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的角度浅析审美教育

2020-11-18姚岚

参花(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音乐教育原则

摘要:审美教育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仍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并无实际效果。本文从音乐角度分析审美教育,并对音乐审美教育提出一些可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艺术审美 音乐教育 原则

一、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概念和区分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核心就是艺术教育。中国美学家朱光潜曾说:美不仅在物,美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它是借物的形式来表现情趣。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神共鸣,促进内化过程,达到外在表现。音乐教育也是审美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包括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其中家庭和学校的音乐教育由于针对性强,被重视程度更高。另外,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相比,更加贴近生活,与语言、听觉、视觉、动觉都息息相关。由此,从音乐角度分析审美教育,更能贴近审美教育这个大概念的本质。

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活动可以开发智力、提升记忆力。许多科学文献指出:音乐能力与语言、动听视的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审美能力逐渐下降。儿童0至8岁时,音乐学习能力最强,及时进行音乐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右脑,对于提升学习能力和训练身体平衡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音乐活动和记忆也是不可分割的。相较于背诵课文,听到音乐时,儿童会更容易记忆,经常训练音乐记忆有利于提升整体记忆能力。当然,把需要背诵的课文或者诗词歌赋恰当地编写成儿歌,也利于儿童更快更好地记忆,从而有更高的知识储备量。

另外,音乐活动也可以调节情绪、辅助心理治疗。音乐本身是抽象的,听音乐时,不同的人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幻想不同景象和人物,体味不同的音乐情感。这种特殊体验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人们暂时抛离现实烦恼,进入“理想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常常在研究的间隙欣赏或演奏小提琴,于他,小提琴亦师亦友。在音乐的陪伴下,科学研究也不再枯燥无味。1975年,美国音乐界人尽皆知的金太尔夫人不幸患上了乳腺癌,她悲伤的父亲在此期间坚持为她弹奏乐曲,以帮助她走出低落的情绪。奇迹发生在两年后,她痊愈了。之后金太尔夫人一直奔波于推广音乐辅助治疗疾病的理念,颇有成效。现在,音乐也常常被用来辅助治疗抑郁症患者,以唤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亚里士多德提及音乐的社会作用时表示,音乐有利于优秀青年公民的培养。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也是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进一步要求:不管是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还是将音乐成绩列入中考总成绩,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笔者所在的艺术学院音乐厅,常常会有很多非艺术专业的人来欣赏演出,每到周末总会人满为患;学院的公共钢琴也经常有钢琴爱好者演奏,很多人会因专注欣赏而驻足不前;在各种节日晚会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也会积极学习,并参与演出音乐节目。显然,非专业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意愿非常强烈,究其原因是他们想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提升自己的素质。

音乐教育是上层建筑,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当今,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解决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审美教育以其形象性、自由性的特点,成为普遍认同的解决方式之一。仲艳萍曾指出,推行音乐审美教育,益处不仅在于完善个人的审美感受,更在于提升全民素质;音乐审美教育的推行,已然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责任和目标。

三、推行音乐审美教育应秉承的原则

(一)充分的音乐体验是提升音乐审美水平的前提

哲学家尼采就语言和音乐的关系进行过探讨,认为语言只能从外表上解释音乐,但并不能真正阐明音乐的至深内容。在我们日常进行音乐教育时,也会发现靠语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理解音乐。显而易见,音乐教育中的语言解说行为意义不大,反而会因为累赘的语言而使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耐心和兴趣。事实上,教学中的任何行为都属于辅助行为,浮于音乐表面,无法诠释音乐本身。因此,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给予其充分的音乐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体验是学生自我探索未知音乐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音乐的初步内化,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构建自己的音乐审美体系。在给予学生音乐体验的同时,教师也有充分时间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进一步纠正学生的课堂行为,深化学生的音乐审美。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教师也一直强调:“充分的音乐体验是音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学语言和教学活动都需要为充分的音乐体验服务。”简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拥有充分的音乐体验,后续的音乐教学才真正有效。对此,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1)遵循动、听、视的体验顺序原则;(2)听觉体验贯穿整个课堂;(3)有效使用教学道具。

(二)音乐技能的学习是提升音乐审美水平的必由之路

关于音乐技能学习能否提升音乐审美水平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音乐技能的学习过于枯燥,难以坚持。更有甚者会因为枯燥而失去对音乐的兴趣,提升音乐审美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朗。反观那些小众人群,在度过艰苦的音乐技能学习期后,他们开始欣赏并运用自身的技能参与到音乐中去,真正成为音乐的表演者。对于这些人而言,其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可能并不自知,而是音乐技能学习过程中自然累積并显现运用的成果。可见,音乐技能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廖家骅先生也曾在《音乐审美教育》这篇文章中强调: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遵循艺术规律,也要着眼于审美特点。由于音乐技能是传递音乐美感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音乐技能实践,才能达到至高的审美境界,音乐技能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不难看出,音乐为媒介的审美教育和其他审美教育的方式一样,都要经过技能的学习,才能提升音乐审美水平。

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经典例子:一些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具备音乐技能的前提下,音乐审美水平却与之能力不符。因此,音乐技能不单指器乐或声乐的练习,还包括唱、听、动、奏等所有音乐活动的技能。这些学生虽然在自己的专项上十分擅长,但只局限于某一技能层次,无法融会贯通地提升音乐审美水平。也有学生并非热爱音乐,只是被迫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对音乐的刻意抵触心理也会影响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当然,这些个例因为其特殊性,并不能影响此次的研究结果。我们需要对这些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更为准确的采访和调研,来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以此为依据另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情感体验是提升音乐审美水平的终极目标

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可以陶冶情操。无数家长被这个目标吸引而选择送孩子学习音乐,但实际上真正达到这个目标的人少之又少。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学习任务逐渐加重,感到力不从心,放弃了音乐方面的深造。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这些人无法坚持音乐技能的训练,因而无法达到提升音乐审美水平、体验音乐情感的目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音乐与语言、体育、数学、绘画、建筑、科学、自然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比如从小学习音乐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新的知识结构。同时,音乐的技能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升学习者的音乐审美水平,使其达到一个初级音乐审美阶段,尽管很多时候学习者并不自知。这便是心理学和美学在学习音乐方面的体现。在情感和音乐的关系方面,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提及:从逻辑上讲,人类的情感波动形式和音乐的音调结构高度一致,如情感的抑制与音乐的减弱,情感的极度兴奋与音乐的增强,情感上平缓和微妙的激发与音乐的休止等。音乐情感体验与心理学和美学无法分割,它包括自我对音乐的情感认知和教师引导的情感认知两个方面。通过自我探索、外在引导和自我内化的过程,学生可以更完整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逐渐形成自我体验音乐情感的独立体系,从而形成独立的音乐倾向和风格。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种典型形式,不仅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对于调节情绪,提升审美素质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重视音乐体验,坚持音乐技能训练,探寻音乐情感体验,以此逐步提升音乐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仲燕萍.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J].音乐世界,2001(11):19.

(作者简介:姚岚,女,本科,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音乐教育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