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持生活的痛感

2020-11-25刘春阳

记者观察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五感有情弱势

刘春阳

有一个调查问道,如果生命之中五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之一失去,你最不愿意失去的是哪种感觉?你能接受的是哪种感觉的失去?结果显示,对最不愿意失去的,视觉占比最大;而相对能接受的失去,因为各自倚重不同而不同。

大家都觉得这世界光怪陆离,可是对这光怪陆离却也险象环生的世界,又都充满了贪念。世界多绮丽,对于歆享过这世界的人们来说,拥有过再失去,如果从此再也看不到,失去之重,比深井更深,比远古更远,比黑暗更黑。得而复失最痛,失而复得最喜。当然哪一种感觉的丧失,都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之所以做这样的假设,是因为如果我们五感健全地活在这世界,总是习以为常、不以为意。而也有些人“残缺”着活在这世界,假想他们的不易,远不及他们真实不易的千万分之一。自私地说,理解“弱势”的他们,其实也是关怀我们自己,因为在生存的时间、空间里,我们都有“弱势”的时候。拥有什么并不会让你比别人更高贵,丧失了什么也不妨碍人生依旧光彩。生活就是一种平衡,重要的是你有感知,对生活充满了感觉。

失去可怕,可是更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失去。正视,才能珍视。为了让生而为人的这份不易得以维系,我们必须学会要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痛感。这痛感就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失去,往往会远离;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丧失,就是可能不再拥有。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灼烧的痛感。柴静很多年前说过一句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相信也不会懂得人生。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于一瞬间,懂得人生也不再止于深夜。自媒体时代,当我们看到风雨赶路的成年人,因为一次外卖递送不及时、因为被交警拦下罚款、因为工作应酬醉倒而在马路上、地铁口、电梯间痛哭流涕时,我们会为他们的崩溃而难过不已。时代在演进,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更强的共情能力,这多好。

在英国电影《橙子和阳光》中,社工玛格丽特为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一项非法儿童移民计划导致的、超过13万的、被迫离境时仅4岁左右的儿童提供寻根帮助时,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医生说:“体验别人的痛苦也会带来创伤。”她因为对他们经历的无以复加的悲痛共情深而生病,她也因某个女儿与母亲彼此相认,分享“感觉人生完美无缺”的幸福,而带着病痛为他们继续寻找家人。痛,会伤害有心有情之人,可也为有情有爱之人找到助人渡己的出路。

我们祈愿每个人的人生平顺幸福,可幸福本身也是被麻醉过的痛。好在,人生的幸与不幸都会有尽头。医生会在病人发烧或是拉肚子的时候说:这不是坏事,这是我们身体自身的内部之战,为了保护我们,免疫系统在战斗。有些适当的疼痛感,也从来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避免麻木,也避免更大的傷害,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有人说:让生活保持清醒并微微痛感,才会在这个容易得意忘形和失意忘形不断交替的时代中,不至于自欺地活着。是啊,生活不易,我们要换个角度学会珍惜。

保持对生命的觉知,保持对生活的适当痛感。

猜你喜欢

五感有情弱势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疫情无情人有情
红色警报——煤炭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五感”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性研究
试论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与应用
景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