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0-11-23赵艳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创新型院校高职

文/赵艳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利用阵地优势,承担起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是教育行业内普遍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应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业内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育工作经验,浅谈自己对于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献言献策。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切实提高了自身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能力。但是,面对社会的“双创”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薄弱之处就纷纷呈现出来。

(一)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不深入

虽然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使命与共识,但是,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尚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停留于表层,还没有形成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层认识,这就导致工作不成体系,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课程的创新度还远远不够,虽然在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上,高职院校逐渐脱离了“师本位”传统观念的束缚,正在向着个性培养的方向“一路狂奔”,但是受到全日制学时的限制,很多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的理论教学时间尚且吃紧,因此创新型课程的普及范围和教学时长远远不足[1]。

(二)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手段较为单一,单纯寄希望于课程改革和理论教育,给予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校园内创新、创业的氛围不佳,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能力发展空间有限。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有限、人手有限,因此无力开展大规模的校内创新创业活动,也无力支撑创新创业指导平台或园区的运营与发展,这就导致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瓶颈[2]。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多

除了前文提到的校内实践活动不足、指导园地建设缓慢等问题之外,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缺少校外的专业实践平台。在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今天,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勇气和决心略显不足,这表现为合作企业类型单一、数量稀少;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较为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业余时间开展的第二课堂形式为主,难以融入专业课程;校企合作模式的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等。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分析

(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然以创新型人才为基础,为此,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既有坚实技能基础、又具有主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高职院校务必重视创新特色教育,将相关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以实现创新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完美融合。

(二)是提升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革新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当中,将创新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明确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一是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使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二是提升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了传统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三)是保证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就业问题一直是高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以往高职院校专注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虽然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匹配的技术型工作,但是职业发展前景狭隘、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从“就业者”转变为有思想、有方向的“创业者”,这既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实力,也是高职毕业生追求和实现美好人生的保障[3]。

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统筹校内资源,打造创新型教学环境

当前高职院校校内资源并非不足,而是分散。为此,要想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资源的统筹工作。要加快校园内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改革小组,明确各项责任,保证形成齐抓共管的创新型校园管理环境;要加快要素整合,统筹校园内闲置资源,打造创业交流中心、交流室、创业产业园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使他们的创新创业思路得以不断地完善;要强化学校帮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经费,同时向其免费开放研发平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培训、推介和经营指导服务[4]。此外,为了打造“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校园氛围,高职院校还应定期或适时组织相关的创新创业培训、竞赛等活动,积极组建同类型学生组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交流心得的平台,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化思维。

(二)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将以说教为主的被动式学习环境转变为学生自发思考的主动式学习环境,以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增强学生创新动力。要对现有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系统进行细化和梳理,将其中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并以丰富的案例和实践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在提升教育成效的同时,有效减少课时消耗,为学生们的其他学习和实践争取更多的时间[5]。此外,要加快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和评价体系,在学校层面上,通过建立刚性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等方式,科学规范地对校园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提起高职院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在学生层面上,要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总体学习评价中的占比,积极探索竞赛培养机制、社团培养机制等,从而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形而上”的问题[5]。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端正学生的创新创业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品格。

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创新教育成果,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做好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学者、专家等充实教学队伍,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此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使课程模块设计更加科学,使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当中,充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性和指导性。

(三)搭建实践基地,助力创新型项目孵化

高职院校应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和创业团队,将学生更好地、更早地推向社会,以“理论教学+基地实践”“实训+科研+创新创业”的模式和体系,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得到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实现“以做代教”“边做边创”[6]。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弹性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创新创业尝试,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团队和项目孵化基地,在逐步帮扶成熟之后,高职院校与企业应一并做好创新型项目的孵化工作,适时将项目推向市场,实现创新项目的最终形成,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做好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工作,积极与地区行业协会联系,使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更好地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就近入学、就近就业,一直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规律,以此为出发点,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协会,本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共育共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目标任务为驱动,使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地区发展,以多元主体联合办学的形式,进一步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人才发展空间[7]。

四、结语

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的专创融合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应该更多地展示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能够获取的社会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因此教育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大胆尝试先进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总结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型院校高职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