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承与创新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0-11-25张旭超张佳鑫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路径传承

张旭超 张佳鑫

【摘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作为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追求、精神内核、意识形式。古人云:“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事关文化安全、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国运兴衰的大事。”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意义,同时并将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欣欣向荣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对传统优秀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进行深刻的阐释,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此,文章概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的概念,阐述了新时代下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基于传承和创新语境下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前人利用经验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大量优秀文化,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标志,并成为我国文化自信最坚实的传承根基。民无魂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稳健发展的灵魂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是坚定文化自信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同时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指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得以彰显,更展现出深刻的时代价值,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承载之基。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四个自信”,为复兴伟大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璀璨瑰宝,并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所创造出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这一系列的文化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即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孕育出了大量优秀文化,如爱国、崇德、中和、协调、自强、人本等,并且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某个时期国情的多样化表达形式,对每个中华儿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精神风貌。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在推动国家建设、民族繁荣昌盛方面大有裨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出,文化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由于文化的特殊性,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一方面先进于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也会落后于经济水平,并发作用于经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标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形成的书籍中,指出马克思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同时,后者反作用于前者;其二,精神文化具有合理性、阶段性;其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其四,科学性是文化发展所强调的。我国传统文化覆盖面广,既包含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儒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道家“无为而治”,还包含了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如“红色基因”“不怕牺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同时包含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的肯定和认同,对国外优秀文化的批判吸收和开放。马克思文化观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外,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可以实现新旧文化有效融合,实现内外文化兼并,还可以培养文化自信,为伟大复兴中国梦铸造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2]

二、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传统文化踵事增华

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精神力量且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不竭动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大量优秀精华和果实,对提升个人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鼓励国人提高国人觉悟,坚定文化自信。因此,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确保中华传统文化踵事增华,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保驾护航。[3]

(二)厘清经济发展和文化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相对而言,文化建设较为滞后,造成现代人缺乏文化信念、自信,传统文化消散在茫茫人海中。面对精神缺失,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将其应变能力和顽强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并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继承,发展,超越,经过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接力运动,[4]在悠久的岁月长河中不断发展、充实、丰富以及创新,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和付出,逐渐成熟起来。因此,经济发展要依靠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支撑,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前人之智慧,兴于民族之崛起,当代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统文化也迈入了新纪元,作为民族文化崛起的命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必将再次彰显,并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和振兴之基。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包括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这些独有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更将显现出更强大的精神内涵,真正发挥文化自信下永不褪色的文化价值。[5]

三、基于传承与创新语境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树立文化传承意识,激发文化传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命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在激荡世界文化中扎根的基石。我们要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求社会大众具备“自意识”,从思想意识上自觉认同并在实践中推崇,基于自觉认同的中华传统文化上,从优秀文化中不断吸取正能量,同时,将优秀的文化外化为实践活动,内化为自我文化修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教育渠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对人内在自觉性的启发,却弱化了重视人内在力量的传统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逐渐忘却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基于此,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重点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同时借鉴或学习西方国家的經验,从国情出发,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连贯且逐步深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国之希望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感知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吸取其中的精髓,让国民的传承动力得以激发、

(二)整合梳理传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品牌

“对历史文化,尤其是历经数代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和道理理念,需吸收古代精髓,扬弃缺点,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正确处理好优秀文化创造性发展和继承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6]。在新时代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梳理整合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完整将彰显劳动人民精神文化、人民智慧的文化成果继承下来,同时有助于寻找传统文化的当代话语表述和当代价值,在实践中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产品发展路径,使传统文化的潜在优势和价值得以发扬。如,传统文化中典籍经史子集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由于较为晦涩、深奥,不利于在现代社会进行传承,对此,有有关专家要运用现代语言对典籍经史的思想和内容,从而将经典转化为通俗,让社会大众更容易接受,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通过使用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实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毋庸置疑,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水平和創造水平,为了让优秀文化发扬,传承下去,我们需将文化与马克思理论结合起来,从国情入手,将传统文化打造成品牌,借助品牌效应,一方面让社会大众乐于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在传承发扬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时代下,为全面推动传统文化繁荣昌盛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创新发展,前提条件就是要鼓励创作者从思想意识上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优秀文化作品,以便运用诸多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另外,要依托伟大的中国精神、红色基因等为文化作品的灵魂,在作品中既要有文化传统血脉,又要有当代生活底蕴。从社会实践和独特的历史命运,活灵活现地刻画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中华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精髓,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国优秀文化,飞天、文房四宝、活字印刷,在叩击国人心灵的同时,震撼了整个世界,让国人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坚定了文化自信。

(三)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大文化输出力度

如何让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是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文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文化观指出:“文化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其一,我们要结合实际,积极转变文化生活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以国内庞大消费群体为依托,通过多措并举,为社会大众营造一个科学消费方式、文化休闲的环境。增加不同消费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致使文化消费需求得以全面释放,借助文化动力的释放,促使我国文化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二,转变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对此,可以依托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对地域文化和谐共生关系进行深入把握, 构建地域文化互动机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资源统筹、发展政策方面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发展,营造文化发展的全新格局。其三,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通过合理使用各种新兴技术手段,有助于形成“传统文化+智能”“传统文化+数字”“传统文化+网络”的全新格局,构建文化交流、经典推崇、传承保护等方面的平台和渠道。其四,突出软要素驱动、转变要素驱动方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需在人才培训、管理创新方面打破局限性,重点培育数字文化产业。同时,还必须加强与科研院和高校的联合研发,发挥人这个关键性因素,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促使文化成果的转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其五,加强文化传统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进行挖掘,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文化输出力度,艺术性、现代化的表达和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优化文化传播途径

在新时代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其一,有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借助各种新媒体形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比如,微信公众号、新闻传媒、互联网等,并开展各种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让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国人心中。其二,将传统国学经典内容引入小学教学课程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正确理解传统文化,诵读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途径,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其次,各地要充分利用微视频的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传统文化,通过图片直观化的方式为大众呈现优秀文化。其三,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专家讲座、宣传传统文化的公益小手册、传统文化展览等方式,全面推广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深化大众的传统文化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节日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以及假日化的现象,因此,如何重拾传统节日是至关重要的。2017年端午节CCTV3举办了“歌从漓江来”节目,借助这台节目为海外华人和国人呈现了一场桂林元素与端午节日有机结合的视听盛宴,让人们感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从划孔舟,到龙船歌,再到传统文化故事,在让国人欣赏精彩歌舞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魅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稳固发展的源动力,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高度文化自信的支撑,民族复兴最根本的是文化复兴和精神力量的复兴。因此,在新时代下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绝对不盲目排外,简单复古,一定要古为今用,吸取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另外,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文化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利用马克思文化观的立场和观点,借助多种途径,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鹤岩,徐福祥.民族认同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发展路径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18(1):85-87.

[2]孙红英.传媒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路径[J].新闻战线,2015(2):38-39.

[3]王传敏.论全球化视域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林区教学,2016(9):108-109.

[4]戴凌靓.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文化传承工作——解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3):90-94.

[5]李卫群.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8(4):215,235.

[6]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C].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015.

作者简介:张旭超(1986-),女,辽宁抚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佳鑫(1986-),男,山西应县,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路径传承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