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UA情感陷阱”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2020-11-25高凯

时代人物 2020年20期
关键词:情感

高凯

摘要:由于当下单身男女的婚恋问题带来了诸多社会焦虑,“PUA搭讪艺术”得以传入国内,经过在国内的异化传播,它已经变成了骗财、骗色的代名词,欺骗了无数年轻女性的感情,摧残她们的身心健康,疯狂榨取她们的财物,这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也涉嫌多种违法犯罪,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危害性。因为该类案件涉及情感纠纷隐蔽性强、调查取证困难、法律适用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的打击。

关键词:PUA;情感;违法犯罪

PUA源于70年代的美国,全称“Pick-up Artist”,原意为“搭讪的艺术”,旨在帮助男性通过学习心理学技巧,不断完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交叉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交文化,它在传入中国后却沦为一部分群体赚钱的工具,其传播目的也逐渐扭曲,往往会与诱奸、骗财、骗色等词汇联系在一起,通过“自杀鼓励”、“宠物养成”、“疯狂榨取”等触目惊心的手段暴力征服女性、骗取女性钱财,让女性崩溃、失去理性甚至自杀,逐渐上升到违法犯罪的层面,造成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当它与网络结合,以传销般的组织形式快速发展,以网络课程的方式教唆人们进行诈骗,更加速了这种“新型精神鸦片”的传播,使其快速演变为臭名昭著的文化糟粕,社会中一般称之为“不良PUA”。显然,如今的PUA已经成为摧残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毒瘤,并且其行为属性及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足以上升到违法犯罪的层面,迫切需要得到法律的规制。

不良PUA在国内的现状与影响

依托互联网这一高速传播媒介,PUA在传入国内后扎根互联网,一时间网络上涌现了一大批PUA网站和授课组织,这些PUA组织化身“情感导师”,将PUA相关内容汇编成“恋爱圣经”网络课程公然售卖,所教授的内容大多低级恶俗,受众以青年男性群体为主,在短短几年之内这些学员的数量就突破了百万,对于普通群众尤其是女性青年群体来说,这些学员大多成为她们感情路上的陷阱。

异化扭曲的传播目的

各种PUA组织打着“情感导师”的旗号广收门徒、大肆敛财,早已将PUA的初衷抛弃,他们的目的只有利益。PUA的商业化运作正在迅速发展,利益的驱使让各类PUA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甚至还会通过会员制鼓励学员发展下线,如同一种携带病毒的精神传销。

2018年5月,国内某PUA组织被曝光,其搭建的PUA网站课程套餐中“普通导师”的图文和音频课程动辄数千元,“顶级导师”8次一对一指导的电话咨询价格高达1.5万元,而如果要找所谓的“首席感情专家”咨询,其价格动辄十数万起步。可即便面对如此高昂的课程售价,学员们依然乐此不疲,根据该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5月22日该网站关停之时,会员人数为182.3万人。

这些培训机构将PUA所推崇的爱情观念视为标准,将感情的核心与实质都简化为对性的追求,男性“推倒”(即发生性行为)的女性越多,他的爱情就越成功,这些核心卖点吸引了一大批男性青年的眼球。当爱情变成了“推倒”女性的数量,姑且不论这样的爱情观是否违法,但其所造成的行为和后果极易违法,甚至涉及犯罪。

剑走偏锋的惯常行为

不良的PUA培训机构以及一些男性学员过度运用PUA手段对女性进行欺骗的行为,对社会荼毒极深。在PUA所倡导的理念中,PUA使用者是猎人,女性则是猎物,他们根据PUA课程所传授的狩猎计划,一步一步挑选、追逐、控制、享受、猎杀。他们将这种情感操纵术称为“五步陷阱”,即通过“好奇—探索—着迷—摧毁—感情虐待”这一些列的手段逐步实现对女性的感情、肉体、精神操控。经过传播与演变,这些PUA惯常行为逐渐延伸为偷拍、诈骗、拘禁、肉体折磨、诱奸未成年人等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在PUA培训机构眼里,学员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猎物。他们抓住部分男性青年群體对PUA课程的好奇心理和盲目崇拜,将课程按照内容分为各种版本和档次,学员想要学到“更厉害”的技巧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课程价款,这些消费陷阱导致学员一步步深陷其中,成为培训机构“割韭菜”敛财的工具。

层层伪装的精神鸦片

第一层,PUA培训机构的包装。PUA培训机构在宣传过程中努力将自己包装成提高社交能力的专业机构,《个人形象打造指南》、《原创话术手册》、《私教聊天课》、《不同状态下的心态建设》……单从这些课程名称来看,很难想象到其内容与违法犯罪有关,这正是为了塑造出一种高端、专业的形象来博取关注。课程中,培训机构会向它们展示被骗女性的裸照和私密视频,甚至直播女性自杀等,以此证明“学费很值”,一步步抓住学员的猎奇心理,进而将这些学员引导成为赚钱机器,同时利用会员机制鼓动学员发展下线,以非法传销的模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层,PUA使用者的包装。在功利主义驱使下,欺骗变成了这些培训机构的利益根基——学员在脱离实际的、过度的自我包装中,享受掌控异性带来的乐趣。“情感导师”除了授课,还会指点学员如何伪装身份对异性进行诱骗,让学员们虚构姓名、职业、经历包装自己,他们会向学员们分发以美食、宠物、豪车、高尔夫球、各国旅行、红酒晚宴为主要内容的大量图片,让学员用这些图片发朋友圈炫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有品位、魅力的“高富帅”形象,以吸引陌生女子的好感和好奇心。

第三层,受骗女性的沦陷。在PUA使用者的“五步陷阱”面前,经历了自尊摧毁、情感虐待、暴力征服、肉体折磨、自我伤害等等之后,受骗女性逐渐感情崩溃、失去理性,直到被完全操控,甚至教唆女性自杀,这就是“自杀鼓励”。“五步陷阱”之后,PUA使用者的目标除了情色,还会把目标转向钱财。“情感导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会经常炫耀他们榨取得到的财物,“疯狂榨取,就是让女人对你进行疯狂的投资”,这句话来自某“情感导师”的课程内容。

违背伦理的社会糟粕

在巨额利益的驱使下,各类PUA培训机构疯狂涌现,PUA学习者和使用者基数也越来越大,网络上甚至已经出现了不少FPUA培训机构,与PUA相对应,FPUA即女性搭讪艺术家,是PUA这一社会糟粕的恶性蔓延。这些PUA使用者群体以年轻人为主,据民间反不良PUA公益组织“小红帽”调查显示,学习PUA的人中15岁至24岁青少年比例达56%,65%的PUA接触者拥有本科学历,16%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并且学习PUA的群体有逐渐向未成年人蔓延的趋势。即便这些PUA学习者和使用者一开始仅抱有脱单、学习恋爱技巧、提高自信等正常愿望,但往往也会逐渐沾染招财骗色这种反社会性人格特征,一步步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

不良PUA涉嫌罪名分析

不少人认为这类“情感操控”无德、低俗但不违法,实际上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对女性的诱骗和情感控制,不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性侵、骗取财物、侵犯个人隐私权、传播隐患色情信息等行为更是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涉嫌违法犯罪,应视情节之轻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诈骗罪

PUA惯用手法中的“疯狂榨取”涉嫌诈骗罪。若PUA使用者主观上具有直接故意及非法占有的目的,将自己包装为“高富帅”逐渐取得被害人信任,并以经营投资缺钱等理由,骗取女性的财物,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二)传授犯罪方法罪

PUA培训机构和各类“情感导师”编写课程,以网课、群组、直播等形式向学员教授诈骗、强奸等犯罪方法,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

(三)非法经营罪

PUA培训机构在课程套餐中搭售迷药等国家管制精神药品的行为,涉嫌非法经营罪。PUA培训机构在课程套餐中搭售迷药等国家管制精神药品,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和谋取非法利润的目的,在客观上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同时侵犯了市场秩序这一客体,最后PUA培训机构、组织乃至“情感导师”均符合本罪主体要件中的一般主体。

(四)强制猥亵、侮辱罪

PUA常用手段“摧毁自尊”涉嫌强制猥亵、侮辱罪。为了使“猎物”屈服,PUA使用者会使用侮辱、猥亵方式摧残女性的自尊心、羞耻心,甚至在公共场合采用上述手段,使其自甘堕落,放弃抵抗,涉嫌强制猥亵、侮辱罪。

根据201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猥亵罪的对象从"妇女"扩大到"他人",因此在PUA中受害的男性其性自由也将得到法律一定程度的保护。

(五)强奸罪

PUA的骗色行为涉嫌强奸罪。一般情况下,PUA强奸手段与常见强奸罪使用暴力手段违背妇女意志不同,PUA利用的是所谓技巧,如迷药、催眠、威胁、哄骗、诱奸等,也有PUA使用者采用强奸手段“暴力征服”女性,迷药、催眠、威胁、诱奸、暴力征服手段如果符合强奸罪中的行为要件,可能构成强奸罪。

(六)故意伤害罪

PUA常用手段“暴力征服”还涉嫌故意伤害罪。PUA使用者将女性作为玩物,殴打、辱骂给其身体上的摧残,使其屈服,甚至会在女性身体上留下“烙印”作为标记。如果严重程度达到轻伤以上,构成故意伤害罪。

(七)故意杀人罪

PUA常用手段“自杀鼓励”涉嫌故意杀人罪。PUA使用者以虚拟身份接近女性,与受害女性建立两性关系后,采取引诱、怂恿、欺骗等方法,促使受害女性产生自杀意图。如果教唆者未尽救助义务,将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此外,PUA机构和使用者未经许可上传女性的照片、职业、家庭等个人信息用于炫耀,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将女性的生活照片、视频等以盈利为目的写成“教程”售卖获利,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在网络上传播不雅视频的行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如果以公开拍摄的不雅视频及其他隐私使而索要财物的涉嫌敲诈勒索罪;人身控制受害者,涉嫌非法拘禁罪;用以包装成富豪、成功人士伪造证件行为的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印章罪。

打击不良PUA乱象面临的困境

2019年江苏网警查处的全国首例发布违规违法PUA信息行政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将主要责任人行政拘留五日并处罚款5万元,在一般大众看来,这样的违法成本和不良PUA的社会危害性并不成正比,社会中对打击PUA犯罪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司法实践中,不良PUA虽然看似涉嫌众多罪名,但由于往往涉及情感纠纷,违法犯罪行为十份隐蔽,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评估等原因,一直面临取证困难、适用法律模糊等问题。

犯罪隐蔽性强

PUA组织长期活跃于线上,依托互联网这个错综复杂的保护伞传播低俗内容,近年来也愈发警惕。这些PUA培训机构与导师不再大肆宣传自己PUA的身份,而是将自己包装成心理咨询师、婚恋咨询师等职业,其课程内容也进行了深度包装,如将原本露骨低俗的课程名称改成“情感教育”、“恋爱咨询”、“个人形象打造指南”等,使之看起来更加“正规”。情感教育的外衣给PUA组织带来了更高的隐蔽性,变得比较难发现和甄别,大大提升了网络监管的难度。而当前相关网络监管立法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尤其是网络广告,包括网络内容的监管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PUA使用者与受害者双方一般属于男女朋友关系,受害者一开始往往难以识破对方的骗术,在相处中被对方通过种种手段“洗脑”,深陷对方设下的情感陷阱不能自拔,对于一次次的侮辱、虐待、强奸等施暴行为忍气吞声甚至选择原谅,这使原本的PUA行为搅入恋爱纠纷,变得更加难以甄别。在骗财方面,PUA使用者与受害者以恋人关系为基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借、骗、索要等手段向受害者榨取钱财,受害人因为被“爱情”冲昏头脑,为了表达、证明爱意,很少有“立字据”的意识,这使他们之间钱财来往的性质很难定性,在恋爱的伪装下,借贷、诈骗、赠与变得模糊不清。

调查取证困难

PUA使用者与受害人之间的恋爱关系,使得二者之间的交互大多涉及隐私,受害一方往往会出于羞愧、恐懼,对二人的交往经历避而不谈,有的受害者甚至不能认清PUA的罪恶本质,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归咎于遇人不淑。而精神受到严重打击的受害者,心理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不愿意再回想自己的惨痛经历,这就为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给指控犯罪的精准性带来一定的麻烦。

涉情感隐私违法犯罪的调查取证往往比较困难,有的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有的受害者因为感情创伤面对调查取证会产生本能的回避态度,有的受害者因为被PUA使用者掌握裸照、隐私视频等把柄,担心会被对方传播到网络上影响自身名誉,被迫放弃对施害者的反抗或控诉。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害人在焦点问题上犹豫不决,自身立场不坚定,会给办案机关的调查取证带来阻碍。而且在恋爱关系中调查取证的渠道太少,涉及财产纠纷时很难认定施害者是否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加大了侦办案件的难度。

法律适用模糊

PUA组织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卖结果”模式,即把搭讪成功的女性的不雅视频刻录成光盘,售卖牟利。这种模式,网络管理部门往往也只能采取清理不良网络信息、关停相关培训机构等形式,警方虽然可以找到源头的PUA组织进行查处,但一般只能予以行政处罚。江苏警方查处的全国首例PUA行政案件,受处罚的PUA组织即属于“卖结果”模式产业链。第二种是“卖过程”模式,即将搭讪女性的一系列过程编写成教程或者拍摄成视频,并包装为情感技巧培训服务,他们卖的是“传授过程”,这是当前网络中PUA组织最常见的产业链形式。司法实践中,即便这些课程的价值观明显扭曲,但由于高度的伪装,以及他们只传授“过程”,最终效果取决于学员各自的行为结果,很难将他们“传授过程”的行为界定为传授犯罪方法行为。

不良PUA组织为了隐藏自己的犯罪行为,想方设法将自己的行为伪装得游离于法律和道德边缘,具有高度的分散性与隐蔽性,当前的互联网监督监管措施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对于这类新型的违法犯罪行为很难及时监管到位,目前刑法在该领域的罪名适用研究还尚未取得有效突破,因此造成了法律适用模糊,难以有效规制的现状。

防控不良PUA违法犯罪的建议

PUA的诞生,反映了人们的客观婚恋需求,但由于缺乏规制,导致了不良PUA在国内的疯狂滋长,其社会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个案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包含的反社会、反人性、反伦理内容和传销式的传播方式,不断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如果不采用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将对社会造成难以预计的隐形损害。目前公权力对不良PUA打击力度明显不够,尽管大众早已从PUA宣传的婚恋价值观中感觉不适,但其违法成本与社会危害性明显不适应。因此,不但要时刻重视PUA产业链的动向,更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对涉PUA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的态势,将这种新型精神鸦片扼杀在摇篮里,为社会倡导正确、积极、科学、合法的价值体系。

源头治理,打早打小

首先应从国家层面积极对PUA相关行为进行社会危害性评估工作,尽快对不良PUA所涉及的违法犯罪形成广泛的重视和共识。其次应根据社会危害性评估结果以及既定案件入手分析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对于涉及的相关罪名进一步细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打击不良PUA有法可依。

其次应加强网络监管,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不良PUA组织进行规制和肃清,对于PUA培训机构、网站涉嫌挑战道德底线、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的予以查处关停,对于各电商平台中存在的不良PUA相关课程商品进行下架处理,对于社交平台存在的不良PUA学习群组及时、全面进行查封,打早打小,源头治理。

强化配合,联合整治

不良PUA已经逐步发展为商业化、程式化的产业链,要形成对整个不良PUA产业链的有效打击,需要多方互相配合、共同参与。

工信部门要严格落实相关网络账户、通讯号码实名制,加强对婚恋网站、社交平台的网络监管,督促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及时屏蔽价值观扭曲的非法信息,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平台运营者  应当加强网站内容的审核工作,对涉嫌传播不良PUA的网站、账户、社群及时关停,使不良PUA失去传播的土壤,失去互联网这个“天然的保护伞”。

心理咨询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执业监督,细化对情感咨询类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行业标准,提高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执业约束。

公安、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应当加强联动、相互配合,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精准打击不良PUA违法犯罪。对于涉不良PUA违法犯罪应当重视PUA使用者和被害人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完善调查取证制度,重视聊天纪律、转账记录等电子证据的采集,重视被害人的隐私保护政策,最大限度的保障被害人的隐私,鼓励被害人配合调查,从而有效破解调查取证难题。

加强宣教,端正风气

针对PUA受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这一特点,教育部门、学校等宣传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编制相适应教材,灵活开展学生的性教育,提高青少年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法治宣传部门应当及时总结犯罪特点,编写PUA防骗指南,向社会揭示不良PUA的社会危害性,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引导知情人士积极举报,鼓励被害人群体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被害人群体而言,他们很可能在受害过程中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应当对他们持包容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发声、维权。学校、医院应当拓宽心理辅导的渠道,积极帮助受害者走出心理陰影。整体上为社会倡导正确、积极、科学、合法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具有良好指引的价值观,树立更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防微杜渐,提高警惕

不良PUA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是隐蔽而深远的,不良PUA组织和群体如今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但互联网不应成为这个黑色产业链疯狂滋长的温床,在它尚未造成更大的影响和破坏前,我们应当采用一切合法手段将这个“新型精神鸦片”扼杀在摇篮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警惕,通过学习普法知识来提高自身辨别能力,防范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陷阱。正身处不良PUA迫害中的群体应当及时向身边亲人、朋友、司法机关求救,勇敢地从情感陷阱中走出来,避免遭受更大的精神损失和财产损失。全民共同抵制不良PUA这一文化糟粕对生活的侵蚀,在社会各行各业形成对不良PUA的联合打击,让不良PUA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李黎.PUA:是爱情的助手还是骗术?[N]健康报,2020-01-10(006).

杨皓.PUA:游戏爱情[J].检察风云,2019(05):66-67.

杨晶茹.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基于超人际模型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5(04):134-135.

黄磊.对财色陷阱PUA公权不应袖手旁观[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05-29(002).

猜你喜欢

情感
体会审美的情感等
情感
台上
情感体验
基于情感特征的用户聚类分析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我的情感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让孩子把情感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