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划经济的不可行分析

2020-11-26梁欣瑜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9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计划

梁欣瑜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如火如荼。中央尽量多地收集数据,据此来制定整体计划目标,下派任务给各级地方政府。随着时间的推进,计划经济资源配置盲目、经济数据虚报谎报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暴露无疑。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研究指出:“大数据下通讯快速便捷,如果实行计划,可以避免此前的各种问题,达到真正的按需生产”[1]。同时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可以全面及时地收集数据还可以快速处理,现在实行计划经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2]。纵观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行计划经济是否真的可以扬长避短,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历史回顾与文献综述

18世纪,西方经济学蓬勃发展,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革。由亚当·斯密主导的市场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带领下实现供需平衡的理论受到很多学者的追捧。到了19世纪,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大量的产品流入市场,但由于工人的剩余价值受到剥削,购买力有限,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提出了有计划发展社会生产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计划经济的构想主要如下:计划经济在于把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直接联系起来,使其彼此平衡和相互适应。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后,用来代替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是“按照社会总体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他还指出,社会“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3]。

新中国在刚刚成立时,百废待兴。中央政府高举公有制的旗帜,走计划经济的道路。不得不说当整个社会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支撑、经济萧条、人民都趋于彷徨的时候,计划经济是不错的选择。在短时间内,计划经济将整个社会生产力融合起来,生产所得为国家所有,然后发放较低的工资,原始积累的不断增加为工业化做足了准备。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弊端也显露无遗。①信息不对称让资源配置存在盲目性。为推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下级收集当地的经济数据,而后向上报告,中央就据此来制定生产计划。但由于通讯不发达,下级政府很难知道国家整体走向。并且,报告中掺入假数据的事情难以避免,所以资源配置显得十分盲目。②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韩非研究发现:“从1957年至1976年,我国生产一吨钢的平均费用为920美元,比同期苏联高了约40%”[4]。可见,生产效率极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浪费。并且,以计划的方式,保量不保质,下级政府大都图完成任务。③供给需求不平衡。在中央制订好计划后,就分派给下级。计划一旦制定,改进的空间就几乎不存在。当时社会人口增速大,所以国家分派资源的时候,人民大都得不到满足。到了21世纪,伴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有人猜想在大数据的运用下是不是就可以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从而达到科学的调控,并将此称为新计划经济。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作家斯蒂芬·伯丁顿所著的《计算机与社会主义》中就对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计划经济提出过设想。1998年,在我国出版的《国外理论动态》中,曾介绍过美国学者安迪·波拉克的观点,他认为:“计划经济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日渐坚实起来”[5]。同样,奥斯卡·兰格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政府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和统筹数据并计算出各种产品的价格,再投入资源生产。很显然,兰格将市场上的运作机制仅看为会计意义上的计算题,忽视了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别是市场参与者之间博弈的过程。中国也有人提出,信息时代新计划经济也许存在可能性。在2016年世界浙商大会上,马云曾表示:未来30年计划经济会越来越大[6]。赵晓研究表明:“马云混淆了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的区别,“经济计划”只是一种方法,而“计划经济”是一种体制,马云不会赞成消灭私人企业,也不会赞成让政府主导配置资源,所以他谈只能是经济计划”[7]。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划经济不可行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量数据不断产生,并伴随着量大、多样、高速、低价值密度等特点。毋庸置疑只要打开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取丰富的数据;并且5G的来临更是大幅提升了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速度。所以,我国有学者认为:“利用大数据来建立计划经济,能有效地反映消费者偏好、加强市场监管,减少官僚主义,人们将迎来新的计划经济”[8]。

但是客观来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实施新计划经济确实还存在很大问题。

(1)利用大数据来实施计划经济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做一个决策后,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所产生的结果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不确定性是潜在的,无法预测的。就好比,企业在做决策时我们把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称为不可分散的风险,非系统风险为可以分散的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经济周期风险等等。这些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难以通过分散资金来降低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就不同,可以通过优化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系数。不确定性是一个不可以量化的因素,新计划经济没有办法通过数据制定方案来规避。

(2)新计划经济将抹杀创新力。企业在市场上运行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所熟知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就是例子。一个产品在市场上会经历启动、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一个产品的价格走势也会随之改变,产品达到一定的阶段比如:成熟期,企业就会增加成本来提高产品附加值,若是产品的可提升空间不大,企业就及时止损,收回投资,降低价格。如上所述,市场就如同太极,一进一退,皆是章法。而如今要用大数据去取代整个过程,显然是很难的。乔布斯曾说:我们不需要了解人的需求,而是创造需求。大数据时代,很多产品的出现都是利用数据洞悉人的需求,进而制造产品来满足需求。但是,让生活便利的同时,人类的惰性也在滋生。新计划经济更是让惰性放到了最大化。让数据占领高地去计算整个社会的需求,从而制定计划来生产,那么创新力、创造力也就慢慢变得一文不值。

(3)技术水平和现实情况的局限性。如今这个时代每天产生的数据已经达到了让“摩尔定律”叹为观止的程度。但是大数据有一个特点为:低价值密度。数据是海量的,但是其质量就有待考究。并且,数据的获得方式是多样化,在收集数据时,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可能发生。除外,大数据所覆盖的广度仍然有限,目前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客户的历史记录,检测消费者偏好,以此来推送相关产品以及降低风险和控制成本。数据的信息安全问题还尚未解决。目前数据的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网页浏览,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所以,想要利用大数据来实现新计划经济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回归到计划经济,中国当时之所以可以成功实行,是战乱之后正值百废待兴之时。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一穷二白,一张白纸。也就是说,中国可以从头开始,书写新的篇章[9]。所以,如果现实情况是国泰民安,一切稳步发展,显然是不能贸然激进的。再有,从企业家的角度出发,他们必然不愿意自己的企业变为国有企业。并且,大数据的所有权是分散的,要把这些数据集合在一起,且要筛选有价值的成分,也是个不小的工程。且大数据成为国有的产物那么如今的电商企业也就失去了很大的价值。那么,这些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所以,种种现实上的困难,也让新计划经济寸步难行。

4 大数据+宏观调控,事半功倍

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计划经济的比重是在不断压缩的,最终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原国家计委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手续化繁为简,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将其职能定义为“宏观调控”,之后又被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此“计划”逐渐销声匿迹。从经济上来看,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其实这也就是一种计划,只是这个计划统称为宏观调控,并且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数据显然不能支撑新计划经济,但是对宏观调控却有很大作用。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各省市以及自治区上报的不同产业的数据,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而后运用大数据模型来分析问题所在,最后做出宏观调控的各种政策,以此达到科学调控、稳固发展的效果。就比如2020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中央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疫情动态,整合人员流动情况,追踪疑似感染人员。所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可否认大数据的发展让社会方方面面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若要重启计划经济那还存在很大难度。大数据时代,政府当有效地加以运用,让市场发挥能动性的同时,政府也应利用大数据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计划
China
计划失败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米多多的暑假计划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中国计划经济演变史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