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路径

2020-11-20江子璇李新龙谢玉婷刘向洲

决策探索 2020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江子璇 李新龙 谢玉婷 刘向洲

【摘要】本文以新疆某大学为例,通过发放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开展实证调查,分析了阻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使思政课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群体综合素质,进行多学科联动教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与课后文化环境等。

【关键词】“胡杨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总书记给《塔里木大学一些老师致总书记的信》的回信中所提出的“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全疆高校都要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批示,新疆高校积极响应号召,推动思政课改革,率先将思政课与“胡杨精神”相融合。但在实践教学与查阅文献报告后发现,当前“胡杨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据此,本研究以新疆某大学全体师生为样本,通过发放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开展实证调查,探究当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寻求将高校思政课和“胡杨精神”融合的更好方式。

一、“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胡杨精神”的积极性不高,评价满意度低

当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最大难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刚刚接触“胡杨精神”概念时充满激情与求知欲,但随着思政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与有必要将“胡杨精神”应用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但在对“您对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的‘胡杨精神感兴趣吗?”回答中,只有17.8%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六成学生对其融入情况表示不满意,认为思政课教学让人感到厌倦、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胡杨精神”的兴趣不高反映出当下“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生硬刻板,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接受出现断层。

(二)教学及社会实践效果未达到预期,学生理解能力弱

“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另一个阻碍是教学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并应用在自身行动中。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停留在对“胡杨精神”概念的浅层次了解。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4.5%的学生对“胡杨精神” 平时接触较少,内涵模糊,对于是否要带头践行、如何践行更是无从谈起。这说明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时,有较多学生虽然对“胡杨精神”具有良好的认知,但并没有将内在认知转化为外在行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知行脱节。

(三)未能有效发挥引导大学生思潮主阵地的作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然而,在“胡杨精神”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对“胡杨精神”的学习更多来源于其他渠道,如标语、网络直播等。调查数据也反映出,相较于目前对于“胡杨精神”的日常传播与教学,思政课的宣传力度低且贡献度小,存在感弱。过多碎片信息的输入使得大学生对于“胡杨精神”的学习滞留在表面,是不系统、不完整的。此外,一些来自非官方渠道的错误信息也可能对学生形成误导。

二、阻碍“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因素分析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刻板、单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胡杨精神”难以很好融入思政课的首因。在将“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大多高校采取枯燥的理论灌输方式,形式单一、概念抽象、脱离实际。不仅缺乏成长导向性与问题导向性,而且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割裂了思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联系。此外,“胡杨精神”教学未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的体系,多数教师将其穿插在教学角落、碎片化浅层次地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听讲后便抛之脑后。另外,教学活动也多局限于教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处于独立状态,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

高校对“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不够重视、对思政课教师培养力度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也是目前影响“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因素。在课程设置层面,当下“胡杨精神”概念没有被分类细化,融入到各门思政课的重点内容之中;其他学科并未配合思政课的改革,致使思政课教学改革孤立无援。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一,对“胡杨精神”的理解程度层次不一,高校没有对教师进行“胡杨精神”知识系统化培训,只是简单下达了教学任务,造成执行力度与效力的低下。

(三)校园文化环境影响

当前某大学开展“胡杨精神”培育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通过社团培训、学生干部培育课、网络渠道等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了解“胡杨精神”,从而导致思政课培育作用式微,在学生思政教育中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另外,校园文化环境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割裂,与思政课相配合进行的校园文化活动虽有所开展,但数量不多,且多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主题不清晰,没有突出“胡杨精神”的鲜明特点与发展特色,没有形成“同学习、共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同样影响了“胡杨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效果。

三、“胡楊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路径

(一)促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变革

在“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中,需要思政教师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一是要深入挖掘分析“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拓宽知识面,做到在课堂上“有话说、敢于说、乐于说”。二是要不断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胡杨精神”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抽象的政治语言转换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思考的教学语言。三是要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介绍你身边的小胡杨”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多种形式,将单方面的理论输出转化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胡杨精神”思政课堂教育新局面。

此外,还应将“胡杨精神”教学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采取课后作业与小组竞赛的形式,组织“胡杨精神”人物专访,寻找身边“胡杨精神”的优秀践行者。通过寻找与接触,让学生切身体会“胡杨精神”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鼓励学生制作感想视频、采访专辑、课堂“微电影”等,多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将“胡杨精神”教育理念有效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群体综合素质,进行多学科联动教学

在“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改革进程中,高校应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培养,针对当前思政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经验交流会,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让教育一线的教师永远走在新理念、新知识的最前沿,为“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胡杨精神”教学也不能局限于思政課堂,在课程思政的环境下,需要融入各学科,以促进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建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与课后文化环境

一个积极而融洽的课堂环境会为“胡杨精神”教学提供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围绕授课知识、借助多种载体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思政课堂教学环境。一方面,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具象化课本知识,促使原本单调抽象的思政课堂变得生动具体;也可以在教室设置“胡杨精神”流动展览角,让学生交流最新学习成果与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思政教师要建立网上“胡杨精神”发展基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等新媒体,与“胡杨精神”内涵相结合,建立网络趣味“胡杨精神”思政课堂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之余加强对“胡杨精神”的熟悉、学习与感悟。

高校要有意识、高水平、多方位致力于塑造良好的“胡杨精神”校园文化氛围。经典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推陈出新,展现“胡杨精神”的鲜明主题,突出其亮点与特色。在传统方式外,通过设置校园“胡杨精神”优秀人物宣传专栏、邀请优秀校友演讲、树立“胡杨青年榜样”等形式,营造与思政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海凤.“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7-9.

[2]陈驰,古剑.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价值、内容与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9(7):5-19.

[3]牛涛,曲士立.“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维度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5-12.

[4]赵变弟.新疆高校大学生“胡杨精神”培育研究[D].新疆:喀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5]罗云方,谷建杰.新时代兵团精神新实践新内涵研究——“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实践与经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3):249-250.

[6]胡枫,张超.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创新研究[J].法治与社会,2020(16):249-250.

[7]邓嘉琦,薛念文.新疆红色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法治与社会,2020(49):55-56.

[8]刘畅,张潇潇.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0(3):252-253.

【本文系2019大学生创新项目“将‘胡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以塔里木大学为例”(20191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新龙系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