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思考

2020-11-23曾凡力曾清清郭琳赵秋菊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文/曾凡力 曾清清 郭琳 赵秋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开学的推迟、网课的开展使原本的大学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而且在疫情影响下,各大公司和用人单位将原本面试考核的环节改为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播面试或者线上考核,这都影响了今年应届生的正常就业,甚至推迟学生最终入职时间,为此,展开这些问题的探讨,是项现实的话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于2020届毕业生而言,今年的就业更加困难[2]。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需要,各大高校为保护毕业生的身体健康安全而采取了一系列处理措施,比如,停止一切现场招聘活动、推迟开学等。原本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招聘高峰时期,受疫情影响,许多招聘不能进行,导致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且就业过程也变得更为曲折,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我国应届生的就业难度[3]。加之,一些大型公司或工厂受到疫情影响,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变大,使大学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特别是对于在校继续深造的同学,硕士、博士复试的推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这部分学生的焦虑心情。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面临着防控疫情和就业指导两大难题。

二、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就业人数日益增多,岗位没有对应增加

自从1998年教育改革开始,众多高校开始扩招,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遍化教育[4]。高校扩招后每年的毕业生日益增多,大学生的供给速度比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上好几倍,社会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可能迅速提升,加上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裁员以及招聘计划推迟等现象,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变少,导致就业竞争形势更为严峻。

(二)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日益增多,国民素质日益提高。在就业之际,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认为大学生必须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教师、公务员等。由于毕业人数增多、就业越来越难且竞争压力加大,使大学生的就业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加上近年来中小企业或事业编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都需要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的毕业优势受到了明显的削减。制定过高就业目标的大学生对就业现实产生不满,无法脚踏实地地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落后

虽然各大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但许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却不是十分理想[5]。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专业人士的培训和指导;其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过少,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模式,仅是教师传输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体缺乏专业性的心理教程指导,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对之后的就业产生影响。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特别是对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说,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面对较为困难的情况,极容易产生自负、自卑、焦虑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落后。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

(一)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市场越来越需要全能型选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现代化产业人才要求之一。为此,各大高校应积极应对市场情况,对本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动力,而且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高等教育也应该承担起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大学教育中,要改革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问题进行实地培训或实践,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项指标全能人才是如今现代化企业招聘的重要要求,大学的基本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文理代沟、偏科严重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在认知、审美、写作、表演等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为此,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4]。

(三)各大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

高校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首先,在专业设置上着重突出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使学生满足企业需求;其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大型招聘会不能正常开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所以就业指导部门应不断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自己的就业信息渠道,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比如,定位性的就业信息,高校可以开设一个全国性的就业招聘网,让学生自行定位从而去参加公司面试;另外,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其心理素质偏弱,为此,高校应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培训,并在就业方面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指导,还要根据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为贫困生制定详细的就业计划[5]。

(四)应届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为实现自身顺利就业,大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就业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自身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以往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但现如今大学教育已成为一种普遍化教育,难以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就业分配。但受到之前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和如今的现实截然相反。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各项比赛以磨炼自己意志和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特别是要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可以参加相关的创业型国家比赛,提高自己的创业理念和能力。对于贫困生而言,不应该为自身的贫困而感到自卑,应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6],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毕业生还应在就业之际具体分析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选拔人才要求,积极关注时事动态,不仅要重视用人单位的地位、环境、工作待遇,更需要关心公司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并且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实力。

目前,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和学生一同做出改变,而且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涉及社会、政府、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相互配合,通过共同努力以实现大学生就业。如今,国家政府越发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各政府部门的管理权力和责任,以及学校应在就业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帮助。为此,学校在大学生刚入校时开始就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就业辅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企业应调整招聘方式

由于受疫情影响,更多用人单位无法进行现场招聘或面试,所以企业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招聘方式,为公司选择优秀人才。近几年来,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门槛,造成现如今就业越来越难。因此,企业不仅要调整招聘方式,还要不断树立正确的选拔人才观念,把接收大学毕业生作为对社会尽责任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像今年这种情况,受疫情影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越发突显,用人单位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招聘更多优秀人才,缓解我国在此形势下越发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四、结语

高等教育应该不断跟随时代脚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对每一位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最后,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高校应拓宽自身信息获取渠道去获得更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招聘渠道,不断促进学生就业,为解决我国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战疫情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