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母爱“吞噬”

2020-11-18兰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母爱宝宝母亲

兰心

很多人对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动画电影《包宝宝》记忆犹新。在电影中,女主人包的包子变成了一个小孩,寂寞的她把包宝宝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细心养育着。因为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妈妈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包宝宝身上,密不透风地爱着他。儿子长大了,想摆脱妈妈的束缚。后来,他带女朋友回家,妈妈强烈反对,包宝宝要离家出走。几近崩溃的妈妈把他揪起来,吞进了肚子里。

很少有人知道,《包宝宝》的创作灵感,来自导演妈妈说过的一句话:“真希望能把你变回小宝宝塞回我的肚子里,这样我就一直知道你在哪里了!”一句话,成就了这部优秀的影片。而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很多母亲的共同心声。《包宝宝》引发了很多人的深思:母爱不仅仅是坚韧和温柔的,它也可能有另一面—吞噬。

在现实中,被母爱“吞噬”的孩子并不少见。

母爱的反面,是吞噬

十几岁的孩子仍然和母亲睡在一起,否则就会不安;妈妈一天挑剔孩子200次以上,最终在卧室安装了摄像头才放心……每次晓敏看到类似的新闻,都尽量避开,因为她能感受到那些孩子的痛苦。从出生到30多岁,她一直活在母亲的掌控中。

晓敏的爸爸去世早,从小,她是听着两句话长大的。舅舅说:“你妈身体不好,你要乖乖听她的话!”妈妈说:“你看我身体这么差,说不定哪天就死了,你得学着干活儿!”从四五岁开始,晓敏就凡事都依着妈妈,对于小小的她来说,失去妈妈是终极噩梦。读初中时,妈妈更加“虚弱”了,连饭都不能做。放学后,晓敏要买菜做饭,照顾妈妈,然后再写作业。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5年。这期间,妈妈总是不满意,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就想办法推卸责任,把错误归到晓敏身上。

后来,晓敏考上了另一所城市的大学,但她始终挂念着妈妈,每周末都坐五六个小时的火车赶回家,返校时,又因为担心妈妈在车上哭得稀里哗啦。毕业后,她对男朋友的唯一请求就是跟自己回家,和妈妈一起生活。就这样,晓敏虽然结婚了,但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回忆说,自己只放心离家过一次,那就是朋友结婚,她把妈妈托付给丈夫,自己去了一趟黄岛,那是她十几年来唯一的一次放松。

大家都觉得晓敏很孝顺,但晓敏内心的苦只能自己消化。她身体不好,婚后流产了两次,第三次怀孕,孕期还得了阑尾炎。万分小心地做了手术,伤口反复感染,不能愈合。妈妈没有一点儿怜爱,反而说:“这就是你的业障,都是因为你没有把我照顾好,老天才这样惩罚你!”晓敏很震惊,感觉这句话像刀子一样剜进了心里。晓敏刚出月子,妈妈就躺倒了,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晓敏只能捂着没有好利索的刀口在厨房边擦眼泪边做饭。

尽管不愿意接受,晓敏还是承认了这个事实:妈妈的身体根本就没有问题,她只是在用“虚弱”绑架自己。她无奈地说:“毕业10年,我老了20岁,我妈70岁的人了,看起来倒像是50岁!”

晓敏的故事,让人压抑。她的妈妈用几近“虐待”的方式,一点点将她的正常生活占为己有。晓敏没有自我,因为她从未和妈妈“分离”。妈妈也没有自我,她只能用别人对她的关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和晓敏妈妈不同,有时候,“吞噬”也会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母亲用自己的爱,筑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网,让孩子在这个网里彻底消失。

阿宥就有这样一个“好妈妈”。爸爸是药商,经常出差,回来时总是醉的。已工作的姐姐住在单位,所以多数时候,家里只有阿宥和妈妈。妈妈对阿宥特别好,总对他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快乐!”但阿宥并不快乐。

上学时,同学来家里做客,妈妈总是热情地招待。可是,阿宥想去别人家玩儿的时候,妈妈却说:“我不了解他家的情况,你不能去!”阿宥想参加学校的夏令营,妈妈说:“天太热了,你受不了,我们还是去长白山避暑吧!”在妈妈看来,只要她看不到的地方,都是危险的。同学们成群结伴地玩儿,他的身后却永远跟着一个妈妈。就算在家打游戏,妈妈也要搬个椅子在旁边陪着……

阿宥总觉得,自己胸中总有一团莫名其妙的火,却无处宣泄。和妈妈撒火,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她那么“好”。于是,他只能趁夜深人静,偷偷地用壁纸刀划自己,痛一下,麻木就得到片刻缓解。后来,妈妈发现阿宥伤害自己,就跪下来求他。阿宥觉得,自己是个“罪人”,他的罪,是没有办法像妈妈期待的那样,开心地活着。

阿宥妈妈想倾注全部的爱给阿宥,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承受力。她爱的背后,是一种共生的渴望。阿宥的情绪,从来不属于自己,他要对妈妈的“好心情”负责。可是,独自一人时,他觉得那个很丧、不开心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一种心结,叫作如何離开妈妈

母亲吞噬的力量,不会轻易地消除,那些被吞噬过的孩子,往往一辈子都面临着内心的挣扎。

多数时候,晓敏是左右为难的。妈妈对她的掌控,让她失去了对人际关系的客观判断,别人的情绪很容易左右她,这让她觉得很累。毕业后只工作了3个月,她就辞职回家,做起了全职主妇。很多同学不理解,毕竟她念了很好的大学,工作能力也很强,只有晓敏不觉得可惜。对于她来讲,学历、工作都不算什么,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是处理和妈妈的关系。

晓敏的妈妈,在自己的家庭中排行老小,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一大堆人照顾她,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成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所以在有了晓敏之后,她希望女儿也来照顾她。有一回,晓敏带孩子出去,嘱咐妈妈做晚饭。回家后,发现妈妈只炒了一盘酸菜,而且吃得只剩了个菜底,几乎没有她的份。晓敏很无奈,任何时候,不用妈妈主动说,她就把妈妈照顾得妥妥帖帖。反过来,妈妈却这样对待自己。晓敏感觉,她和母亲的角色简直是反了。

晓敏也想过和妈妈分开,但她做不到。亲戚们的轮番指责,妈妈的寻死觅活,她都应付不来,狠下心挣扎几次后,只能认命。好在,晓敏的丈夫很体贴,也理解妻子的难处。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包容伴侣和自己的妈妈过于亲近。阿勇的苦恼就在于此。

晚上看电视,老婆阿英想看综艺,老妈想看电视剧。遥控器在阿勇手里,两个人都等着他的选择。“要不,你用手机看?”阿勇试着商量,阿英冷笑一声,站起来回了卧室。阿勇叹了口气,他知道,老婆委屈了,但老妈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他不忍心。

从小,阿勇就是“妈宝男”。上大学的时候,妈妈每个月都坐火车去看他,帮他洗衣服、换被褥。不能见面的日子,也要每天通电话。这种亲密的母子关系并没让阿勇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婚后,妻子明显的反感让阿勇觉得很无奈。“如果你有我这样一个妈妈,你就会明白!”阿勇试图让阿英理解他的感受,阿英却拒绝接受,哪个女人不想得到丈夫全部的爱?

有一部分母亲,不会完全呈现自己的吞噬性。她们常常以不让孩子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的方式,偷偷地展现自己的吞噬性。“我对你好,这样你就不好让我离开了。”这就是阿勇妈妈的逻辑。

“妈妈,您不用那么辛苦,我们可以照顾自己!”阿勇也想拒绝。但是,看到妈妈迷茫、失落的表情,他又把话题岔开了。阿勇越来越觉得,妈妈的爱像甜品,腻得化不开,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他很想学会怎样和妈妈保持合适的距离。

与过去和解,挖掘母爱中滋养的一面

生命的最初,每一个婴儿对母亲都是一种掠夺式的爱,这是生命的本能。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和母亲之间的联结会变得松弛,如果这种自然分离诱发了母亲的内在焦虑,她们就会想尽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这时候,母爱的吞噬性就慢慢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母亲,不是一个完整的母亲,她们只是一个曾经受过伤的孩子。所以,子女也要像帮助孩子那样去帮助他们,这样才能克服背叛母亲的内疚,有机会成为自己。

阿宥为了和母亲分离,走了漫长的路。以前,他一直折磨自己,觉得是自己有问题。直到有一天,陪妈妈去看精神科医生,大夫说妈妈得了“双向情感障碍”,他才明白,妈妈的一部分行为是由疾病引发的,这让他心里好受了很多。陪妈妈看病期间,阿宥明白了,过分迁就对病人不利。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酝酿和妈妈分离。

阿宥去一家超市做了收银员,工作稳定后,就从家里搬了出来。20岁,他第一次尝试独立生活,感觉一切都是鲜活的。工作10个小时,回家倒头睡12个小时的感觉,他从未体验过;一边吃泡面一边看电视,也很自由。原来,妈妈眼中的“吃苦”,是这样的感觉。

阿宥偶尔会回家看看,但不做过多停留,帮帮忙就走。妈妈状态好的时候,他们一家四口会出去吃个饭,聊一下近况。有别人在,阿宥可以慢慢地放下戒备,分享自己的生活。一次吃饭,他说想辞掉工作,去考个“口译证”。“考证也不用辞职吧……”妈妈话说到一半,突然意识到什么,停了一下,然后说:“不过你应该已经想清楚了!”话题就这样被岔开了,阿宥松了口气,他发现妈妈已经有所变化,不再让自己感到窒息了。小时候,阿宥觉得离开妈妈,家就会分崩离析,现在看来,正好相反。阿宥觉得,爱的确需要距离,而自己和妈妈,已经开始体会到这种距离带来的美好了。

有的时候,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和父母们分离的最佳时机。如果和孩子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就是在从心理上和母亲进行分化。晓敏说:“自从有了女儿,我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我一直特别注意,决不会像我妈控制我那样对待孩子!”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分化,虽然晓敏不能抛开母亲独立生活,但是经历了痛苦的过渡期后,她在心理上已经和妈妈分开,不再认同她的虚弱,并且逐步减少她对自己的控制。

以前,晓敏没有能力抛开母亲,但当她自己也成了一个母亲、一个足够成熟和智慧的母亲时,就有力量和妈妈分庭抗礼了。这时候,她会优先丈夫的需要,優先孩子的需要,甚至敢于优先自己的需要,而不会总是优先妈妈的需要。这就是成长,不需要决裂,完全可以做得更加自然。

在吞噬和被吞噬的关系中,要有一个人先站出来,告诉对方“界限”在哪里。阿勇给阿英买了一条名牌项链,妈妈问:“这么贵,是不是铂金的?”阿勇没有解释,妈妈一直跟在后面碎碎念:“花那么多钱买个铁,你怎么回事?”阿勇一直不理睬。后来,妈妈开始翻发票,阿勇把她拉出了卧室:“这是我们的事儿,阿英就喜欢这个,您不用管!”一句话,把妈妈气着了,但过了一阵子也就好了。阿勇拒绝了妈妈的干涉,觉得自己走出了第一步,很有成就感。最近,阿勇和妻子商量着想要孩子。孩子出生后,可能又会和妈妈面临新的矛盾。但生活总在继续,阿勇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勇气见招拆招。

《包宝宝》的导演石之予用作品表达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当她用一部获奖短片致敬曾经过度保护她的妈妈,说明这种情结在她的内心中已经得到了升华。《包宝宝》的结局是美好的,妈妈发现“吃掉孩子”只是一场噩梦,儿子也幡然醒悟,与母亲和解,一家人其乐融融。但现实生活中的母子冲突不会如此轻易地化开。在这个时候,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妈妈,也有被吞噬的孩子们。

有人把母爱比作大地,可不要忘记,滋养万物的大地,也会用地震和海啸吞噬生灵。母亲的爱,也可能因为内在的不稳定和外在的压力,变得具有攻击性和吞噬性。如果子女任由母爱吞噬自己,两个人化作一段共生的关系,失去了边界,只会失去改变的能力。

这时候,需要拥有更加清醒的头脑,把视角切换到母亲的成长中—那些有吞噬性的母亲,她们在童年也可能被吞噬过,或者被家人过度忽视,所以,她们总找不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童年不完整,这些母亲也未能拥有完整的、健康的人格,她们的爱总是印着自己人格的缺陷。比如,边缘性人格的母亲,总是通过伤害、控制自己的孩子来惩罚周围的人。而依赖性人格的母亲,心中认定孩子从属于自己,不肯和孩子分离。

所以,每一个表现出吞噬性的母亲,她们最核心的问题,是不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去爱。所以,不要只念及母爱的无私和深沉,而忽略体察母亲的内心。尤其当我们长大了,有力量的时候,就更应该勇敢承担起来,努力让富有滋养的、真正的爱在彼此间流动起来。

猜你喜欢

母爱宝宝母亲
阅读母爱这本书
母爱的另一面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给母亲的信
可爱宝宝超级秀
母爱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