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2020-11-26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社团心理健康

李 洁 姜 勇/.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16年10月国家发布并实施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指明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要求到 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25%以上的优秀率。之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国家一系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发展的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对国民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在客观上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身体素质水平。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也是身心健康发展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问题的存在会阻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造成大学生面临着如环境适应、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压力,为此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存在将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与提高运动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缺乏体育锻炼自主性,较难达到体育运动“健心”、“健身”功效。因此,需从实践中寻求新方法、新思路,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同时客观造成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人们心理备受压力,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危害,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为此,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

研究证明,参加体育锻炼后受试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得到有效且明显的改善,受试者焦虑和心理紊乱水平明显降低。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宣泄不良情绪,使其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因此,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带给人们愉悦的情绪体验,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使得焦虑、烦躁等不良状态得到改善。学生注意力被转移,忘掉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抑郁和失意,释放了心理压力,调节了紧张的情绪,可以缓解心理应激反应。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包含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它是指人脑在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时的能力。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认知水平较高。对肥胖青少年进行有氧运动干预的结果显示,有氧运动改善了大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提高了学习记忆能力。

因此,体育锻炼确实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对注意力、记忆力、知觉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个体整体自我概念

身体的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之一。研究显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个体自尊的影响是通过身体条件和身体吸引力的变化来实现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有效改善个体身体自我概念从而提高个体的整体自我概念。

因此,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锻炼者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加身体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进而提高自尊水平,提升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四)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都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也已证实,体育锻炼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体育锻炼能对某些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影响,在锻炼过程中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提高困境应对能力。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是一个身体活动,还属于社会活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者之间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他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缓解身心的压力,增加应对困境的能力,提高适应他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体育锻炼对治疗、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有积极影响

在临床心理学界,体育运动改善、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和减轻学生的焦虑,在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患有心理健康症状的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干预,干预结果证明他们的身心健康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体育锻炼干预后普遍感到原有的焦虑、抑郁和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到明显减轻。

因此,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方面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制度性、科学性的体育锻炼建设方案

高校应该从制度、课程建设层面上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和重要价值的研究和推进,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课程学习的科学认知。

同时,高校应该结合自身不同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详细、多样的体育课程建设方案,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支持相应的专业性指导,并配备相应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并拓展大学生运动方式种类,将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单一的跑步、球类等运动形式,拓展为有氧呼吸运动、非竞技类活动等。

(二) 积极挖掘“第二课堂”及高校社团的作用

学校应重视挖掘种类丰富“第二课堂”在推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实现大学生自我时间的有效利用,更好的从事有益的运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体育锻炼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第二课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方式的需求,不断赋予常规体育课程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此外,与其他类型社团相比,高校体育类社团种类比较少,为此,高校应充分加强和重视运动类、竞技类、体育兴趣类社团的建设,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丰富建设新社团,加强社团建设和日常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类社团过程中充分收获积极体验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更多地参与各种体育类活动,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并最终统一于发挥社团在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三)构筑体育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沟通的有效渠道

高校应树立和架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大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通过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敏感性。此外,体育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可以觉察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根据其情绪状态判断其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如果面对在体育课上发现同学出现某些心理状态,就可以很好的利用构筑好的体育教师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沟通的渠道,将学生实际情况与专职心理教师等联系共商,共同致力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四)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并实现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融入

高校应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适时融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积极组织专职心理教师辅助体育运动共同组织素质拓展训练,并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系列挑战,在实现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上,有效的将团体心理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素质训练活动中。以达到使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感悟,获得更多集体或活动归属感。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他人以及自我更理性的认识,增强合作共赢能力、社会适应和判断力。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社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