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昭化“柔力球之乡”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2020-11-23刘敦晓

体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赛事运动体育

刘敦晓

四川昭化“柔力球之乡”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刘敦晓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四川 广元 628017)

对“柔力球之乡”四川昭化柔力球运动发展的成功经验、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为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发展提供参考。成功经验: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鼎力支持;当地群众对柔力球的价值认同;多元展演赛事平台的有力助推。现实困境:宣传报道途径单一;资金保障不到位,训练条件设施落后;参与锻炼人群单一,后备人才力量薄弱;培训针对性不强,教练队伍水平低;赛事品牌影响力不够。优化路径:把握项目发展规律,做好推广顶层设计;增加项目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资渠道;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夯实后备人才基础;搭建多方交流平台,提升教练执教水平;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特色赛事品牌。

柔力球之乡;成功经验;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昭化是蜀中建县治最早、连续设置县治最长的城池之一,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三国重镇”,其中“昭化古城”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11年,昭化区引入柔力球运动项目;2013年11月,昭化区被中国老年人体协命名为全国首批“全国柔力球之乡”称号,是四川省首个“柔力球之乡”。截至目前,昭化区柔力球代表队已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诸多赛事,其中自创套路《美丽中国》入选全国第十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柔力球运动在昭化开展得如火如荼。柔力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为何能在偏远的昭化扎根、发芽、蓬勃发展呢?柔力球运动在“柔力球之乡”昭化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困境如何?未来发展路径在何方?本文试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柔力球运动在昭化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昭化“柔力球之乡”发展的成功经验

1.1 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的鼎力支持

近年来,昭化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宜业宜居、幸福昭化”的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成为提高全区人民幸福指数,实现健康梦、幸福梦的有力抓手,进而使群众体育工作上了新台阶。由于柔力球运动具有动作简单易学、练习场地方便、不受年龄性别人数限制等优势,昭化区政府将其列为群众体育发展特色项目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其成为全区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内容。另外,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也在建设农村娱乐健身场地时向柔力球运动倾斜,基本上每个乡镇拥有一个标准柔力球训练场地。昭化区政府还努力做到队伍、教练、场地、经费“四落实”便利政策,开展柔力球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六进”活动,有效推动了柔力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

1.2 当地群众对柔力球的价值认同

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运动,可以使颈、肩、腰、腿等部位全面协调发展,并能够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增强肌肉力量及新陈代谢能力等[1],也是释放工作压力的有效运动,通过身体的暂时疲劳代替心理疲劳,缓解和减轻精神压力,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柔力球独特的球拍造型和动作要领尽显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的效果,对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走访调研,区内部分中小学已将柔力球运动列为大课间操内容,多数机关单位会定期开展柔力球比赛,城镇居民长期开展广场柔力球套路练习,农村群众会在农忙之余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柔力球比赛。另外,在县区运动会开幕式、校园文化体育节等活动都有柔力球表演的身影,这都充分突显了当地群众对柔力球价值的重视和认同。

1.3 多元展演赛事平台的有力助推

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与发展需要展演和竞技比赛平台的支持,通过展演、竞技比赛来实现相关运动的技术和文化交流,提升各行业对该运动项目的全面认识,同时展演和竞技比赛可以激发运动员的参赛动力,尤其是新兴体育项目更需在省、市、县公共场合开展活动,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增强社会影响力,柔力球运动也是如此。走访昭化区体育管理部门得知,自2011年柔力球运动引入以来,昭化区柔力球代表队已参加全运会花式柔力球比赛、中国柔力球公开赛、省运会、市运动会等,共获得40多枚金牌,昭化区还举办了中国柔力球公开赛、首届村级柔力球比赛、校园柔力球比赛等,使柔力球运动成为昭化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学校、机关、乡镇、街道多层级的赛事展演,使体育赛事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促进柔力球运动在昭化大地处处开花。

2 昭化“柔力球之乡”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宣传报道途径单一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宣传推广是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关键,有效的宣传报道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提升柔力球运动赛事品牌知名度的核心任务。当前,关于昭化柔力球运动赛事的跟踪报道不多,有也只是在比赛期间发布的赛况及成绩,而针对柔力球运动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基本未涉及。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官方网站未开设柔力球运动专题宣传专栏,柔力球运动缺乏必要的信息传播平台,柔力球运动的宣传手段落后、信息渠道单一,导致当地群众存在认识误区和偏差。若想转变社会对柔力球的错误认识,必须以新媒体为载体,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报纸、宣传栏、电子宣传屏、宣传长廊等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公众对柔力球形成正确的认知,使柔力球发展的阵地更加牢固。

2.2 资金保障不到位,训练条件设施落后

体育场地设施是促进柔力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充裕的资金更是柔力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据实地调研,昭化区柔力球运动发展所需费用基本由政府、协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单方面支付,但由于各地教育及体育专项经费短缺,都不愿意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活动项目中,这成为制约柔力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经过8年的推广,柔力球运动基本走进政府、社区、学校、农村,且基本能够保证各乡镇配有场地和器材。但从走访得知,农村水泥坝子、单位闲置空地、学校操场成为柔力球训练场地,远远达不到比赛及训练场地的标准要求。昭化区政府应积极与城市规划、财政、建设等部门沟通联系,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解决资金和场地不配套问题,严格按照柔力球运动项目标准建设场地,并让相关部门跟踪监督。

2.3 参与锻炼人群单一,后备人才力量薄弱

体育人口的增加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反映出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度。自2008年以来,昭化区群众在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强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善,尤其是利用柔力球运动项目开展体育锻炼的人数日渐增加。通过走访调研,农村大多在农忙之余组织妇女参与柔力球练习,机关单位中女性参与者居多,学校学生在课间操练习柔力球,参与群体的年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均衡趋势,而且锻炼群体集中在女性,男性偏少。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俱乐部、训练队、校园体育联盟等形式,有效提升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但昭化柔力球运动在校园还未形成稳定、系统的培养模式和组织形式,导致柔力球运动的后备人才力量薄弱。

2.4 培训针对性不强,教练队伍水平低

举办柔力球骨干培训班是提高柔力球裁判员和教练员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提升柔力球运动竞技水平,也可以推动柔力球运动在群众中的普及和发展。通过走访得知,自2017年至今已举办2次全区柔力球骨干培训班,免费为全区干部职工群众培训柔力球技术,并为贫困村柔力球爱好者免费提供球拍。从历次培训来看,参训人员多是各单位、各乡镇、各学校推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缺乏柔力球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理论,出现技术学习进度慢、理论理解能力不足的现象;培训学习时间偏短,基本是学习规定套路,很少涉及竞技方面的技术讲解,基本技术教学讲授更少;有少部分学员抱着考证、晋级、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导致学习现场出勤率低、课堂秩序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制约柔力球裁判和教练队伍水平的提高。

2.5 赛事品牌影响力不够

体育赛事是促进运动项目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形式多样的竞赛方式、内容丰富的赛程设置有利于柔力球运动更好、更快地推广和发展。梳理昭化区近8年的柔力球运动发展情况,昭化区至今已举办中国柔力球公开赛、首届村级柔力球比赛、区柔力球比赛、省运会柔力球比赛等赛事,组队参加中国柔力球公开赛、全运会比赛、国际公开表演赛等,已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昭化柔力球赛事品牌,但柔力球运动积淀不足、创新不够,尤其校园柔力球系列赛执行不到位。昭化柔力球赛事基本都是在当地节日进行的区域竞赛展演,缺少更高级别的赛事宣传推广,导致柔力球运动只是热在昭化,没有走出广元,更没有走向全国。未来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把地域的民俗文化融入柔力球比赛中,不断提升昭化柔力球的文化内涵和办赛水平。

3 昭化“柔力球之乡”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把握项目发展规律,做好推广的顶层设计

柔力球是通过现代球类项目(如羽毛球、网球等)技术与太极拳的不断融合和改良逐步形成的,柔力球运动包括竞技和套路两种竞赛形式[3]。柔力球与传统球类相比,在打法和形式上都极具特色,它是球拍在身体的带动下,与来球方向相反,形成弧形的运动轨迹,并通过“迎、引、抛”等环节的弧形引化,最终将来球之力和身体之力融为一体,形成更大的浑圆之力。柔力球竞技比赛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项群,多借鉴羽毛球和网球的竞赛规则和场地标准等;柔力球套路比赛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更多参考武术和舞蹈等项目比赛模式[4]。昭化在“柔力球之乡”发展中,应深刻认识柔力球项目的发展规律,充分领悟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尝试“顶层设计、中层监督、基层落实”的新模式,将柔力球运动推向发展快车道。

3.2 增加项目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资渠道

昭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与柔力球运动发展较好的浙江、山西、广东、陕西等地相比差距很大,柔力球运动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资金严重短缺、筹资渠道单一,已成为制约昭化柔力球运动发展的瓶颈。国家和省市层面要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如将国际级、全国级、省市级柔力球赛事安排在昭化,帮其补齐场地、器材匮乏短板,进而提高昭化“柔力球之乡”的知名度。各级政府和相关协会可以定期为当地群众免费提供柔力球器材、专业培训、知识读本、影像资料等,减轻柔力球练习者的经济负担。社会层面,鼓励企业、学校、社区参与柔力球运动,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柔力球相关赛事可以为企业或公司代言宣传,校园可以为柔力球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要努力打破“政府买单、社会资助”的单一模式,要不断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使柔力球运动发展资金渠道多元化。

3.3 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夯实后备人才基础

柔力球运动技术复杂、内容丰富,对于动作方法、比赛规则等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教学和指导,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柔力球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应吸收社区、企事业单位、农村中有丰富柔力球经验的人员担任培训讲师,在学生群体中选拔具有柔力球运动天赋的苗子组建专业柔力球运动人才队伍。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报纸、网络平台、公益广告等手段,强化当地群众对柔力球运动的认知和理解。邀请专业人员到基层进行柔力球运动表演和宣传,使群众感受柔力球项目的魅力,提高对其内涵的直观认识。各级体育和教育管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研究并商讨柔力球运动发展规划,尝试构建“幼儿园—中小学—高校”一贯制的校园柔力球运动竞赛体系,旨在逐步提高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进而使柔力球运动深入民众、家喻户晓。

3.4 搭建多方交流平台,提升教练执教水平

教练员作为柔力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业务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所培养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加强教练员的学习交流和培养引进是昭化“柔力球之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首先,强化现有柔力球教练员的继续培养和教育,加大与国内其他“柔力球之乡”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努力使昭化柔力球运动发展与国际、国内主流接轨。其次,依托昭化区教育部门、工会、体育协会等组织,成立专家团队对柔力球运动的技术、规则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举办全区全覆盖的柔力球系列培训班,开展“以赛代练”的多层级特色赛事,确保柔力球运动在昭化的有序健康发展。另外,昭化区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不同层面构建组织管理机构,并尝试“学校—社区—农村”一体化的培训链条,保证高质量完成“以点带面”柔力球骨干培训工作。

3.5 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特色赛事品牌

昭化地处川陕甘结合部,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空气质量优良,森林覆盖率高,坐拥4A级景区昭化古城,紧邻红色革命老区,具有历史悠久的蜀道文化,享有“三国重镇”之称。广元市政府提出“绿色广元、康养之都”的城市建设口号,并拥有曾家山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三国文化体验地和生态休闲目的地。昭化柔力球运动的推广与发展,可以依托当地优良的空气、水等自然资源和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资源优势,将柔力球运动元素与广元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体育休闲特色小镇,让游客在享受民族民间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外,还可以感受柔力球运动、蜀道登山、户外活动等带来的乐趣,既丰富了广元旅游内容和形式,也推动了生态、文化、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努力打造“校园—社区—农村”系列特色柔力球运动赛事。

4 结语

2011年昭化区引入柔力球项目,2013年被评为“全国柔力球之乡”。“柔力球之乡”是我国柔力球运动发展和繁荣的特色范式,对促进昭化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柔力球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能在偏远的昭化区扎根、发芽及蓬勃发展,与当地体育发展战略的鼎力支持、当地群众对柔力球的价值认同、多元展演赛事平台的有力助推密不可分。昭化“柔力球之乡”的发展面临宣传报道途径单一、资金保障不到位、参与锻炼人群单一、教练队伍水平不高、赛事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现实困境,建议从做好推广顶层设计、拓宽经费筹资渠道、夯实后备人才基础、提升教练执教水平、打造特色赛事品牌等方面促进柔力球在昭化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

[1]陈春峰,滕育松.柔力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53-57.

[2]陈丽霞,汪丽红.柔力球运动的特点、价值与发展特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5):385-387.

[3]原敏芳.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5):103-105.

[4]郝亮.柔力球运动的文化溯源与技术特征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6,33(3):106-108.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Zhaohua Rouli Ball

LIU Dunxiao

(North Sichuan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Guangyuan 628017, Sichuan,China)

2018年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XXTYCY2018C04)。

刘敦晓(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赛事运动体育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