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效教学的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研究

2020-11-25徐学忠

读与写 2020年3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体育锻炼教学方式

徐学忠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实验小学 山东 东营 257000)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该阶段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爱玩,想象力丰富。体育课是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天性展现活力的教学课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当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使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更有趣味,并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开展体育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方式方法不恰当。比如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些广播体操,或者是热身运动就算是完成了一节体育课程,而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对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学习,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次,用不健康的体育方式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在剧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前后没有正确的进行热身活动和放松活动,致使在短时间的高强度体育项目当中,自己的身体正承受的伤害。最后体育运动技能不规范,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往往没有掌握体育项目的规范动作,从而影响学生在体育项目当中发生伤害事故[1]。

2.基于高效课堂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探究

2.1 联系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和学生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并且利用小学生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学生浓厚的体育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生活当中一些常见的疾病,就是因为缺乏锻炼而导致的,这就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当中加强体育锻炼,借助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让学生明白体育知识、自身成长和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践行阳光体育。

2.2 强化团队活动,开展德育思想引导。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团队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体育锻炼当中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团队合作引导,让学生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具备较高的集体主义,积极地寻求他人的合作。比如教师在进行接力跑的体育项目当中,让学生以4个人为一组来进行接力跑比赛,要想在比赛当中取得好的成绩,4个成员之间必须要进行非常好的配合,包括队员之间的鼓励。通过合理配置建立比赛中每一个同学的位置,让队员与队员之间交接班过程当中讲究配合动作准确,避免交接棒的失误,从而通过更好地协调来完成协作,从而赢得比赛。在这样的团队合作当中,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得以加强。摒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多的是考虑到团队的其他成员加强学生的德育引导[2]。

2.3 着重对学生专项体育技能的培养。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应该太过于广泛,而是应该着重对专项体育技能的培养,通过深入的教学,让学生在专业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篮球训练,篮球训练是一项多人合作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众多的朋友一起玩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通过篮球的专项训练,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在潜意识中就会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赢得比赛之后发自内心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2.4 体育与学生科目实现融合。将学生的其它科目与体育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的时候,更容易理解教师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体育的教学内容选取学科中恰当的内容,实现简单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知识,加强体育实践。比如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当中提到了许多动物,包括小狗、鸭子、小鸡、青蛙等等。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动物的特性在体育课当中上一节动物模仿课,让学生在体育课当中模仿每一种动物的走路样子,特别是对于青蛙、鸭子等动物的时候,就是可以用蛙跳这种体育项目来实施教学。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都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相关教学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的认识,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体育锻炼教学方式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