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中国女性作家性别话语研究的必要性

2020-11-25汪蓝玉

西部论丛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摘 要:近年来,国内女权主义思潮崛起,女性话语力量与日俱增。而国内性别语言研究、尤其是当代女性作家的性别话语研究领域值得关注、有待发掘。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的性别话语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并试图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关键词:性别话语;女性作家;社会语言学

1.引言

自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于1922年在《语言:本质、发展及起源》一书中提出女性语言特质以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已经历了由“主控论”、“二元论”向“社会建构主义”的转变。眼下国内性别语言研究多沿袭国外性别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针对汉语实际语言特点的本土化研究较为缺乏,且多依赖主观感性经验,少有基于大型语料库的经验主义实证研究。当代中国女性力量崛起趋势不容小觑,国内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颇深,要求保护女性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中国社会性别文化近几十年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性恋文化、中性文化开始受到追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女性的话语特征与言语行为。

2.国内外性别语言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和妇女解放运动使语言学界开始关注性别变体在词汇和话语方面的不同表现。O.Jespersen (1922)指出了两性在词汇、言语风格和语法使用上的差异,女性语言的特征是“沉默、谦逊、顺从、礼貌、移情、支持性与合作性”,同时这种特质被看作是自然的与合理的。这一理论代表了当时流行的“女性卑微观”,认为男性语言是规范的标准语,而女性语言则是违反规则的,对女性用语有着明显的贬抑色彩。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兴起,性别语言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时期。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被用于讨论女性语言的特点,而女权主义理论则为性别语言研究引入了社会性别概念。Lakoff(1973)提出了女性语言特征——具体化的词汇;弱化的咒骂语;适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有效信息的形容词;反意疑问句的适用;语调的差异;过度礼貌的形式应用;过分正确的语法;没有幽默感。Lakoff是第一位将性别的化会化因素引入到语言与性别研究领域的学者,但由于她的研究完全是建立在直接假设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并且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材料,使得她的理论存在局限性。70、80年代又相继出现支配论和差异论,将男性与女性语言研究置于对立的“二元”模式。

9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语言与性别研究开始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一些学者的研究理念实现了从二元论向多元论的转变,出现了“社团实践论”、“表演论”,均属于社会性别构建理论。社会性别构建理论对传统的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进行了调节与中和,更为客观而全面地揭示了社会性别语言差异的特点;逐渐取代其他理论成为性别语言研巧领域的主要理论范本。

我国对语言性别的差异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在研究上呈现出断层和非连续性。其研究阵容也主要在外语界。1997年,孙汝建《性别与言语》专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性别语言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1997年以来,我国性别语言研究持续发展。目前汉语性别语言研究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其研究正在向多元化、本主化、微观化的方向过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理论停留在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上,本土化程度远远不够,对汉语自身的特点把握不够。从研究内容看,单纯地关注两性语言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却忽视了两性语言的共性,过度强化差异,从而对汉语与性别之间的关联看得简单化、碎片化,理论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

3.中国女性作家性别话语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来受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国内各界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增加。性别不是一个静态的身份范畴,而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 是在社会行为中被建构出来的。人们通过语言这一行为媒介来协调社会关系、建构自我社会身份。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女性话语,有助于推动社会对女性群體的关注,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性别构建意识。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语言具有独特性,且该特征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内容息息相关。社会性别语言学隶属社会语言学的范畴,谈性别语言就必定离不开社会因素。在当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要求男女平等、保护女性权益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同性恋文化、中性文化的崛起更是掀起了“去性别化”的热潮,女性作家总能嗅到社会最前卫、最流行的思想与观念,她们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当下的思想潮流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女性独具特色的话语特征与风格。因此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意义。

鉴于此,可着眼于社会性别语言学,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探究中国当代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话语,分析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书面话语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例如可着眼于解决以下问题: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话语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如主题选择、词汇选取、语法句式有无显著特征?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对女性作家话语有无重大影响?如男尊女卑思想在当代被唾弃,西方女权思想在当代中国女性群体中呼声高涨,同性恋、中性文化受热捧等现象,能否在当代女性文学作品的话语特征中得以体现?相关研究可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4.总结

当代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理应具有共同的女性话语特征,且很可能与Lakoff等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刻板女性语言特征并不完全符合,可能有中国特色的女性话语特征显现。同时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所体现的女性话语特征可能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可能呈现中性化或“去性别化”特征。相信通过日后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颇有价值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Jesperson, O.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M]. London: George Allen & Inwin Ltd., 1922.

[2] 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3.

[3] 孙汝建. 汉语性别语言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4] 杨永株. 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 郑赛芬. 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以王熙凤为例 [D].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 2018.

作者简介:汪蓝玉,出生年月:1992-10,女,汉族,籍贯:安徽省金寨县,所在院校:安徽新华学院,职称:助教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山西方言研究——以临县话为例
浅谈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日语教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中的幽默现象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