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新时代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角色再造研究

2020-11-18林依欢夏恩强

山西农经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乡贤

林依欢 夏恩强

摘 要:在新时代乡村治理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治理长效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很多研究者试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利用新乡贤作为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补充力量。通过梳理新乡贤内涵以及“新”在何处,能够很好地把握新乡贤的再造角色,使新乡贤成为公共利益的发声者、乡风文明的传递者、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乡村秩序的维稳者、乡村治理的助推者。

关键词:新乡贤;角色再造;乡村治理资源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1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1  问题提出

现今,在乡村治理中存在诸多困境,例如乡村治理空心化、乡村治理缺乏动力等。为了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治理资源,实现传统治理资源回归再造。具有深厚历史根基的新乡贤群体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治理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优选择。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完善多元参与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保持新乡贤的传统价值,又需要保证其角色重构具有价值。

新乡贤的主体是居住在乡村并且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的复合型精英。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文献为范本总结了新乡贤的4大内涵:第一,自身的客观影响力;第二,民众的主观认定;第三,特定的文化土壤;第四,本土的地域疆界。在以往的乡村治理中,对于新乡贤的研究大多是对其内涵以及身份进行概述,但是对于时代背景变迁下的角色再造研究并不多。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新乡贤的角色再造不仅体现在乡村社会给予的静态角色身份,还应当包括时代发展中动态衍生的角色身份。

2  新乡贤“新”在何处

新乡贤是由传统乡土结构不断发展衍生的。历史学家秦晖总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亲,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1]。随着时代发展和对于乡村研究的深入,新乡贤的“新”有了一定的定论。

2.1  “新”的主体构成

传统乡贤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以及才能,并且在自身或者家族的政治、经济层面具有影响力,其选用标准突出家族背景、社会身份以及政治力量。

在乡村这一特定场域内,“传统乡贤依靠地缘、血缘、亲缘关系而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思维辅助”。而新乡贤不仅包含政治领域的佼佼者,还包含经济、文化、医学、教育、法律等领域。近年来,文化类乡贤异军突起。新乡贤的评判标准更多是从个体本身的才能、品行以及威望出发,关注点在于更好地为乡村以及村民谋利益[2]。

2.2  “新”的生活场域

传统的乡贤对于“地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一定是“在场”并且是本村人、本乡人,生于斯,长于斯。新乡贤则将生活的场域拓宽,并且非常注重“城市反哺农村”类的新乡贤。

新乡贤带着在城市所学所知、所感所悟,在乡村建设中能够更好地与外界接轨以及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在乡村建设中,新乡贤群体既有在乡不“离场”者,也有離土不离乡的“不在场”者[3]。

2.3  “新”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乡贤在处理乡村问题中更多采取“德育”方式,提倡以和为贵,受传统的血缘、宗亲的影响较大。在发生利益矛盾纠纷的情况下,主要借助“说客”的方式握手言和,有时在遇到利益问题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新乡贤更加注重利用民主治理意识以及道德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新乡贤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尤为注重对法律手段的运用[4]。

2.4  “新”的历史任务

传统的乡贤主要是权力的“代言人”以及人民利益维护的中间桥梁。新乡贤主要发挥其“贤”的作用,利用自身的贤能、学识,以善治、德治的方式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

3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网络时代变革、乡村政策更新、法治国家与村民自治、熟人社会消解等,都对新乡贤的治理角色有重要的影响。新乡贤的角色定位是乡村治理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将传统的乡贤角色进行外延的后果[5]。

3.1  公共利益的发声者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主要是维护乡村的基本公共利益。当乡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新乡贤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法律知识维护村民的基本利益。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长久以来对农村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大部分乡村处于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中,村民观念比较落后,政治意识淡薄,导致在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乡村的公平正义氛围缺失,还会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在乡村的施行。

另外,新乡贤群体作为村民意志力凝结和利益发声,与现阶段乡村社会内生动力不足相适应。新乡贤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乡村公共利益的发声者,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村民中构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为村民的基本利益发声,提高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为村民的美好生活谋福利[6]。

3.2  乡风文明的传递者

道德准则、知识素养、乡土情结是新乡贤的基本道德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承载主体,新乡贤链接着传统的乡村观念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村民获取讯息的方式更加多样,但他们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这时新乡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利用自己的所见所学,帮助村民分析信息、辨别信息。

另外,大部分新乡贤极其重视乡村文化教育,在捐资助学、建设教育公共设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创建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部分新乡贤还引进智能化教育设备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使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差距不断缩小[7-9]。

3.3  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部分源自于乡村。在乡村文化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中,新乡贤群体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组织修复宗亲祠堂、乡贤广场以及编写乡贤事迹的书籍等,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传统礼俗文化。

另外,一些新乡贤借助古建筑以及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的建筑民俗。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乡村的有志之士不断进入城镇,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因此要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积极挖掘新的乡贤文化[10-13]。

3.4  乡村秩序的维稳者

新乡贤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较强的道德准则,在乡村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注重强沟通、软约束、善治理。当乡村居民之间发生矛盾时,大部分会请新乡贤进行调节。

居民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利用新乡贤的力量维护乡村秩序,在情理法理兼备的情况下进行调节,有助于减少政府治理成本,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资源优化配置。

另外,司法部门还可以借助新乡贤的知识储备以及影响力,向乡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在降低法律部门成本的同时,高效、快速、有效地解决纠纷,营造和谐的乡村氛围。

3.5  乡村治理的助推者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治理是基础,而人是治理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应当汇集全社会的力量,强化乡村治理的人才支撑。“自治实践、法治乡村、德治水平、制度机制固然重要,实施还得依靠人”。新乡贤之所以能够成为掌握一定“话语权”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在村民的威信。

新乡贤大部分是来自于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能给乡村治理带来鲜活血液。让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不仅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同时能为乡村的发展献谋献策,助推乡村治理。另外,新乡贤能够很好地融入村民的生活,了解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促进乡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3.

[2]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0-29.

[3]李晓斐.当代乡贤:理论、实践与培育[J].社会经纬,2018(2):161-166.

[4]刘同君,王蕾.论新乡贤在新时代农村治理中的角色功能[J].学习与探索,2019(11):47-52.

[5]潘溪,徐永伟.新乡贤:时代特征与法治价值[J].原道,2018(1):294-305.

[6]付翠莲.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J].求实,2019(4):76-83,111-112.

[7]闫闯.走向“新乡贤”:乡村教师公共身份的困境突破与角色重构[J].教育科学,2019(4):77-83.

[8]周丹丹.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研究——重返费孝通乡土重建的视野[J].江淮论坛,2019(6):28-33.

[9]张怡.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新乡贤参与治理为例[J].信息周刊,2018(25):485-486.

[10]张曼雪.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的作用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9(16):178-179.

[11]梅军,李宁阳.彝族传统治理資源的研究综述——基于乡村治理视域[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16,47.

[12]王辉.论新时代乡村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5-59.

[13]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8):81-85.

猜你喜欢

新乡贤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可行性探析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理:乡贤回归的行动逻辑
新乡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发挥金湾新乡贤引领作用,推进乡村现代治理
新乡贤生成困境解析
如何培育“新乡贤”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乡贤文化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