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中的商业文化

2020-11-23

中州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斗拱大殿会馆

会馆的雏形为汉代的郡邸,为远道而来的同乡提供膳宿的场所。北宋时代,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工商亦为本业”的思潮。北宋开封城中,各种商业行会组织也日渐增多,在城市中为接待远来客商、学子而开设的馆邸客舍也开始按照地域性或行业性特征分划。这一趋势到了明清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说明传统中国社会,由重视氏族血缘关系,渐而发展到以乡谊友情为联络感情来实现互助互利。

1 开封山陕甘会馆概况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居住在开封的陕西与山西的商人在徐府街(原明朝中山王徐达府旧址)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山陕会馆。光绪年间(1890年左右),又有驻汴的甘肃商人加入会馆,于是改名为山陕甘会馆。现存会馆占地38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2平方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1.1 会馆的建筑布局

山陕甘会馆布局完整,功能齐全。平面布局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照壁、戏楼、牌坊、大殿,中轴线的两侧对称排列翼门、钟鼓楼、配殿、跨院等。整个建筑空间以戏楼、大殿为核心,左右的附属性建筑与中轴线平行,通过垂花门与主院相通,形成似隔非隔,隔而不断的建筑空间组合,以向平面铺开的建筑组合形成宏伟壮丽的气势。会馆的建筑布局仿宫殿建筑群的布局,讲究主建筑居中,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大殿内供奉关羽,自汉以来,关羽被历代帝王加封,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帝,亦成为人神之首,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成武圣。

在我国古代社会,建筑等级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尤其是明清两代,建筑日趋程式化,政府对各类建筑用材、布局、规模、装饰等都作了严格限制。清代于公元1733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则进一步予以制度化,将建筑分为殿式建筑(宫殿、神庙),大式建筑(官绅府弟)和小式建筑(民居)三个等级。会馆作为普通的行会所在地,与之相应的建筑布局,按礼制规定只能为多重四合院的民居布局。但商人巧妙地将会馆与神庙建筑混而为一,借神庙之制抬高会馆建筑的规格,依托会馆建筑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寻求社会对他们的价值认同(图1)。

2 山陕甘会馆建筑中的商业文化

会馆建筑不仅布局宏大,单体建筑更是绚丽多姿。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以及兽吻、斗拱等的采用,更突出了建筑物的华贵。尤其是遍及梁柱间的彩画,以及荟集于照壁、檐桁间的砖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木雕,以其内容丰富的题材和淳熟精彩的刀法彰显其丰富的商业文化。

2.1 通过会馆建筑宣扬商业伦理道德,塑造“良贾”形象

利者,商贾之津;义者,儒家之要。会馆,正是融合工商利益与儒家思想的一个社会容器。商人以儒家伦理中的“仁义之道”、“忠信之道”、“礼和之道”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逐利思义”、“诚信无欺”、“和气生财”、“平安吉庆”、“义中求财”、“公平交易”等商业道德,会馆便成为他们宣传伦理观念,塑造良贾形象的重要场所。会馆大殿供奉关羽,一是抬高建筑规格,二是反映了商人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追求。关羽是忠、信、仁、义之士,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通过敬关帝,达到相互团结,教化不轨奸商的目的,起着以神道助教化的作用,是其商业文化的反映。

戏楼,位于会馆照壁正北面的中轴线上,座南面北,正朝大殿内的关帝。处于大殿中的关帝是真正的观戏者,其所处位置最佳,通过关帝的忌日,即每年的正月十三(接武财神)、五月十三(关帝生辰)、九月十三(祭关帝日)在此大演关公戏,即沟通了情感,又维系了贸易关系,也是反映商业文化的场所。

牌楼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物,为歌颂关羽而建,位于大殿前面,为三间六柱五楼的出头式,歇山顶。平面布局呈六点状,三柱一组,三角鼎立,呈鸡爪状,俗称“鸡爪牌坊”。这种特殊的平面柱网结构,增强了整体稳定性。牌楼的建筑规格甚高,明间下层斗拱为十一踩五下昂,次间斗拱为九踩四下昂,上下各层之檐部均设置象鼻昂嘴之斗拱。主楼上部檐坡绿琉璃瓦覆盖,正脊为牡丹花雕,中间置一方亭,两侧一狮一象,狮拥莲,象驮宝瓶,形象逼真。正脊两端的鸱吻,剑把上东书“日”表示智慧、西书“月”表示善心。主楼中央前后悬挂近2米高的“大义参天”、“流芳千古”额匾。额匾四周为“二龙戏珠”透雕,做工精细。次楼花板上绘有八幅有关关羽的“三国故事”彩画。牌楼每角的下面均有垂花柱,共八根,分别雕刻石榴、佛手、葵果、莲蓬、牡丹、荷花、花篮等。

大殿位于牌楼北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由三座不同形式的殿毗连而成,依南向北为拜殿、卷棚和正殿,屋顶形式依次为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朝拜。大殿正脊为镂空的龙凤牡丹,中间置狮驮宝瓶,两边置龙形大吻。檐角置狮、吼、马、羊、鱼,垂脊置仙人。正脊中间置琉璃烧制“城圣大帝”匾额。两山的“悬鱼”上书写八个大字,东边“公平交易”,西为“义中求财”,为山陕甘会馆所独有。

2.2 山陕甘会馆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商业文化

会馆的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三绝”,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可谓登峰造极。无论从建筑艺术角度,还是从商业文化的角度衡量,会馆的装饰艺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1、木雕:会馆的木雕题材丰富遍布每座建筑物的木构件上,特别是大殿和厢房檐下的桁、枋、雀替、垂柱等处。题材多选自三国故事,牌楼上有“古城会”、“长坂坡前救阿斗”、“刘备访庞统”等木雕,构图精练,生动地把关羽、张飞、刘备、赵云、庞统各自的身份、性格、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突出了“义”、“勇”、“求贤”的主题。

在西厢房的檐下有表现亲情的“九狮戏绳”。狮舞绳飞,上下盘旋,绳索自然逼真;幼狮亲昵地伏在母狮的背上,颇有人情味。“九狮”谐音“九世”寓意“九世同堂”,突出了一个“情”字。在东厢房的一个雀替上,几株稀疏萧瑟的老竹下跪着一个人,扶着竹子掩面哭泣,面前长出两棵新笋,是中国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孟宗哭竹”,寓在勉“孝”。

大殿上木雕装饰最集中、艺术成就最高、内容最丰富。拜殿挑檐桁下至额枋宽1.7m,全部木雕装饰。有金瓜、石榴、葵果、莲蓬、葡萄等多籽植物,祝愿人们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檐下两层斗拱,上部随桁枋饰以缠枝牡丹,瓜拱及拱眼板全部饰以蝙蝠扑云,寓意遍地是福。“龙”是中国古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等级最高的图腾,在大殿外檐下左右次间宽约一尺的额枋上雕刻着醒目的二龙戏珠,在牡丹花和祥云的衬托下,金龙雄猛威武,龙头突出画面以外,伸向空中,寓意祈瑞纳吉、大福大贵。

2、砖雕: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见于其他墙体上。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随桁枋为回字边饰,由斗拱承托的四个“寿”字纹梁头,把上部分成五个空间,每间两攒斗拱,上托雕刻精美的龙头,斗拱之间的雕刻全部是按会馆主人的理想趣味而设计雕刻的吉祥图案,几乎每个间隔的雕饰都与“瓶”有关,表达了商客祈求异地平安的愿望。晋商还将他们爱不释手的宝物——算盘,也雕刻在图案中,“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整个照壁的砖雕既有诗书礼乐的雅趣,又有商业贸易的气氛。

3、石雕:会馆的石雕装饰大多用于柱础、柱身、抱鼓、壁芯、香案和墙基等处。

会馆照壁里侧壁芯中央雕刻有一外为长方形、内为椭圆形的高浮雕“二龙戏珠”。两条龙对翔,在祥云之间上下翻腾,口含宝珠,左右龙爪捧托着一只蜘蛛。蜘蛛古代又称“喜子”,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喜子为喜乐之神,二龙戏喜子,寓意喜从天降、喜事到来;而对于会馆的主人来说更寓意为喜子吐丝结网,是商业联通、八方进财的祥瑞之兆。

会馆中轴线上“大义参天”牌坊的中间两柱各有二块抱鼓石,从三个方向固定柱子。六块十二面抱鼓石,分别采用浮雕技法雕刻着“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村侯”、“蝙蝠扑云”以及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其中“辈辈封侯”表现的是一大一小的两只猴子,在松树间跳跃,皆以背示人。猴子的“猴”与“侯”同音,以背示人,“背”与“辈”同音。中国古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为第二等。辈辈封侯,泛指达官贵人,祖祖辈辈被封为侯爵。会馆的主人把此吉祥图刻画在这里,有改变社会地位的殷切祈盼。会馆的石雕既有汉代雕刻粗犷雄浑的神韵,又有清代雕刻细腻流畅的功力。

3 结语

位于拜殿东南的东跨院门南面,面西背墙有一高2.06米,宽0.74米,厚0.18米的石碑上明确规定晋陕商民“每进钱一千,抽取二文,银数亦然”,会馆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旅汴晋陕同乡商户捐摊。我们从现在会馆宏大的规模,瑰丽的装饰艺术不难想像出晋陕商人的经济实力。会馆不仅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辉煌的建筑群,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追求,道德观念等一系列的商业文化。

猜你喜欢

斗拱大殿会馆
一岩九饮会馆
说不完的斗拱
完璧归赵
民居趣读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故宫三大殿之火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故宫三大殿探秘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