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后第一个学期,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

2020-11-20吴洪健

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开学情绪心理

吴洪健

调研显示中小学生开学前心理状况整体良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围绕“是否愿意开学、愿意开学或不愿意开学的理由和原因、开学后担心什么问题”这三个焦点,我们在9个省份做了一些调研,累计调研了1060名中小学生,同时电话访谈了32位中小学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

调研显示——在开学意愿和感受方面,中小学生有差别。所有的小学生家长都强烈支持如期开学,94%的小学生表示很愿意开学,很期待很兴奋;6%的小学生感觉不想开学或者很焦虑。

小学生期待开学的有利因素和不想开学的阻碍因素与中学生类似。小学生盼望开学的理由,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能见到老师和同学、能和同学玩、学校更有意思、生活有规律”。中学生盼望开学的理由,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在家里家长比较唠叨很烦人、上学更规律、上学能见到同学、学校学习效率高”。

小学生不想开学的原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作业没写完和担心考试、玩的时间肯定少了、不适应早起的节奏、不自由、担心换老师”。

从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中小学生期待开学和不想开学的因素比较类似,心理感受主要因为没完成学习任务带来的焦虑紧张感以及生活学习节奏的改变带来的不适感和烦躁感。

家长和教师担心开学后出现哪些问题

小学生家长担心的问题,排在前面的是卫生和健康问题,如口罩佩戴和饮食卫生等,然后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不适应,接着是担心孩子上半年学习不扎实,跟不上节奏。还有的家长担心老师急于赶进度,对孩子不够耐心等。

小学教师比较担心的主要是学生的适应问题,特别是行为习惯,接下来是卫生防疫和安全问题,也担心学习问题,还有的教师担心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的安排。

开学后孩子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开学后,大部分孩子经过一到两周就能够适应,但是有些孩子,特别是明确表达过不愿开学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情绪、行为问题。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生理反应。每年的开学季,都有孩子因为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需要调整和适应而出现开学综合征,这个学期的挑战尤其大。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身体症状,如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高、发烧等。如果不及时关注和干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行为和整体状态。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生活学习节奏加快或担心学习跟不上、考试成绩不佳,有些孩子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表现为担心、紧张、恐惧或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唉声叹气、没有精神。这些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孩子不愿去学校、产生厌学情绪和学习焦虑。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冲动和攻击行为。居家和暑假期间,孩子在时间和行为上比较自由,能够自己掌控的机会更多。开学后有些孩子可能在课堂秩序、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比较冲动的倾向和行为,如干扰课堂秩序、违反规则,与老师和同学、家长发生冲突等。

从5个方面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家长先做好心理建设,也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孩子从相对比较自由的假期转变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会面临种种适应的挑战,家长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找到有效的适应方法。

不要催促,要给孩子一到两周的再适应时间。开学后孩子最不适应的,可能是紧凑的作息时间和紧张的学习节奏,家长要尽量避免催促、指责孩子,提要求要循序渐进,允许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大部分孩子还是能够适应的。

要多沟通,和孩子一起讨论需要加强恢复和培养哪些习惯。长时间的居家后,孩子以前养成的很多习惯可能出现倒退,是正常现象,也正是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地方。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在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自己觉得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再巩固,让孩子明确下来,并形成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这样孩子比较有内在的动力。

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整体把握孩子的适应情况。注意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对孩子的适应情况有整体的把握,能为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提供客观依据。

家长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过度焦虑、没有动力等情绪或者行为方式跟之前有很大的差异,家长(特别是初中生的家长)要引起重视。

要了解孩子的饮食睡眠、对学校和老师的感受等整体情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作业和考试,否则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提升沟通技能,做出有效反馈和引导。当家长感觉孩子的有些行为需要改变时,如果用直接指责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

建议家长试着从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特别是初中孩子的家长。如一下子不能玩手机了,会感受到失落无聊,家长如果能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也就愿意与家长沟通了。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却常说:“必须、立刻、我都是为你好、我说的都是对的”,孩子肯定会反感。如果说“我还有两种更好的方式,你可以试一试”,孩子则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亲子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直接用口头交流比较困难的话,家长也可以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写信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做。

家长要与老师有效沟通,共同配合引导孩子。家长和老师分别看到孩子的不同侧面,有效沟通能使双方更完整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也更利于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

如果孩子的焦虑、紧张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饮食、睡眠、学习、交往,甚至有些孩子不愿上学或反复生病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需要家长给予高度的关注。要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专业的人员帮助,尊重孩子的意见,及时求助高校里的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的心理科等专业机构。

猜你喜欢

开学情绪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开学啦!
开学了(2)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心理小测试
情绪认同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