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证型及高凝状态对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影响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020-11-24娄成利王永钧王汉岑胡平新徐秀琴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凝肾气证型

娄成利 王永钧 徐 业 黄 科 王汉岑 胡平新 徐秀琴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topathy,IMN)与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两类[1-2]。IMN 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约占13.97%[3],在膜性肾病中约占70%[2],发病率逐渐升高[4]。IMN 临床转归呈多样性,且广泛存在高凝状态,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5]。因此,早期对各项危险因素及高凝状态的评估对治疗和愈后至关重要。本项研究通过对IMN 患者治疗前的血凝指标及中医证型与随访3 年后的愈后情况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究IMN 早期凝血功能及中医证型分布对愈后的影响,从而指导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4 年11 月—2016 年11 月于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行肾穿刺活检术的IMN 住院患者58 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2 例,女16 例,年龄(51.46±11.27)岁。

1.2 纳入标准 (1)年龄>18 岁;(2)符合《肾脏病学》IMN 诊断标准[6],肾活检时血肌酐<445μmol/L;(3)中医诊断辨证分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入院后由专科中医师进行证候、舌脉的收集和中医辨证,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定期评估;(4)西医治疗方法根据2012 年颁布的KDIGO 临床实践指南[8]实施;(5)所有研究对象住院治疗后均规律随访3 年。

1.3 排除标准 (1)SMN,如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2)既往有精神疾病史;(3)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

1.4 中医辨证 中医诊断为“肾风”“水肿”范畴,中医证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慢性肾炎的中医证型标准,主证:(1)脾肾气虚证:腰脊酸冷,疲倦乏力,浮肿,纳差或腹胀,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2)脾肾阳虚证:全身浮肿,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精神萎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3)肝肾阴虚证: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或口干咽燥,腰肌酸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4)气阴两虚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腰痛或浮肿,舌质红或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次证:(1)水湿证:颜面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沉细;(2)湿热证:皮肤疖肿、疮疡,咽喉肿痛,小溲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面目或肢体浮肿,口干或口苦、口粘,脘闷纳呆,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3)血瘀证: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脉象细涩。(4)湿浊证: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舌苔腻,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1.5 治疗方法 根据2012 年颁布的KDIGO 临床实践指南[8]实施,(1)低危组:近6 个月的血肌酐无异常,每天尿蛋白<4g,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2)中危组:近6 个月的血肌酐无异常,每天尿蛋白为4~8g,以及高危组:近6 个月的肾功能正常或降低,每天尿蛋白>8g,在低危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免疫抑制方案。包括激素(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居制药)+环磷酰胺(注射用CXT,德国Baxter Oncoiogy Gmbh),口服激素起始量0.5·kg-1·d-1,缓解后规律撤减至停用。静脉使用环磷酰胺0.8g/月,分2 天给药,累计剂量6~8g 后停用。结合患者病情给予低蛋白饮食、降脂、抗凝等对症治疗。由专科中医师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1.6 观察指标 24h 尿蛋白定量(Upro):使用Roche cobas 8000 生化仪进行检测;生化指标:采用Roche cobas 8000 生化仪检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血凝分析:采用Sysmex CS-5000 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血常规:采用Sysmex XN-9000 血液检测仪检测血小板(PLT);尿常规:采用Sysmex UF-1000i 及AUTION MAX AX-4030 进行尿液分析;血清抗M 型磷脂酶A2 受体抗体(PLA2R):统一由金域医学检测采用CBA 法及ELISA 法检测提供数据。

1.7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2012 年KDIGO 关于MN的指南[9]:(1)经治疗患者24h 尿蛋白定量≤0.3g 或转为阴性,血浆清蛋白含量≥35g/L,肾功能稳定为完全缓解;(2)经治疗患者尿蛋白定量0.4~3.5g 或较治疗前降低幅度在50%以上,血浆清蛋白含量30~34g/L,肾功能基本稳定为部分缓解;(3)经治疗患者各项指标仍未达到上述标准,若达到上述指标,但患者血肌酐上升幅度>50%为不缓解;(4)终点事件评定标准:随访终点为失访日、死亡日、肾功能恶化日(Scr升高>445μmol/L。或随访终点时Scr 是肾穿刺时的2倍且持续>132μmol/L)。根据上述疗效评定标准,本项研究将临床预后分为临床缓解和临床不缓解两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合称为临床缓解组。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t 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进入方程按照α=0.05,剔除变量按照α=0.1,选取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进入与剔除条件同前。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58 例,其中临床缓解组38 例(65.52%),临床不缓解组18例(31.03%),2 例(3.45%)进入终点事件。临床缓解组男27 例,女11 例,年龄(53.76±10.34)岁,病程(45.27±10.37)个月,临床不缓解组男14 例,女4 例,年龄(51.15±12.19)岁,病程(43.62±10.6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肾活检时血ALT、TCH、PT、PL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Upro、eGFR、Scr、Alb、TG、Fib、D-D、PLA2R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纤维蛋白原、D-D 升高提示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见表1。

2.3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 从中医主证来看,临床缓解组以脾肾气虚为主(22/38,57.89%),其次是气阴两虚(10/38,26.32%),临床不缓解组以气阴两虚为主(7/18,38.89%),其次是脾肾气虚(5/18,27.78%)和脾肾阳虚(5/18,27.78%),脾肾气虚型在临床缓解组的分布显著高于临床不缓解组(P<0.05)。从中医次证来看,临床缓解组以水湿证为主(18/38,47.37%),其次是湿热证(9/38,23.68%),而临床不缓解组以血瘀证为主(11/18,61.11%),其次是湿浊证(4/18,22.22%),血瘀证在临床不缓解组的分布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P<0.05)。见表2。

2.4 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显示,Alb、TG、Scr、Fib、D-D、24h Upro、eGFR、PLA2R 和血瘀证(OR=1.751,95%CI=0.610-2.571,P=0.028)与IMN 的不良肾脏预后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显示,PLA2R(OR=7.292,95%CI=1.136~46.79,P=0.036)、Fib(OR=1.010,95%CI=1.002-1.018,P=0.020)、D-D(OR=1.003,95%CI=1.001-1.004,P=0.010)是IMN 患者不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高凝状态的纤维蛋白原、D-D 是影响IMN 预后的重要因素。见表3-4。

3 讨论

MN 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伴随着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水肿的临床表现,以及激素、利尿剂的临床运用,高凝状态在MN 患者中发生率居于高位[10-11]。血液高凝可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包括常见的肾静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肺栓塞等,是造成IMN 患者出现不良愈后的重要危险因素[12]。目前IMN 高凝状态的诊断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国际上普遍观点认为IMN 患者具有严重的低蛋白血症(Alb≤20g/L)和高胆固醇血症(Alb≥12mmol/L)时,同时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Fib>4g/L),提示高凝状态存在[13]。本项研究通过采集患者的Fib、D-D、PT 来判断患者的血凝状态。结果显示,临床不缓解组患者的Fib、D-D 指标显著升高,对比临床缓解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凝状态为IMN 不良愈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Fib、D-D 与IMN 患者临床缓解率相关,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矫正了血清白蛋白、TG、Scr、24hUpr、eGFR 之后,提示PLA2R、Fib、D-D 升高仍是IMN 患者肾脏临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LA2R 是目前普遍认同的IMN 预后及临床疗效检测指标[14],结合多因素回归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高凝状态也可以作为早期预测IMN 患者不良肾脏预后的重要指标,甚至可能成为预测疗效的指标。

表1 临床缓解组和临床不缓解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1 临床缓解组和临床不缓解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注:ALT 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b 为血浆白蛋白;TG 为三酰甘油;TCH 为总胆固醇;Scr 为血肌酐;PT 为凝血酶原时间;Fib 为纤维蛋白原;DD 为D-二聚体;PLA2R 为血清抗M 型磷脂酶A2 受体抗体;PLT 为血小板;24h Upro 为24h 尿蛋白定量;eGFR 为肾小球滤过率

表2 临床缓解组和不缓解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例(%)]

表3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表4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指标与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

中医认为MN 属“水肿”“尿浊”范畴,与脾肾亏虚、湿热蕴结、血瘀阻络密切相关[15],较多观点认为脉络瘀阻贯穿IMN 始末[16]。其病机主要是由于气阴两虚或脾肾两虚,兼夹水湿、湿热、瘀血[17]。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缓解组以脾肾气虚为主,其次是气阴两虚,临床不缓解组以气阴两虚为主,其次是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研究结果符合上述病机特点,两组脾肾气虚型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型在临床缓解组的分布显著高于临床不缓解组,可见临床脾肾气虚型相对缓解情况良好,但回归分析未提示与临床预后的统计学意义。从次证来看,临床缓解组以水湿证为主,临床不缓解组以血瘀证为主,两组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在临床不缓解组的分布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且单因素Logistic 回归显示血瘀证(OR=1.751,95%CI=0.610-2.571,P=0.028)与IMN 的不良肾脏预后有关系,因此,血瘀证可作为早期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根据本项研究结果,临床工作者应重视IMN 患者早期高凝状态,积极给予干预,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不能完全矫正基础用药、急性感染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尚有待更加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予以证实。

猜你喜欢

高凝肾气证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身体累了应“抖抖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