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1-20胡明慧周华斌张文瑄柳娜张宁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2期
关键词:服刑人员

胡明慧 周华斌 张文瑄 柳娜 张宁

摘 要 目的: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及焦虑、抑郁、冲动性对该群体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应用广泛性焦虑量表、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571名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結果: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得分(8.69±4.49)高于非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5.05±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1,P=0.00);有自杀意念者占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总人数的29.07%;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焦虑、抑郁、无计划冲动性对自杀意念的解释量达显著性水平(ΔR2=0.338,P<0.01)。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水平较高,调节焦虑、抑郁及冲动性水平有助于干预该群体的自杀意念。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服刑人员 自杀意念

基金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873);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2011-12)。

作者简介:胡明慧,南京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周华斌,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张文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柳娜,本文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E-mail:happyliun@126.com;张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145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组以行为不合法、充满攻击性、欺骗性及冲动性为特征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不负责任,在儿童期出现品行障碍及成年后产生犯罪行为[1]。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自杀企图更高,约18.1%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尝试过自杀[2]。冲动性行为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显著特征[3],具有高冲动性的个体将自杀意念付诸行动的可能性更高,冲动性思维可能会促进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的演变[4]。国外研究表明, 反社会人格障碍常与抑郁、焦虑共病,抑郁情绪能够预测自杀意念的产生,而焦虑及低冲动控制能力可以预测个体是否实施自杀行为[5]。本研究拟探讨焦虑、抑郁、冲动性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对江苏省某监狱2088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填写问卷。回收问卷1804份,有效率为86.36%。入组标准:汉族;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标准:无已诊断的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将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中ASP≥3分作为阳性标准筛查出625名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排除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的掩饰因子分≥4分者54名,入组571名被试。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审批号:2018-KY035-01)。

(二)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有无自杀行为、自杀次数、自杀方式等。

2.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包括85项3组10型人格障碍及效度题。其中反社会人格障碍(ASP)为第8、20、46、59、75、94、107项。PDQ-4应用于服刑人员群体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6]。

3.自杀意念量表(SIOSS):包括绝望、乐观、睡眠、掩饰4个因子,当掩饰因子分≥4分表明测量结果不可信,绝望因子分高代表绝望程度高,乐观因子分高代表乐观程度低,睡眠因子分高代表睡眠情况差。总分为前三个因子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高。量表总分≥12分且掩饰因子分<4分表示有自杀意念。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具有一定的实测效度[7]。

4.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最近2周7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功能影响,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焦虑症状越严重。研究表明,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及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8]。

5.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采用9条目患者抑郁自评量表,各条目按照症状严重程度采用0-3分的四级评分,总分在0-27之间,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9]。量表重测信度为0.87,各项效度系数大于0.90,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0]。

6.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中文版共26项条目,包含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三个维度,采用1-4分四级评分。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冲动性研究[11]。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情况

以PDQ-4问卷反社会人格障碍条目总分≥3分为标准筛选出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625人(34.65%),平均年龄34.07±8.75岁。剔除自杀意念量表掩饰因子≥4分,筛选出571名被试,其中有自杀意念者166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9.07%,19人(3.33%)有过自杀行为。

(二)反社会人格障碍与非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比较

以PDQ-4问卷反社会人格障碍条目总分≥3分且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掩饰分<4分为标准筛选出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571名。以PDQ-4问卷反社会人格障碍条目总分<3分且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掩饰分<4分为标准筛选出非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918名。对两组服刑人员自杀意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自杀意念更高,绝望程度更高,乐观程度更低,睡眠质量更差。见表1。

(三)焦慮、抑郁及冲动性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经S-W正态性检验,焦虑、抑郁和冲动性量表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对数据进行Pearson双变量矩阵分析,睡眠因子与冲动性总分、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乐观因子分与焦虑、抑郁、冲动性及各维度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2。

(四)焦虑、抑郁及冲动性对自杀意念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自杀意念得分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各预测变量与自杀意念总体水平呈线性关系;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冲动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75,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共线的可能性小,变量均可进入回归方程[12]。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第一步纳入年龄、受教育年限,第二步纳入焦虑、抑郁、冲动性各维度得分,通过R2改变量来考察焦虑、抑郁、不同维度的冲动性对方程变异是否有显著贡献。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后,焦虑、抑郁、无计划冲动性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自杀意念做出新的贡献,解释的变异量增加33.8%,且达显著性水平(P<0.01),表明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后,抑郁、无计划冲动性、焦虑仍然能够显著的影响该群体的自杀意念。综上结果可以认为抑郁、无计划冲动性、焦虑是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P<0.01)。见表3。

三、讨论

本研究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约占整体服刑人员的34.65%,国外研究表明,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约占35.3%[13],本研究结果与国外数据趋势相符。

本研究筛选出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中有自杀意念者166人,约占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总人数的29.07%,其中有19人(3.33%)曾有过不同方式的自杀行为。既往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及自杀相关行为存在显著相关[14],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更可能通过包含自杀在内的暴力的方式死亡。国外研究表明约有18.1%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存在自杀企图,与国外研究数据相比,本研究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尝试自杀率较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采用的筛查人格障碍工具不同得出的研究对象群体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自杀行为产生的羞耻感而等心理因素,未能如实作答,导致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该群体焦虑、抑郁、冲动性水平更高。既往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同时存在抑郁情绪时会增加产生自杀意念、尝试自杀行为的可能性[15]。70%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共病焦虑障碍,国外一项以首次尝试自杀者为研究对象的追踪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人患有焦虑障碍[16]。本研究中,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较大,与既往研究结论相符即抑郁情绪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产生。本研究结论提示监狱管理者可开展适当的心理治疗以改善该群体抑郁情绪,同时降低焦虑水平,减少自杀意念及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中,冲动性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更高,乐观程度更低。既往研究证明冲动性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人格障碍群体中更为突出[17],具有高冲动性的个体更可能将自杀意念付诸行动[18],与无自杀未遂史者相比,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者的冲动性水平更高[19]。

进一步研究焦虑、抑郁、注意力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年限后,焦虑、抑郁及无计划冲动性仍然能够显著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自杀意念。无计划冲动性是指个体做事缺乏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做事不计后果[20],因此,具有高无计划冲动性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更可能因为不考虑自杀行为后果而将自杀意念付诸行动。研究结论提示监狱管理机关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教授调节冲动性特别是无计划冲动性的方法,以更好的预防自杀行为的产生。

综上所述,焦虑、抑郁及无计划冲动性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的自杀意念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该群体心理健康情况,为监狱管理机关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产生及干预自杀相关行为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M].Arlington(VA):APA,2013.

[2] Ullrich S, Coid J.反社会人格障碍:全国共病轴I精神障碍和健康服务使用情况[J].Pers Ment Health,2009,3(3):151-164.

[3] Swann AC, Lijffijt M, Lane SD, et al.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质冲和反应抑制[J].J Psychiatr Res,2009,43(12):1057-1063.

[4] 刘曼,唐秋萍,颜双.边缘性人格倾向、冲动性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2016,25(11):1006-1009.

[5] Nock MK, Hwang I, Sampson NA, et al.精神障碍、共病和自杀行为:来自全国共病调查的结果分析[J].Mol Psychiatry,2010,15(8):868-876.

[6] 沈东郁,杨蕴萍.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在成年违法犯罪人群中的应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2,11(5):531-532.

[7]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34-137,285-287.

[8] 何筱衍,李春波,钱洁,等.广泛性焦虑量表在综合性医院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4):200-203.

[9] Kurt K, Spitzer RL.PHQ:一种新的抑郁症诊断和严重程度测量方法[J].Psychiatr Ann,2002,32(9):509-521.

[10] Zhang, YL., Liang W, Chen ZM,et al.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PHQ-2对中国大学生的抑郁症状筛查[J].Asia Pac Psychiatry,2013,5(4):268-275.

[11] 周亮,肖水源,何晓燕,等.BIS-11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43-344.

[12]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與应[M].重庆大学出版社,2102:380.

[13] Black DW, Gunter TP, Allen J, et al.反社会人格障碍服刑人员:精神共病和生活质量[J].Ann Clin Psychiatry,2010,22(2):113-120.

[14] Douglas KS, Lilienfeld SO, Skeem JL,et al.罪犯反社会、心理变态特征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J].Law Hu Behav,2008,32(6):511-525.

[15] Roth KB, Borges G, Medina-Mora ME, et al.墨西哥抑郁情绪和反社会行为问题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J].J Psychiatr Res,2011,45(5):596-602.

[16] Bolton JM, Cox BJ, Afifi TO, et al.焦虑障碍和自杀企图的风险:巴尔的摩流行病集区随访研究的发现[J].Depress Anxiety,2008,25(6):477-481.

[17] Moeller FG, Barratt ES, Dougherty DM, et al.冲动性的精神病学研究[J].Am J of Psychiatry,2001,158(11):1783–1793.

[18] Peters EM, Balbuena L, Marwaha S, et al.情绪不稳定性和冲动性作为自杀意念的预测因素研究[J].Psycho Psychother,2016,89(4):435-444.

[19] Oquendo MA, Friedman JH, Grunebaum MF, et al.重度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J].J Nerv Ment Dis,2004,192(6):430-434.

[20] Patton JH, Stanford MS, Barratt ES.Barratt冲动性量表的因素结构[J].J Clin Psychol,1995,51(6):768-774.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
男性服刑人员再就业职业倾向研究
——以定西市监狱为例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关爱服刑人员子女 关工委在行动
服刑人员离监探亲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认知行为疗法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的应用探析
大选登记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
我国服刑人员抑郁水平研究
Saving kids at Sun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