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分层教学探究

2020-11-25黄伟兵

读与写 2020年32期
关键词:层级分层作业

黄伟兵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中学 广西 南宁 530300)

随着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当前我国已经逐渐由应试教育模式走向了素质教学模式,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针对小部分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学科之一,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个人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因材施教”理念不再只停留于理论阶段,最终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1.分层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衍生出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一切课堂教学活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在深度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此来实施差异化教育。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残留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唯以成绩论英雄”,依然习惯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显然违背了我国教育背景发展的趋势,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分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语文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更好的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获得进步与发展,都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2.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实与发展下,当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与主体地位日益得到突显。要想将分层教学模式落到实处,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堂中将自己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与权威的思想,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要充分的关注到每一位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视为独立的课题,在了解差异与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分组分层。

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知识储量、语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作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在对学生的各个因素有了具体的了解与掌握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语文学习成绩较好、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一般,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C层次的学生为学习成绩较为落后,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学习兴趣较为低下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在后续的工作中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与收获。

2.2 深度考察学生能力,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工作实施与开展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学生能力深度结合,过高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通过短时间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最终只能成为几句空谈。而过低的学习目标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没有难度,无法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在充分关注高中语文教学总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本班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层级学生之间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置符合该层级学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之前对于学生的层级划分,分别为A、B、C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C组的学生而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了解与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课文、基本能够对全文进行翻译。对于B组学生而言,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的所蕴含的哲理、感受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总结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色。而A组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相应的针对与他们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高一些,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A组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通过阅读作者苏轼的其他作品,总结其个人风格特点,同时掌握本文写作文体“赋”的特点以及发展演变过程。

2.3 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实施教学过程分层。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对于整堂课的最终教学成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育不同于教学目标的分层,他是直接面向学生而展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明显的表现出对于不同层级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应该通过对于不同难度课堂问题的设置来实现教学过程的隐性分层,以此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提出的,但是在邀请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分层邀请对应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例如“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创作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两个问题属于较为基础的问题,通过对课文的简单阅读以及资料的查询就能够获得答案,这样的问题主要邀请C层次的学生作答。“作者在本文中进行了哪些细节描写?想要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什么情感?”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对于课文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了解作者撰写文章时的情感态度,属于中等难度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主要选择B层级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得到怎样的体现?”“与同时期的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具有哪些写作特色?”等具有一定拓展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来回答,引导A组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2.4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后的练习,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有目的地展开分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完成课后作业,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基础差对于学生面对作业时的畏难心理与抗拒情绪。

例如,在学习完《诗经》两首这一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时,针对基础较差的C层级学生,教师应该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要求学生完成配套习题中的基础练习以及课文的背诵即可。对于中等水平、已经能够熟练背诵课文内容的B层级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应该在C层级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意境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设置一两道与诗歌内涵与意义相关的习题。对于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A层级学生,可以在配套习题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性较强的作业,如对《诗经》中其他相似题材的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等。

2.5 保护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与复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把握,同时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效的检测与反应。因此,在完成一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工作中,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励不同层级的学生努力学习。

例如,在学习完《劝学》这篇文章后,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时,针对C层级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能够基本背诵出整篇课文,即使不太流利,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A、B层级的学生而言,教师也要以鼓励评价为主,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但当学生面对基础的问题依然无法快速准确的回答时,教师可以明确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较高的要求下督促学生不断进步。

2.6 实时关注学生发展,实现动态分层教学。在整个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针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爆发力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获得较大的进步,而基础好的学生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松懈造成能力的下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成了初步的分层工作后就一劳永逸了,而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与变化,及时的对以划分的层级进行动态的调整,确保分层教学的时效性。

3.结束语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分层教学是一种挑战,从某种层面来说它为教师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它也是当前教学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在实践中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猜你喜欢

层级分层作业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有趣的分层现象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雨林的分层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