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水”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0-11-25杨二晨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2期
关键词:水位游泳现象

杨二晨

(山西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山西晋中030801)

游泳作为特殊的运动项目,与其他陆地运动相比在呼吸方式和运动体位上存在差别。陆地上,正常人的呼吸是无意识产生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安静状态下采用鼻呼吸气,在运动状态下采用口鼻呼吸的方式;游泳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口吸气、口鼻吐气的呼吸方式。人体陆上大多采用的是站立式,有一个或多个固定支撑;而游泳时,身体悬空漂浮在水中以俯卧或者仰卧体位前进,没有固定的支撑。基于以上不同以及游泳自身的特点,学生认知上存在陌生感,并且由于教学组织安排不合理、学生个人经历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学生产生“恐水”现象。解决“恐水”现象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这是游泳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水”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和图书馆查阅游泳相关文献、专业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选取山西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300名学生调查对象(男女比例1∶1)。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有效问卷288份(男生138份、女生150份),有效率为96%。

1.2.3访谈观察法 对教师、救生员及“恐水”学生进行访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记录相关变化。

1.2.4 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方法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在“恐水”现象中的差异

调查显示,“恐水”现象在男女性别上存在差别。共62位学生有“恐水”现象,占调查总人数的21.5%,说明高校体育教学中“恐水”现象普遍存在。男性“恐水”人数14人,占“恐水”总人数22.5%;女性“恐水”人数48 人,占“恐水”总人数77.5%,说明男女在“恐水”现象上存在显著差异。

两性在“恐水”现象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两点:(1)性格特点。心理学上男性倾向于外向、勇敢等性格特质;女性则倾向于内敛、胆小等性格特质。(2)家庭教育。父母更多教育男孩到外历练;而希望女孩留在父母身边。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时男性更喜欢挑战,而女性更多选择规避,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2.2 不同地区在“恐水”现象上的差异

走访“恐水”学生发现,“恐水”现象存在地区差异。地区按照秦岭淮河划分,以北是北方地区,以南是南方地区。调查显示,“恐水”的62名学生中北方学生44名,占“恐水”总人数71%;南方学生18名,占“恐水”总人数29%。可见北方学生更容易对水产生恐惧心理,主要与南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多雨而且溪流湖泊覆盖广,南方学生从小接触水,故而对水的恐惧小。北方干旱少雨、河流分布少,北方学生接触水的机会少,有些学生之前从来没接触过游泳。所以“恐水”现象呈现地区差异。

2.3 教学过程中学生“恐水”心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及对“恐水”学生访谈发现,恐水原因有以下几种:怕喝水、怕溺水、水温或水位不适、缺乏安全感。统计显示,怕溺水占45.16%,是学生产生“恐水”的最主要原因;怕喝水占17.74%;水温或水位不适占14.52%;缺乏安全感占22.58%。

2.3.1 怕喝水、怕溺水导致的“恐水”原因分析 怕喝水、怕溺水是游泳的运动特点决定的。游泳在水中进行,其呼吸方式是嘴吸气,口鼻吐气,是一种有意识的动作。如果在游泳过程中错误采用陆地呼吸方式、没有掌握好换气节奏就会产生喝水、呛水等现象。

2.3.2 缺乏安全感导致的“恐水”原因分析 (1)学生产生“恐水”心理并不是看到水后产生的,而在未进入游泳馆前就产生了畏缩心理,其中部分原因是网络等传播媒介造成的。学生在各种媒介经常能看到“不幸落水、溺水身亡”等新闻,无形之中使学生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恐水”心理。(2)水压会让学生缺乏安全感。人已经适应了陆地环境对机体的感觉。在水中,水会对躯体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心率也会随之升高,无法如陆上轻松呼吸。“恐水”学生往往表现出呼吸急促、胸口发闷、四肢活动受限等。(3)失重也会让学生缺乏安全感。陆上运动时有一个或多个支撑点保持平衡。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水中浮力作用下导致人们缺少受力支撑感,所以初学者表现出肌肉僵硬、行走困难等状态。(4)游泳馆欠缺安全保护措施也会使学生缺乏安全感。虽然许多高校配备了标准化游泳馆,但随着学校扩招,游泳馆内辅助性器械和安全保护用具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且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一名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失了安全感。

2.3.3 水温或水位不适导致的“恐水”原因分析 水温引起的“恐水”现象主要发生在体脂成分较低的学生身上。人体脂肪不仅可以供能、保护脏器还具有保温作用。体脂成分较低的学生长时间在低温泳池里容易骨骼肌不自主颤栗,表现为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全身发抖等。水位造成的“恐水”是普遍存在的。当水位等于或高于身高时,大多数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主要与学生掌握游泳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学生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时,水位对其影响小。对于动作技能处于泛化和分化阶段的学生,稍微水位调整都会影响其动作和心理。

2.4 消除学生“恐水”现象的应对策略

2.4.1 加大游泳安全教育普及由于游泳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知识讲解,让学生在下水之前有一个心理缓冲期,使他们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急救的方法。

2.4.2 扩充游泳馆安全保护用具 有“恐水”心理的学生在学习游泳时抱着一种“谨慎”“狐疑”的心态,在思想、心理和精神上有很大的压力。为了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要提供足够的安全用具保障,减轻学生在游泳学习中的负担,为之后的技能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前提。

2.4.3 注重游泳技术原理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讲解某一个技术动作时有的教师只讲解不示范,有的教师只示范不讲解。这2种教学方法都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游泳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动作技术层面的讲解,还要注重解释动作技术的原理。只有掌握原理,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尝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消除“恐水”心理。

2.4.4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遇到有“恐水”心理的学生时,往往强调多练习。反复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消除一些“恐水”心理,但效果并不一定好。“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有“恐水”心理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心理上存在压力,所以教师要对症下药,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疏导。只有正确引导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恐水”心理。如今许多高校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高校公共体育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水”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并且这种“恐水”现象在性别和地区上呈明显差异。

3.1.2 造成学生“恐水”心理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是学生怕喝水和溺水、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等;客观上造成学生“恐水”的原因主要包括水温和水位的不适、场馆安全器材用具缺乏等。

3.2 建议

3.2.1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对“恐水”心理学生给与更多的关注,通过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泳运动中。遇到有“恐水”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找到具体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恐水”心理。

3.2.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详细阐述游泳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不能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提倡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引入一些游戏环节,不仅能转移“恐水”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3游泳馆要配备充足的游泳安全保护用具和辅助性练习器械,保障学生的安全,提升游泳教学效果。场馆工作人员要根据气候和温度变化调整泳池的水温和水位。

猜你喜欢

水位游泳现象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第四章光现象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