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太平洋

2020-11-20吴尔芬

福建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古厝红砖

吴尔芬

建筑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厦门建筑没有世界性的标志物,但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却是世界的,因为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与交会。因此,厦门建筑不但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砖古厝:精神需要与历史烙印

厦门的民居建筑,是我国诸多人居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学界称之为红砖古厝。厦门的山区民居源自中原,经岛外传入岛内,反映了厦门先人在历史、科学、艺术、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包括民居、城寨、书院等众多种类。厦门的红砖古厝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方。

同安辽野村古民居群:是一座两列三进式的清代古民居群,共15幢,大大小小数十个房间。整片房子呈现出一种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庄园式风格。

翔安吕塘村古民居群:吕塘村里有许多精美的明清建筑,记载了闽南地区古村落发展的历史。村内还保留有大量闽南古建筑特色的“九架厝”,这些“九架厝”外观看起来一样,里面却有所不同。

海沧新垵古民居群:是厦门乃至福建省最典雅的古民居,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人文特质。海沧新垵村聚集了600多幢的红砖古厝,大多是历史上出洋创业者的居住地。

岛内的红砖古厝主要有鸿山、新生、太平、水上、福海、大澳、靖东、深田、梧村等历史上的农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厝垵。这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闽南原生态自然村落,同时它还是一个侨村。走进曾厝垵,随处可见当年华侨遗留下来的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村里的福海宫、启明寺,曾厝垵的标志建筑圣妈宫,以及路旁散落的建筑构件,都在诉说着关于曾厝垵的掌故逸事。

厦门的红砖古厝传承闽南建筑的传统,一般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地聚族筑居,还要接近水源、交通方便、利于耕种,通常有几户、几十户人家,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大多无完整街道,随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蜒,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独特的构架体系和华丽的建筑装饰,为红砖古厝的装饰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

红砖古厝里的居民热情好客、喜结会社、公事易举,形成了清明吃薄饼、上元乞寿龟、端午飞龙船、中秋博会饼等特色民俗。尤其是对土地公等本土神明的崇拜,更是红砖古厝民居住民的精神需要和历史烙印。

总之,早期红砖古厝留下的文脉,为近现代的厦门留下了文化积淀。

骑楼商业街:厦门的文脉

骑楼是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成为近代厦门商住建筑。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在马路边相互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因为可以雨天逛街,一时风靡厦门城,逐步成为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岛内的中山路、大同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推动了厦门的商业与文化的发展,改變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厦门中山路始建于1925年,是全国唯一一条通海商业街。中山路是厦门街市马路“四纵七横”中的“七横”之一,自开街以来,一直是厦门的商业龙头、经济中心。中山路是厦门保留较完整的展现近代历史风貌的旧城街区,拥有中华第一圣堂等众多人文古迹。

中山路保存下来的骑楼街道历史文化遗址和闽南街市风情,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留存了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中山路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涉台文物古迹1处,历史遗址、古迹十余处,还有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6月,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中山路片区保留了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众多的厦门文化名人,堪称厦门的文脉。这里有著名民族英雄陈化成、著名书法家欧阳桢、诗人虞愚、著名书法金石家吕世宜等名人的故居;有著名的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和作家郁达夫下榻过的天仙旅社。

大同路始建于1929年,是厦门第一波城市建设时出现的道路。大同路曾经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商品种类最齐全的贸易区。由于它靠近轮渡码头,地理位置上佳,所以很快成为货运量和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商品流通量巨大。加上它毗邻邮局、海关等重要机构,形成贸易集市,成为当时厦门的商业中心。

骑楼不仅带来厦门建筑的革命,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摇篮,无数华侨巨贾从这里走向海洋,无数革命先烈由这里深入内陆,无数豪杰精英在这里群星闪耀。一批名流大师在骑楼留下痕迹,他们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长期服务民众,留下良好口碑,赢得后人的敬重。

鼓浪屿:万国建筑博物馆

《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1902年美、英、法等国家与清政府签订《鼓浪屿公地章程》,将鼓浪屿划为公共租界。1903年1月,公共租界设立它的行政机关——工部局,鼓浪屿开始执行租界的管理。

鼓浪屿绝大部分别墅是华侨兴建的,几乎每一幢都为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华传统文化、东南亚异国文化以及欧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别具一格。无论是中国传统建筑还是西方欧陆风格建筑,在鼓浪屿都能找到,著名的有海天堂构、菽庄花园、李清泉别墅、殷宅、番婆楼、林语堂故居等。站在轮渡眺望鼓浪屿,映入眼帘的除了日光岩,就是八卦楼和金瓜楼。

八卦楼坐落在笔架山麓,红色圆顶有八道棱线像八卦。1907年破土动工,历经13年才建成,主人林鹤寿为此变卖家产直至破产远走海外。1954年政府拨款重修,才让八卦楼重现光芒。因体积甚大,位置显眼,成为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

金瓜楼建于1922年,八条瓜棱澄黄泛金,神韵古朴。全部梁柱、檐楣、板角都饰有花卉、禽鸟、植物浮雕,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洛可可的韵味。内部布局既有中式的厢房和公用的厅堂,又有欧式壁炉和宽廊,反映了广大华侨的乡土情结。

黄家花园由南楼、北楼、中楼三幢别墅组成,十分豪华,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选址石勘山麓缓坡顶上的台地,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又形成幽静高洁、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是鼓浪屿的风水宝地。

和华侨斗富竞起的洋房不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荷兰、菲律宾、比利时、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14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带来14种建筑风格。1844年英国率先在鹿礁顶和今漳州路临崖建起两幢英式别墅,紧接着一幢幢洋人的领事馆、公馆、教堂、医院、学校及寓所建起来。由于许多设计图纸直接来自他们本国,欧陆风格的建筑就遍布这个小岛,其中最典型的有英国、美国、荷兰的领事馆和万国俱乐部等。

美国领事馆占地宽阔,视野宽广,是鼓浪屿上最早出现的领事馆之一,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及民国时期,1948年闭馆。1870年,德国人在鼓浪屿英国领事馆毗邻建馆,并在旗尾山建领事住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该领事馆撤销,领事也撤回。日本领事馆1898年建成,上野到任后,要求占领鼓浪屿三分之一的地皮作为“日本租界”,美国也跟着提出以余下的三分之二为其租界,英、德、法等国也纷纷加入瓜分之列,后因厦门各界强烈反对而未得逞。

因此,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成为鼓浪屿的主体风格,大多为建筑精品。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精粹在此汇聚,鼓浪屿因此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嘉庚建筑: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嘉庚建筑记录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艰辛历程,展现陈嘉庚先生崇高的人格风范,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建材大量运用闽南当地产的青石花岗岩和红砖,并发明了嘉庚瓦。为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创新了外廊、连廊结构。在建筑外形上,嘉庚建筑将闽南屋顶特色与西式屋身巧妙糅合,形成闽南古民居“飞檐翘脊”屋顶和西洋“白墙石柱”屋身结构。人们形容嘉庚建筑是“身穿西装,头戴斗笠”,主体汲取了西洋建筑通风、透气的优点,屋顶则是中国式的。

早期的集美学村,建筑的造型就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民族精神。各楼的名字取自我国古代经典,是对民族文化的注重,也是办学思想的寄托。三立楼群楼名是励志的昭示;允恭楼群楼名是培养优秀人品的劝勉;尚忠楼群楼名是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意义的启示;养正楼群楼名包蕴“葆真养正,有教无类,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南薰楼群楼名则寓意着陈嘉庚先生办学的动机和历程。作为中国20世纪的建筑遗产,当之无愧。

著名作家许钦文是这样描述集美学村的:“从厦门坐汽船过去,远远就可以望见,红红的一长条海岸上,整排竖着的洋楼是集美水产学校和集美商业学校的校舍;在高大的榕树下的是集美小学的延平楼。”

集美校景,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1921年4月,陈嘉庚先生借集美学校新落成的即温楼、明良楼为临时校舍,创办厦门大学。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校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陈嘉庚先生在演讲中强调:创办厦门大学目的有三:一研究学术,二培养人才,三指导社会。并请杜威到会演讲《大学之旨趣》。

5月9日,陈嘉庚先生带领厦大师生前往厦门演武场,为厦大首期校舍群贤楼群举行奠基仪式。开工后,陈嘉庚不避寒暑,每日都到演武场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在厦门大学的创立过程中,从选址、规划、绘图到监督施工以至楼舍命名,嘉庚先生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繼1922年建成群贤、同安、集美三座大楼之后,又建成映雪、囊萤两座大楼,和最早落成的三座大楼组成了一字形,是当时厦大的主体建筑。到了10周年校庆的时候,已先后建筑了校舍40多座、3000多间,全校师生员工教学、生活的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

20世纪50年代,由陈嘉庚经手筹措经费、设计、监督建成的校舍就有24幢,其中有建南大礼堂、图书馆、成智楼、生物馆、成义楼、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楼,男生宿舍芙蓉一、芙蓉二、芙蓉三,女生宿舍丰庭一、丰庭二、丰庭三,医院、成伟楼以及大型海水游泳池、大操场和室内运动场等。

建筑大师陈从周教授盛赞嘉庚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

合理利用:对历史建筑的最好保护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第一高楼南薰楼,成为最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嘉庚建筑,自此拉开了厦门历史建筑全面保护的序幕。

从2000年开始,厦门市出台了一系列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启动了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对各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进行认定和价值评估,划定保护紫线。与此同时,设立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历史建筑评审委员会等机构,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提供保障。

“积极、合理的利用是对历史建筑的最好保护。”基于这种认识,厦门市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与手段,按照真实性、文化性、公共性三项原则,在保护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修旧如旧”,是维护修缮历史风貌建筑的最大原则。厦门市根据历史风貌建筑的历史、风格、艺术、研究价值等,分为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列为重点保护的,在修缮时不能变动建筑原有的外貌、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修;列为一般保护的,不得改动建筑原有的外貌。同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保护规划,做到“一幢一档,一栋一案”,建立日常保护工作必须掌握的数据库。聘请国内有资质、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逐步完成保护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保护好、利用好每一处历史风貌建筑。

从2000年启动历史风貌建筑的普查工作开始,全市共普查推荐历史风貌建筑1541处,鼓浪屿挂牌的历史风貌建筑共有391处,已审查待认定挂牌的共有610处,其中思明区(除鼓浪屿外)216处,湖里区19处,海沧区59处,集美区92处,同安区106处,翔安区118处。

厦门市政府不仅结合实际提出明确的目标与任务,更是努力探索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06年,国务院核定并公布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0月,集美学村早期建筑被确认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年底,厦门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10个试点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有鼓浪屿、中山路、集美学村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厦港片区、同安旧城两个历史风貌区。

下一步,厦门还将对祥店古民居、华侨新村、海沧新垵、霞阳闽南红砖民居、翔安吕塘古村落等片区,开展历史风貌区(历史地段)普查推荐工作。除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之外,正在持续开展历史风貌建筑的普查认定和保护。

建筑是城市的形象,厦门面向太平洋,厦门建筑将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古厝红砖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红砖白石五店市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红砖及砂浆强度试验方法探讨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走,游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