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翻译对等理论研究略论

2020-11-26谢盛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奈达译文译者

谢盛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

一、理论背景

20 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范畴就已经走出了直译与意译相关的无休争论,逐渐转向更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翻译对等论便是当时兴起的最突显的理论问题之一。1953年,里乌(E.V. Ri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后,布拉格学派创始人之一罗曼· 雅各布森(Norman Jacobson)在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观》中开始谈及。他描述了三种翻译: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语际翻译即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他认为翻译需考虑不同语言中词语之间意义对等或等同的棘手问题, 指出“符号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在雅各布森的描述中,语际翻译涉及用一种语言信息代替另一种语言,但应是完整的信息,而不是孤立的符号单位的。“译者重新编码并输出来自其他语言信息,因此,翻译涉及两钟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信息对等转换。”

二、理论形成与发展

至20 世纪60年代,翻译对等问题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主题之一。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gene Nida)对此提出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奈达在20 世纪40年代即开始进行翻译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论体系,而后80年代左右进入中国理论界。早在1964年, “动态对等”就由奈达在其专著《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认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应该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而非之前仅对静态文本信息的关注。对奈达而言,翻译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能否实现同等的读者反应。1969年,奈达再次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定义强调: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理论形成一方面离不开他自己实际工作的影响,因为当时他正在组织圣经的翻译。另一方面,主要受生成语法学家乔姆斯基的影响,奈达借鉴语义学和语用学以及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模型中的理论概念和术语,抛弃了诸如“直译”,“意译”和“忠实”等之类旧的翻译术语,进而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这两种全新的对等概念。

形式对等作为与动态对等相对应的翻译术语,是由奈达在理论研究中同步描述的。形式对等是指,译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信息形式与信息内容等信息本身,强调译入语各语言信息成分尽可能与源语各信息成分匹配;而动态对等是基于奈达所谓的等效原则,即译入语语言受体和译入语语言信息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言受体和源语言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基本相同。也就是奈达所表述的“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认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且这四个方面轻重有别,意义对等最重要,形式对等可居于其次,即翻译过程中形式对等是非必须达到的,如果译者强行保留形式的一致, 可能会造成对原文意思的扭曲, 反而形成了对正确表达的阻碍,成了一个限制的框架。之后随着理论的发展,奈达又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并逐步演变成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而“功能对等”,即指翻译时不应只追求语言文字表面上机械死板的对应,而要使其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效应。

总体上,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初期,奈达充分吸收现代语言学知识,从语言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对等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受乔姆斯基的影响,他认为人类语言的结构具有很大相似性,都包括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而且深层结构远远比表层结构更有共性。同时他又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得到的自由表达,因而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既忠实于原文又表达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充足条件,从而使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第二阶段时,奈达充分结合现代信息论的发展成果深入研究,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转变活动,翻译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从而起到交际的作用。只有当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信息量,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为了使读者获得相同信息量, 奈达认为可以适当改变原文形式,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最后,奈达将对等理论与现代社会符号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而意义分析的最全面的工具系统是符号学,因此必须把语言当作一种符号现象,对它进行阐释时不能脱离其社会环境,从而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

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对许多知名翻译理论学者及后来研究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英国的彼得· 纽马克(Peter Newmark)和德国的维尔纳· 科勒(Werner Koller)。纽马克不用于奈达的是,他把翻译划分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但他对交际翻译的描述与奈达提出的注重读者反应效果的动态对等有相似之处,而语义翻译则类似于奈达的形式对等。不过,纽马克的理论可操作性还是与对等效应原则有一定差距,因为对等效应可操作性已超出了文本的空间和时间。科勒也对翻译对等研究做了很多重要工作,他仔细地研究了对等(equivalence)的概念及近似术语“对应(correspondence)”,认为可以区分如下:对应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它用于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并描述对比差异和相似性。而对等一般限于特定源语文本(ST)与-目标语文本(TT)之间及上下文之间的对比。科勒描述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即外延对等,内涵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和形式对等。

在20 世纪70年代及以后,对等概念成为翻译研究的关键问题。安德鲁· 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指出,对等显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苏珊· 巴斯奈特在其翻译研究专著中特设章节“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讨论了翻译对等问题。莫娜· 贝克(Mona Baker)在她的《换言之:翻译教程》里,开辟章节围绕着不同类型的对等——在单词,短语,语法,文本,语用等方面分别阐述,深受译者欢迎,对写作也很有指导意义。

三、批评与争议

实际上,翻译总受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对等性总是相对的。如何理解翻译对等理论,翻译理论家们也从未停止过争议,由此也遭受过不少批评。

可见,翻译对等仍是一个常被批评的核心概念。雅各布森曾指出,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源语总有很多不可传递的成分,虽然基本意义传递到了,但“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则可能丧失了,所以翻译要允许译者创造性的改动。著名翻译理论家詹姆斯· 霍姆斯(James Holmes)甚至否定对等(equivalence)概念的使用,认为不同语言之间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文本 对 等”(textual equivalence), 只 能“对应”( correspondence)或“匹配”(matching),从而认为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同义词。不过,霍姆斯其实混淆了“对等”和“对应或匹配”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Equivalence是指直接的对等,而correspondence/matching 是指在目标语中找不到或没有“对等”时为了解决“不可译”问题而采取的翻译策略。纽马克批评认为用对等原则来解决翻译问题是虚幻不可能的。多萝西· 肯尼(Dorothy Kenny)对此进行了专门概述,认为对等理论有循环定义的嫌疑,等等,我们可以想象,非语言学背景的翻译研究学者对对等概念是表示批判的。巴斯奈特指出,完全的对等(equivalence)是不可能的,她总结说,“一旦译者脱离了语言上的等同性,就会出现目标文本对等的性质如何确定的问题”。吉迪恩· 图里(Gideon Toury)却认为必须摆脱翻译对等的规定性定义束缚,不单接受目标文本(TT)与其源语文本(ST)的对等性,而是力图寻求识别两者间的关系网络,等等。

猜你喜欢

奈达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