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0-11-26赵红梅贵州省绥阳县绥阳中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赵红梅/贵州省绥阳县绥阳中学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世界解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但是,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传承底蕴的文明古国,其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历史悠久,而其灵魂早已植根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并使之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唯有实现其“扬弃”,坚持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既吸收又创新,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科学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品或者是迫来品,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学说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理论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需要把中国的基本国情与之相结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延绵四五千年,古时期,中国的文化传播有百家争鸣的现象,后采众家之所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其实质就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的东西,他们对中国的国情不了解,而且他们所创造的科学理论主要是在当时的欧洲,对中国的国情及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是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就不适用于中国,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本教条,不是死板僵化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其中的东西就能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发展。只是我们要攫取其中对我们有用、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符合现在的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批判其中不好的部分,继承其优秀的部分,吸取其中的精髓,把它与从马克思那里吸取过来的适合我国的那部分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我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所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吸取马克思主义中的符合中国的东西并把它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大厦的基础和重要的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当时欧洲哲学光辉结晶的德意志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我们人类的文明大道而独自创造或者是从天而降的、死板僵化的学说。我们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是以整体的形式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普遍真理,同样也是我们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也包含着中国的传统哲学。

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它们都是人类的思想结晶、智慧之光,都是哲学百花园中的奇葩,虽然它们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很多的普遍性,因而也就可以交流和对话。

中国传统哲学同古希腊罗马哲学和古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哲学的三大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唯物思想、辩证法的思想与唯物史观的某些因素,在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不少的相似之处,这样更有利它们的融合。

中国传统哲学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先秦哲学中,《易经》、《老子》、《庄子》和《孙子兵法》等古典名著,都对矛盾法则有很多的论证。《易经》是最先提出“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而《老子》对这一法则作了详尽的论述,《孙子兵法》中的“奇正转化”的观点等都对矛盾法则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而后世的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船山等著名哲人也对矛盾思维进行过不少的探索。特别是作为集大成者的王船山直接继承了张载的“动静”观,提出了事物内部的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矛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的德意志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矛盾观十分相似。

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已经萌发了。孔子、墨子都把天推崇为“上帝”;而荀子则把天理解为自然界,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等,但是他的这一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到了宋代的理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更加成熟,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最先使用了“天人合一”这一哲学用语,并且对“天人合一”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天即自然,人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作用。“天道”即自然规律,它制约着人的活动,而人类在尊重“天道”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古代哲学也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探讨。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教育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及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认识到了实践是认识是基础和源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知之非艰,行之唯难”的思想,后来又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的知行统一学说。王船山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索,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知行统一观,初步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发展动力和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一系列光辉思想。

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上面,中国哲人从唯心主义出发阐述的,但其中也不乏有许多价值的思想。孔子推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孟子则宣扬“重义轻利”、“舍身取义”都是强调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还从“人为贵”和“民为贵”的观点推出“人和”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墨子则主张“兼爱”的思想。今天,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和”观众积极的思想,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髓的极少部分,这些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阐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想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置于整个人类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中来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十分相似的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就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造中国的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哲学,毛泽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继承了先人们的优秀思想,毛泽东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反过来运用其中一些为中国人民喜闻见乐的形式,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和主观条件。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是非常熟悉的,而且他对古代哲学家的名言名句的娴熟运用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改造,不但升华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而且还丰富和充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毛泽东还运用中国传统中比较娴熟的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概括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含义,把它们变为中国老百姓所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中国化的东西。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而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其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表述形式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和大量的军事著作和文献,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军事辩证法等内容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并把它们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最终运用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使之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发展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碰撞中,经过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第一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而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本着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扬弃”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又一次实现了飞跃,创造出了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形成了 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的观点,中国的每代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一次又一次飞跃,创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建思想的优秀部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精神,创造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又一次飞跃,彻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其具体化,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之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的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融合。

猜你喜欢

中国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