师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备课和业务钻研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间的数倍,肯尼思·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中》序言中写到:“教学工作可以占用掉你愿意给予它的全部时间”。

第二,教科研的压力也非常大。教科研工作需要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当大。

第三,各种评比评估、临时突发性、行政事务性工作使教师常处在应激状态。这些临时、应急性工作往往把正常上班的整段时间切割成小片段,使得一些需要持续深入思考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工作效率。这导致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界限模糊,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带回家去做,自觉加班是一种常态。

第四,还有学生辅导,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项目等工作,这些也会占有相当多的时间。

第五,家庭的因素。教师大多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年老父母需要照顾、下有低龄的孩子需要抚养教育,还有许多家庭琐事需要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由于多重工作任务、家庭责任集于一身,教师忙于应对,分身乏术,即使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也往往缺乏时间和精力,难以深入研究和思考。

4 教师如何应对角色定位转变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曾说过,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人工智能可以作为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辅助工具而存在,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教师依然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主导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1 转变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且指导和规范行动。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首先,教师应尽快从信息化教育的抵制者转变为接受者、受益者和传播者。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应该向着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协作者等多元化角色转换。其次,在信息技术冲击下,教育逐渐回归“人的发展”的核心功能,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教师应自觉地适应教育新趋势,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发挥主导作用,与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相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再次,角色定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时刻关注教育变革与发展,对自身角色产生新的认识,结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重新定位自身角色[3]。

4.2 加强心理建设

对人自身的惰性和人对未知知识技能的天然畏惧心理有充分清醒的认识,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在此基础上,克服自身心理弱点,自我激励和相互鼓励,以积极的心理去迎接新的教育技术的挑战。

4.3 加强学习

在当下这个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国家通过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也应抓住机遇,积极寻求渠道,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提高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水平。

4.4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明确目标,进行规划,对众多纷杂的事务根据轻重缓急以及大致所需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工作效率,锻炼自己快速投入某项工作和专注于完成该项工作的能力。

4.5 积极实践

教师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实施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对课程资源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运用教育信息手段助力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有意识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相融合,积极实践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堂、专题学习等。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寻求适合自己及授课对象的有效教学模式。

(2)从教育信息技术的机械应用者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新者。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管理者和课程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4]

(3)由学生品德的培养者变为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生活的引导者、从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指导者[5]。不仅引导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关注心灵发展,从而使学生走向心理和智力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道路。

5 结语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从自身下手,切实改变意识、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把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变革落到实处。当前,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盛行。教师必须有危机意识和提升的自觉,以此为契机加快自身角色转换,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