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因村:晋南手工挂面第一村

2020-11-19

科学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挂面面食空心

山西夏县,因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又称“华夏第一都”。千百年来,依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勤劳智慧的先民,创造了无数个农耕文明之果,土特产品争奇斗艳,繁华似锦。

在夏县裴介镇有个叫鲁因的古老村庄,这里土地广袤,物产丰富,民勤俗良,生活殷实,古时,人称“天府之村”。在这里,有一项传统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了600余年。

从尘封的历史长河中走来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面食大国,面食的种类可谓丰富多样,其中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面食。

何谓挂面?挂面者,悬挂晾干而制成的丝状和带状面条也。在过去,民间将挂面视为异馔,多用于妇女坐月子的滋补膳食。直到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亲友家生孩子送挂面的习俗。

我国手工挂面的历史悠久,据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说:“检阅敦煌文献发现,远在唐代就出现了挂面,当时叫做‘须面。”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著成于元代的《饮膳正要》所记的“挂面”,是中国有关挂面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山西作为面食大省,从当地的史料记载来看,手工空心挂面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山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完成六国统一大业,率兵日夜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

一日行至山西地区,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排细如发丝的面条,秦王吃后觉得美味无比,便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手工空心挂面”。从此当地官吏就将手工空心挂面连年进贡给朝廷,被列为皇家御膳养生佳品。

纯手工制作的晋南挂面细如发丝、洁白如玉,食用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悠长。那么,今天在鲁因村所见到的手工空心挂面,是否就是当年秦始皇赞不绝口的手工挂面呢?这个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已被列入山西省级非遗项目

鲁因村是夏县裴介镇最大的行政村,目前全村共21个居民小组,7 000多人口,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挂面村,是以加工传统手工空心挂面为特色的农业村,素有“晋南手工挂面第一村”之称。

600多年前,张合家的先祖张正来到夏县拜谒介子推,路过鲁因村时,看到这里田畴漫漫,枣芬果香,心生向往。张正致仕后,举家移居鲁因村,带来了做挂面的手艺,当地的优质小麦、清甜泉水,让挂面口感更佳,引得村民们纷纷效仿。

关于鲁因挂面的历史,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明嘉靖年間(1522年),皇帝朱厚熜爱妃曹氏产后久病不起,不思饮食,御医治疗无效,皇帝非常着急。一日山西府台得知,向皇帝献言:“鲁因村张家手工空心挂面白、净、细、耐煮、空心易消化,是老、弱、幼、病及孕产妇之首选佳品。”皇妃食用后,病情渐渐好转,皇帝大悦,从此鲁因张家手工挂面作为贡品为皇宫食用。

据鲁因村的老人们讲,自明嘉靖年间鲁因挂面成为皇宫贡品,鲁因村的挂面制作进入辉煌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前。当时全村近千户人家,家家户户制作挂面也不愁销路,后来鲁因挂面随着山西钱庄票号的镖队远赴异国他乡。

代代传承的鲁因挂面制作工艺独特,选料讲究,选用优质面粉,配以精盐,再用当地山泉水和面,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加工。从最初的和面到最后的切面,整套工序做下来要花上30多个小时,历经十几道工序才能做成耐煮不糊、光筋爽口的空心挂面。

一般情况下,冬季农闲时节是做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湿度还是阳光,都是最合适的。做挂面必须靠天吃饭,只有晴天微风才可以做,所以对于做面农户而言,每天天气预报是必看的节目。一个农户一冬可加工1 000千克挂面,收入一万余元。

然而,随着近现代机械化制造的普及,鲁因挂面因其手工制作成本高、利润薄、销路窄,而且需要足够的体力和恒久的坚持,年轻人往往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对它敬而远之。

鲁因村的大部分村民,不是转产经商,就是外出打工,做挂面的手艺几乎失传,挂面的作坊日渐凋零。张合家作为张家的后人,眼看着祖传的手艺就要失传,毅然决然决定开厂做挂面,挽救这门老手艺,让人们重新吃上纯正的手工空心挂面。

2011年,在张合家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鲁因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绿色、营养和健康是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具有浓浓黄土风情和民间智慧的鲁因手工空心挂面近些年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猜你喜欢

挂面面食空心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Do You Know?
冯唐
挂面怎么煮才好吃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妈妈牌”挂面
“空心房”还需法律界定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