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于心,报于行

2020-11-20祁陶宇

家教世界·V家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家庭妈妈

祁陶宇

前段时间教师节,我的朋友圈被好多教师朋友收到的教师节礼物刷屏,他们展示出来的很多礼物都是学生送的,我不禁深思,我们的孩子,他们是否能真切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并发自真心地感恩他人?

有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平时生活上细心照顾孩子,在学习上严格督促孩子,孩子也如这妈妈期望的一样,成绩十分优秀。

有一天爸爸刚好出差,妈妈突然身体不舒服,但她还是如往常一样,赶回家给孩子做好晚饭。晚饭的时候,孩子看到桌上的饭菜不合心意就不停地抱怨发牢骚。妈妈只得跟孩子道歉:“妈妈今天不舒服,没有去买菜。冰箱里只剩下这些了。明天妈妈给你做爱吃糖醋排骨和油焖大虾。”孩子听到这,抱怨声音也就小了一些。一顿饭还没吃完,妈妈放下碗筷,对孩子说:“妈妈吃不下,想先去休息了。你吃完饭帮妈妈把碗洗完好吗?”结果孩子当即就回答:“我自己还有作业没写完呢!给我20块钱我就洗碗!”听到这,妈妈不禁又惊又气,不相信这是自己孩子说出来的话,也不禁怀疑自己对孩子多年的关爱和教育是否出了问题。

你们如何看待上述故事呢?故事中10岁的孩子,全程没有关心妈妈的身体状况,只关心晚饭没有自己爱吃的菜,只在乎洗碗占用自己做作业的时间,必须拿钱交换。孩子面对自己的妈妈全无关心和感恩,将自己的自私自利暴露无遗。孩子什么时候能够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付出呢?当亲子关系陷入僵局,每个父母内心可能闪过这样的疑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2~5岁的儿童处于前道德阶段,其认知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事物,不大理会旁人的意见。所以,该阶段的幼儿表现出“自私”属于正常现象,是认知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要求孩子“换位思考”。而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与他人甚至家人相处过程中,仍然冷漠自私,家长就需要引起关注,反思孩子自私叛逆的根本原因。

孩子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一切。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知感恩,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是自己造成的。记得《非正式会谈》里面有一期节目要求代表们回忆自己的父母。一位国家代表讲述自己青年时,母亲将自己的袜子洗坏了,为此大发脾气。而父亲见到这个情景,大声指责自己:“你的妈妈给你洗了上千次袜子,就这一次犯了错,你有什么不能原谅你妈妈的呢?”父亲的指责让他愧疚难当。不难看出生活中这位代表习惯妈妈准备好一切,习惯享受自己身为子女的特权。也正因为不用参加家务,不用承担家庭责任,这位代表也就没有体验过家务的艰辛与繁琐,更不懂得感恩自己的母亲。

而在我国,一些父母在对孩子投入全部的爱的同时,也包办了孩子的生活,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不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剥夺了孩子在劳动情景中学习感恩的机会。而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将他人的付出与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甚至娇蛮任性、纵意妄为,更不要说去体谅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教养之恩。

家庭、社会氛围的影响。记得有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农民乘坐公交,看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站在一旁,孩子又累又困,于是站起身来给孩子让座。但这位妈妈毫不领情答道:“我不稀罕让座!”而在农民工离开后,这位媽妈掏出纸巾擦了座位才让孩子坐下。这位妈妈的行为十分恶劣,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家族中财产分割、赡养老人,甚至人情往来,都将亲情割裂。邻里间家长里短、攀比流言等,让人大打出手。如果父母一代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不感恩他人的付出,只知道利益争夺,大搞阶层歧视,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影响,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孩子感恩的想法被打压。生活中孩子感受他人善意,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却被大人制止或批评。比如,乡下的爷爷奶奶寄来很多土特产,孩子电话中感谢爷爷奶奶,事后却被妈妈批评:“你爷爷奶奶就知道寄这些东西来,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们又不用照顾你,又不给你钱……”孩子一片感恩爷爷奶奶的赤诚,被妈妈毫不留情地打压。又比如,孩子感悟父母的辛苦,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 “我爱你”,父母却回答“这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你好好读书就是回报我们”,这样的逃避与应付,同样扼杀了孩子感恩父母的心。

那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让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呢?

取消家庭特权,承担应有的家庭责任

家庭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即可。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父母有责任义务给孩子提供吃喝和教育机会,而孩子需要负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在家务劳动方面,家长和孩子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这样孩子不仅能从劳动中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从繁琐的家务中体会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克服自私的心理。

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常常心怀善意,感恩他人的付出,并以身作则孝敬长辈、和睦邻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平友爱的成长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点外卖不催促抱怨,对外卖小哥真诚道谢;比如,面对他人让座,不敷衍疏离,大大方方感谢对方;比如,在孩子跟前感念上一辈的不易与付出,和孩子常回老家看望父母等等。

利用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常见的感恩性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护士节、感恩节等,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懂得体会别人的付出和辛苦,学会表达感恩之情。此外,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同样可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地球1小时”“世界粮食日”“世界湿地日”等,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恩一衣一食,感恩地球上的土壤,感恩神秘的自然,感恩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

感恩教育重在“感”。感恩始于感知父母无私的关爱与付出,感恩始于感受他人的善意,感恩始于感受分享与回报的快乐,感恩始于感悟生活给予和自然的馈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存敬畏、常怀感恩,才能以热情与赤诚化作行动,回馈父母、回馈他人、回馈生活和这个绚烂多彩的世界。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家庭妈妈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家庭“煮”夫
看望爷爷奶奶
恋练有词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