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浅析

2020-11-23孙增兵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高职院校

孙增兵

摘 要 当前阶段,我国农业处于快速增长期,传统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整个农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急需懂专业和技术的复合创新型管理人才。高职院校承担培养高素质综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重任,然而当前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方向的培养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区域的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情况也不相同。基于此,探索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现阶段满足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区域发展;农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75

1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概念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是指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并能够将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综合起来,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推动本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指导性、创新性与责任性等综合素养,要熟悉农村政策,能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提高农村竞争力。通常来说,农村经营管理的好坏、经济效益的大小、农民收入等,都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不可分割。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情况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挥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1],是新形势下农村发展面临的课题,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2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

当前高职院校的农经管理专业设置不合理,服务农村的意识不强,最终培养的人才也不符合社会需求,专业设置未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偏见。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扩张,生源竞争较为激烈,农村经营管理专业较难招到生源。即使有些院校招到生源,为迎合家长的需求,往往挂着农经管理专业的名号,实际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旅游管理等热门专业。有一些毕业生走向了农村经营管理崗位,但是因为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难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教师队伍缺乏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要涉及很广的知识面,既要懂专业知识,对业务非常熟悉,又要了解当前的政策法规。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很强的实践经营管理能力,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当前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急需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要求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懂政策、专技术并会经营管理。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力量,也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农村参与农业项目经营,提升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3 合作层次较浅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但是当前农经管理专业改革存在合作层次浅、效能差等问题。1)合作企业仅限对学校有人才需求或者业务需求的企业,其他企业参与较少,而且合作的层次较浅,仅限于建立实训基地、开展讲座、学生实习等,停留在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的浅层次校企合作。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只是为学生提供岗位培训或实践,甚至一些单位考虑商业机密、竞争对手等多种因素,岗位培训只是流于形式。

3 “区域发展,农学结合,多元互动”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区域发展”是指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要结合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定位,人才培养要与经济发展吻合。“农学结合”是指教学要根据人才的岗位特点、学校自身的情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2]。“多元互动”是指协调社会、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相互合作共赢,责任与利益共担共享,共同参与培养人才。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区域发展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农学结合强调的是根据岗位特点因材施教,多元互动强调的是整合多方资源并集中力量实现培养目标。

3.2 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高职院校培养农经管理人才运用系统化的思想,将职业素养、技能水平、道德素养与创新能力等形成统一的系统。使人才需求、专业设置、模式选择、保障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建立一个相对循环、不断完善的系统。

3.2.1 调查区域人才需求

调查区域发展与农经管理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的特色与教育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很多地区呈现养殖专业化趋势,对有机农业、无公害、智慧农业有很大需求,农业发展已经与现代化接轨,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高技能、高经营管理,而农经管理人才也要以此为培养目标。

3.2.2 专业设置要符合人才需求

专业设置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开设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结合当前农经管理专业遇到的问题,进行完善,集中力量满足人才需求。

3.2.3 培养方式上遵循“农学结合”为原则

在培养方式上,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要结合“农学结合”的原则。集中师资力量,完善培养方式。教学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要培养学生掌握足够多的学科理论与农业知识,同时要将农业实训落实到位。在实践课程安排上,还要考虑农作物的季节习性,以方便学生进行实训。实践课程要以农业实训基地为基础,使学生能够亲临实训基地现场动态观察;也要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在教学方法上,要逐步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模式上,可采取三阶段的形式,第一阶段主要为专业课程与基础综合课程的学习,如管理学、社会学、农业专业课程;第二阶段为工学阶段,学生在实训基地或企业学习;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

3.2.4 保障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

既要利用多种政策吸纳优秀人才,又要鼓励教师走出去,与企业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考评激励机制方面,要进行改革,考核方式要能够落地,具有可执行性,且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考核过程透明化,提高激励作用。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从工作标准、实施、反馈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3 运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合作共赢

当前,职业教育正在发生转变,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升级,更为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在专业、师资、实践教学、课程与教育方面争创一流与特色,探索一条服务地方、以就业为导向并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理念与模式,打造院校自身的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区域发展,農学结合,多元互动”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先进办学理念的体现。该培养模式集合了各方资源,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决定了各专业的培养模式上要集合社会力量,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区域发展,农学结合,多元互动”的培养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较为常见的,但是合作层次的深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该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得以升级,共赢共担公育,真正实现校企共同培养。在校企合作的升级中,政府起到主推作用,掌握着经济、教育、人才与政策资源。因此,应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动该模式的实施。高职院校是教学的主场地,在师资力量、学生培养方面专长。农业企业为学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可能,如试验田、果木、苗圃等实训。农业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农业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应发挥特点与优势,整合到培养模式中,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优秀人才,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业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区域农业早已不是传统农副产品的生产者,电子商务、生鲜配送等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营销管理类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加大。高职院校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要能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优秀人才。构建“区域发展,农学结合,多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集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共同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保障了区域人才供给,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曙光.关于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新思考[J].时代教育,2017(16):61.

[2] 孙洪凤.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广东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06-207.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高职院校
我国实体化电子商务的区域发展问题及策略探讨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