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之战

2020-11-26西

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战船鄱阳湖敌军

●西 武

大战一触即发

元朝末年,世道纷乱,群雄四起,诸多兴兵势力中就有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大本营设在南京应天府,当时较大的义军势力还有武昌府的陈友谅和苏州府的张士诚。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朱元璋因有要事率人马出兵在外,陈友谅瞅准时机偷袭,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

洪都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这场守卫战他足足撑了三个月。直到朱元璋调兵前来增援,陈友谅才退兵。然而这个战果对于朱元璋来说远远不够,很快,双方在鄱阳湖上正式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战。

此时已经是七月了,只见鄱阳湖上一艘艘巨船摆开阵势,绵延十多里,船上竖立着高十多丈的楼台,远远看上去如同山峰一般,气势十足。这些巨船都是陈友谅带来的,他此次号称有兵将六十万——口气不小,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双方喊声震天,平静的鄱阳湖瞬间成为战场。

朱元璋手下有个叫徐达的将领,身材修长、威武勇猛,他率先攻击陈友谅的前锋部队。一番激战后,敌军前锋败下阵来。徐达战果颇丰,不仅杀敌一千五百人,还缴获了一艘大船。

朱元璋一面观察战事,一面忧心忡忡。他的心早已一分为二,眼前战事虽然重要,可他也担心后方应天府的安危。想着想着,朱元璋命人赶紧叫来徐达。

“您找我?”徐达眼神中透露着刚强、坚毅。

朱元璋点点头,道:“近日与陈友谅交战,这么大动静恐怕天下人皆知。多方势力虎视眈眈,东边的张士诚很可能趁乱侵扰应天府,我担心咱们后方的安危,想请你连夜赶回去防守应天府。”

“可这里怎么办?”徐达眸中露出些许担忧。

当初朱元璋做郭子兴部将的时候,徐达22岁,那时他与朱元璋一见如故,更是志趣相投,从此便打定主意全力辅佐朱元璋。前些日子徐达率兵围攻庐州,忽然接到朱元璋命令,让他即刻从庐州出发赶到洪都,他二话没说便领兵以最快速度赶来。好容易到了这里,刚与敌军交手,朱元璋如今又让他提前离开,他实在不放心鄱阳湖的战事。

“我亲自率领众将迎击,诸将定会英勇奋战。再说还有俞通海,他擅长水战,你就安心去吧。”朱元璋又交代了几句,徐达只得奉命离开。

说到俞通海,他还真算是个人物。当初他父亲曾在巢湖有一方势力,手下水军众多,更有千艘战船,着实厉害。后来父子二人审时度势,主动归顺了朱元璋,俞通海也就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又对下属十分关心,所以士兵们很乐意为他效力。也正因此,朱元璋才对俞通海充满了信心。这次的鄱阳湖大战,俞通海表现突出,很好地证明了朱元璋善于识人的眼光。

惊心动魄的救援

朱元璋很清楚,这一仗他必须赢。回想起至正十八年(1358),陈友谅竟然昭告天下,自立为帝,并且定了“汉”为国号。三个月前陈友谅之所以围攻洪都,就是因为恼怒其疆土变小。如今的鄱阳湖之战,倘若朱元璋输了,陈友谅指不定怎么嚣张呢,而朱元璋往后的日子也一定不会好过。

朱元璋横下心来,要同陈友谅血拼到底,可朱元璋没想到,接下来的事差点儿叫他丢了性命。

军迷小贴士

会发光的朱元璋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出现在《明史》中记述帝王传记的“本纪”第一篇中。按照古代史书的惯例,史官在撰写“本纪”时,往往少不了在里面添加一些有神话色彩的情节,意图证明当天子的人都是上天选定的,现在读来往往觉得很好笑。

比如《明史》记载,朱元璋自带“发光体质”—他出生时,家里一片红光,邻居甚至以为他家着火了。据说这是因为朱元璋母亲在怀他时,曾梦见有神仙给了自己一颗闪闪发光的药丸。

还是接着从徐达离开说起吧。俞通海临危受命后,便身先士卒,下令自己所乘的战船开至湖中,与敌军拼杀得热火朝天。俞通海先前在一场战斗中被敌人射中右眼,从此一只眼睛失明。可是别看他有残疾,上阵杀敌时却一点儿也不逊色。眼下俞通海正命人用火炮阻击敌军,一连摧毁了敌军十多艘巨船,战果斐然。

可惜尽管敌军严重受挫,但双方死伤人数却没有差太多。原因很尴尬,主要是因为朱元璋一方的船小,导致他们始终被陈友谅军的巨船压制。

张定边是陈友谅的部下,他心知巨船的优势在哪儿,所以此时赶忙命人开船,编队直冲朱元璋一方而来。这一来可就糟糕了,在追逐战中,朱元璋所在的船被追赶得没了退路,只能搁浅在沙滩上,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面对敌人的压制,他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朱元璋的部下常遇春站了出来。

只见他抽出箭羽,拉紧弓弦,说时迟那时快,利箭离弦,飞速射出。常遇春身材伟岸有力,手臂很长,是个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他这一箭飞出,张定边自然没能躲开,中箭受伤了,慌乱之中,他的手下都忙着去抢救他,朱元璋这才侥幸躲过了一劫。

与此同时,俞通海的船也驶来救援,朱元璋成功脱险,他所在的船重新回到了湖水里。可随后,常遇春和俞通海便先后陷入了险境。

常遇春这时急得出了一头汗,他的船搁浅了。陈友谅军中有人发现常遇春身陷危难,便开着巨船渐渐驶来,大有包围之势。常遇春知道,如果他不能让船赶快回到湖中,一旦被陈友谅军包围,自己便再难与敌人对抗。

另一边的俞通海遇到的情况更糟,他的船已经被陈友谅军的巨船压制住了。俞通海急中生智,指挥众兵分为两拨,一拨人同陈友谅军奋勇拼杀,另一拨人则想办法分开两船。两军喊杀声越来越大,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不知过了多久,俞通海的船才脱离险境。当他摆脱陈友谅军,回望常遇春时,发现对方也是刚脱离危险。

常遇春站在船头,望着俞通海,指了指自己战船的一侧,那是另一条破损的战船。俞通海眯着眼,心领神会,原来是这条破损的战船顺流而下,恰巧撞在常遇春的船上,常遇春才得以脱险,重回湖中。

俞通海见同伴平安无事,心中大石落下,可没多久又凝眉沉思。陈友谅的巨船数量极多,己方进攻效果不佳,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另外,俞通海的士兵士气开始低落,情况很不妙。就在他忧心忡忡之时,远处又传来了哀号声,那声音正是从朱元璋船上发出的。

“出了什么事?”俞通海脸上闪过一丝忧虑,顺势望去。

鄱阳湖上的一把火

朱元璋站在甲板上,脸上写满了怒意。方才他的船得救后,他便下令要士兵们开船,继续冲杀,可竟然没人听令,这让他如何不生气?

“来人,给我斩了这几个懦夫!”

他话音刚落,身旁将领急忙跪地抱拳,哀求道:“您不能再杀了。这一眨眼已经斩了十几个人了,再杀下去,谁来和咱们一起拼死杀敌?”

又有人道:“陈友谅的船大,我们的船小,进攻遇到挫折难免会恐慌。咱得赶紧想个法子,硬碰硬一定会继续吃亏。”

这番话叫朱元璋心中一颤,暗想:是呀,我的船小,虽说在湖面上行动比较灵活,可正面进攻确实是“鸡蛋碰石头”,难以抵挡。眼下士气正低落,斩首示众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罢了……”朱元璋长叹一声,抬抬手,收回了先前的命令。他环顾四周,半晌未作一声。

该怎么做呢?他陷入了沉思。夕阳斜照鄱阳湖,不觉已至黄昏。两军仍在嘶吼冲杀,湖面被夕阳余晖照得红彤彤的,朱元璋不觉有些心神恍惚。

有风从东北方吹来,朱元璋猛然清醒。他眼前一亮,顿时有了应对之策。鄱阳湖面此时红得似火,这是夕阳的杰作,仿佛是在给他暗示一样——他何不想办法重现“赤壁之战”,让这鄱阳湖水更红一些呢?朱元璋立刻命人找来数名勇士。

“你们组成敢死队,前去摧毁陈友谅的巨船。此行必定凶多吉少,现在反悔还来得及。”他说。

“请您放心。我等定不辱使命,完成您交代的任务。”勇士们说道。

朱元璋点点头,又郑重嘱咐一番,下令让诸位勇士分坐七条船,又让他们在船上装满火药。这之后,七艘小船驶向敌军的巨船。没多久,鄱阳湖上便燃起了一长串的大火,火势在东北风的助力下越来越猛,甚至蔓延到陈友谅所乘的巨船上。

烟雾漫天,火光直冲云霄,鄱阳湖水更是红得刺眼。

“救命啊,救命啊——”陈友谅军的巨船里不断发出惊恐的喊声,他们没料到火势一时之间竟然会如此猛烈,乱作一团。巨船有三层,底层的人发现着火,纷纷跳湖求生,顶层的人却遭了殃,战无法战,逃也无处逃,四周都是火焰。陈友谅军军心大乱,士兵们只顾逃命和求救,再无半点打仗的心思。

反观朱元璋一方的将士,士气大振,先前被敌军巨船压制的愤怒,此刻统统释放出来。放火烧船的数位勇士此时也已游回复命。朱元璋见时机成熟,立刻下令乘胜进攻。自此开始,鄱阳湖上的喊杀声一刻未停。这次反攻,朱元璋的将士斩杀敌军两千多人,对方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

陈友谅虽然打了败仗,却没那么容易认输。这不,他又开始动起脑筋来了……

两军相持

当晚,朱元璋收到密报:陈友谅连夜召集众将,打算次日合众人之力,集中攻打朱元璋所在的这艘战船。问题来了,鄱阳湖上船只众多,陈友谅如何能分辨出朱元璋在哪艘船上呢?原来朱元璋所在的船有一个明显特征——船身为白色,很容易和其他将领的船区分开,所以陈友谅才会想出这么一个“杀招”。

正所谓“你有关门计,我有攀墙梯”,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当即有了应对之策,夜里便让士兵们赶紧行动起来。

第二天,陈友谅信心满满地正打算按计划行事,可当他站在船头,往鄱阳湖上这么一看,顿时傻眼了。他不敢相信地揉揉眼睛,瞪大再瞧,惊呼道:“朱元璋的船队怎么全变成了白色?!”片刻后,陈友谅幡然醒悟,一定是昨夜消息走漏,朱元璋派人刷白了所有船,扰乱自己的视线。

没有了主攻目标,再加上前日吃了败仗,陈友谅不免心里没了底气。面对气势强盛的朱元璋军,他只好硬着头皮开战。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屡战屡败。最后,陈友谅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只得收拢船只自卫,为保存实力拒不迎战。

接下来几日双方一直在僵持,陈友谅始终没有主动求和。

俞通海熟悉水战,不愿浪费时间再去等待,他向朱元璋主动请缨打头阵,带着手下士兵驾驶六艘战船深入敌人阵地。陈友谅军先前遭遇大火,巨船烧毁不少。此时他们只得集合所剩无几的船只,抵抗俞通海的进攻。

这一边,朱元璋也在为俞通海担忧。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陈友谅的巨船虽说折损不少,但这些船的战斗力依旧不容小觑,更何况此人心狠手辣,万一又出损招,俞通海是否能平安得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太阳越升越高,鄱阳湖水波光微动。朱元璋眺望远处,心情沉重起来。“俞通海该不会遭遇不测了吧……”他收了目光,正要召集众将领商议营救计划,岂料听到身边有人高喊。

“快看,是俞大人的船队!”

“他回来了!”

朱元璋的心怦怦直跳,转身又朝远处观望。果然六艘战船一艘不少,在鄱阳湖上如游龙般自如地行驶着。顷刻间,朱元璋的身边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最后的抵抗

陈友谅军剩余的残兵盘踞在鄱阳湖中,再也没什么动静了。朱元璋听从俞通海的建议,将船开入长江占据上游,阻断湖口,截断陈友谅军的退路。这期间,陈友谅的左右两位金吾将军投降了,敌人气势愈发低落。朱元璋没闲着,他抽空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

信的内容大抵如下:

本来呢,我想和您结盟,各安一方,以待天命。岂料您的做法实在欠妥,竟然想毒害我。我不能坐以待毙,只好出动精兵迎战。结果您也看到了,我的人随便打一打就占据了您的十一个郡。哪承想,您仍不知悔改,围攻洪都又挑起了战事。鄱阳湖一战,您带着大队人马前来,结果被打得节节败退,着实让将士们受了苦。如今您侥幸生还,应该放弃帝号,等待归顺真命天子。如果执迷不悟,他日后悔也晚了。

陈友谅收到信后,鼻子差点儿气歪了。朱元璋这厮的嘴脸实在可恨!他一气之下大开杀戒,将先前交战时抓来的俘虏全都斩杀了。反观朱元璋,这些日子他不但释放俘虏,还嘱咐军医用好药来治疗俘虏中的伤者。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俘虏伤好后,念及恩情,也渐渐地站在了朱元璋这边。

当年八月,陈友谅的船仍在鄱阳湖上漂荡着。军队吃光了粮食,不得不进行突围。一天黄昏时,陈友谅指挥残兵进攻,哪知他刚从船中探出脑袋,竟被空中飞来的一支箭矢射中,当场毙命。

至此,持续一个月的鄱阳湖之战,终于画上了句号,朱元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规模宏大的水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更是朱元璋成就大业的关键一战,为他日后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迷小贴士

以少胜多的战役

除了鄱阳湖之战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夷陵之战等。

其中,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当时群雄起兵反抗秦朝的暴政,项羽率楚军与秦军在巨鹿交战。此前项羽因兵马太少而一直处于劣势,为了让众将士横下心来拼死战斗,他下令将锅砸碎、将船沉河,此外他还烧毁了房屋,斩断众人的退路,以示和秦兵抗争到底的决心。他的这一系列斩钉截铁的做法促成楚军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也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

猜你喜欢

战船鄱阳湖敌军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古代战舰大揭秘
回赠
陈友谅究竟是“蛋”还是“鸡”
雁群藏敌情
曹玮诱敌
大雁带来的敌情
礼炮为何二十一响
美帝国义打“特种战争”的可耻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