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江苏省独立院校资助育人研究

2020-11-26王亚洲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王亚洲/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一、前言

2013年 11月,习主席在湖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1]2015年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又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此后,全社会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政府、高等学校、医院、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力量团结奋斗、同心协力、乘胜而上。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连续7年减少人数都超过了1000 万。

由精准扶贫思想衍生的“精准资助”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为了使每个需要的学生得到国家的资助金,必须提髙国家资助的精确度。[3]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扶贫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参与者。独立院校资助方式应借鉴精准扶贫的模式,解决资助资金给谁用、怎么用、用的效果怎样等问题,从而提髙资助效率,使资助育人的目的得以真正实现。

二、独立院校资助领域面临的问题

江苏省现在有独立院校25 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不仅存有普通高校资助方面的问题,还有其他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其他方面。

(一)财政经费的局限性

独立院校是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的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缺乏政府的财务援助,因此在经费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由于独立院校知名度低,校友发展时间短,社会影响力小,办学水平欠佳,捐赠水平不及普通类高校,因此其资助金额总量偏低,资助金额和资助力度要远低于普通高校。[4]此外,独立院校学费相对较高,学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也相对较大,而国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全面地落实,能够学生资助的经费也更加紧缺。最后,鉴于自负盈亏的性质,独立院校在满足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院校能够给予的资助金额相对教少,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也相应减少。

(二)院校发展的限制性

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年轻化的队伍,资助的体系和规章制度并不健全。自办学以来,觉大多数院校都十分关注在校园基础设施以及师资建设,并没有把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到资助工作上。除此之外,独立院校面临需脱离母校单独办学的压力,使得原本不健全的资助系统,更加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且由于招生政策向西部偏远地区倾斜,学校困难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

独立院校人才流动性大,师资、后勤队伍等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此外,很多院校老师甚至没有相应的科室,辅导员老师兼职负责大部分工作,负担繁重;而资助工作繁琐负责,很多老师还没有能接受工作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资助工作不甚理想。

(三)资助制度的模糊性

在受资助学生的填报信息中,大多数人填报的是“收入低”。这一概念很是笼统,到底什么标准是低,低多少,具体情况如何,有没有参考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模棱两可、模糊不轻。在资助管理中,没有系统的文件可以作为参考;受助学生缺乏后期的监督;资助工作的考核也存在相应的不足。

与此同时,目前所存在的资助形式也重点偏向经济资助,对贫困生德育及思想状况的关注较少,导致资助工作不能很好地达到育人的功效。学校在资助方面更多的是充当“社会福利院”的角色,丧失了学校育人的根本意义。资助形式除了无偿发放,没有有偿资助、以奖代助,滋生了部分学生不劳而获、无感恩意识的心理。

三、精准模式下资助工作的建议

独立院校需实现从“粗放资助”向“精准资助”的转变,聚焦资助育人,健全资助体系,把“精准”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对象要精准、力度要精准、方法要精准,让精准模式成为新要求、新方向、新内涵。

(一)拓宽领域是精准帮扶的重要支撑

习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凝聚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扶贫不光是政府的工作,更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广泛吸纳凝聚各方力量,将社会资源引进为扶贫资源。独立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独立院校的学生拥有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并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院校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劳务和智力并重,与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相结合。

(二)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先决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5]因此,要识别贫困学生,必须通过走家入户等调查方式,将真正贫困的学生确定出来。学校可以通过家访活动或问卷调查,保持学校和家长间的联系,确定学生的具体情况,完善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库资料、核实数据、摸清门户,确认网、档、人、册一致。辅导员通过所在班级其他同学了解贫困生消费、生活等真实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再通过大数据手段分析学生一卡通消费支出状况,依靠预警帮扶制度,对呈现出的贫困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档案库,寻求大数据支持,建立智能化校园数据库。

(三)精准监督是精准帮扶的有力保障

“精准监督”护航“精准扶贫”,每个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监督监察机制,比如提供举报电话或建立相应网站,对学生提供信息不实、肆意挥霍助学金等现象进行揭发并给予处理。并不是说之前评为贫困生就可以一直享受贫困资助,要让每一名贫困生有种相互衡量的意识,对于已经脱贫的学生应及时调出信息系统,确保助学金可以资助更需要的学生。

(四)精准标准是精准帮扶的衡量工具

独立院校需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的资助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标准。比如量化贫困生认定指标及权重,从家庭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道德修养、义工学时等指标来综合考虑,确保数据库的准确和全面性。评定标准在同等条件下应参考学生学业水平、社会实践等项目,且重点考虑那些单亲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对于出现特殊情况的学生应及时补充入库。

(五)精准育人是精准帮扶的最终目的

院校应在贫困生入学时为其联系一位高年级前辈,实行“一带一”帮扶计划,前辈同学可以经常与新生交流,了解其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受资助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救困难。当贫困生升年级后,也可以帮助低年级的贫困生,变“受助”为“助人”,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各学院也可以建立党员一对一的贫困生帮扶机制,落实帮扶责任,确保贫困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指导、工作有希望。

此外,资助的形式并不一定都需要给予资金,学生精神层面、个人综合技能的提高也同样重要。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变“资助助人”为“资助育人”,用正面积极的声音教导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提升自我和免费学习的机会,借助学习讲座或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技术技能帮扶,提高社会竞争力,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打破贫困代际的传递。可以规定受资助的学生参加提升技能和能力。最后,针对贫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学校还可以为贫困生设立兼职岗位,将外在的经济支持内化为培养大学生社会立足的本领,加强对外合作、校企合作,拓宽贫困生实习、就业、创业的渠道,为其今后发展道路上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提供帮扶。

四、结语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独立院校应更新思路、升级行动,深入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立足精准、聚焦帮扶。通过构建以经济帮扶为基础、思想帮扶为引领、技能帮扶为核心、立德树人为目的的精准帮扶模式,增强贫困学生脱贫能力,实现贫困代际的有效阻断。独立学院应尽快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资助体系,发挥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精准扶贫二首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