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和手段研究

2020-11-18解淑亮董晓芳

参花(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审美素养美术教育方法

解淑亮 董晓芳

摘要: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主要介绍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感受美术,真正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 审美素养 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之一,美术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但是当前国内的美术教学大多过于重视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及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不断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课程性质及特征

新课标明确提出,应从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美术课程教育改革,构建符合国内学生特点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视觉性。欣赏美术作品以及创作美术作品都需要视觉感官系统的参与和配合,为了更加完美和真实地进行记录,美术创作者需要具备临摹景、物、人的能力,而想要具备这种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能力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欣赏、学习和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用性。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位。优秀的美术作品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另外,美术需要学生反复学习和实践,长期坚持,对于提高学生美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审美性。教育部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教学的审美价值。美术不仅是艺术最为直接的表达形式,更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可以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二、美术教育审美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探求全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渐提高美术课程的教学地位。但许多教师还是忽视了美术课程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使得美术课程的改革仅仅是表面工作。具体来说,美术教学审美素养的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并且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意识中,音乐、体育、美术等“副科”,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所以,美术教学不管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时间都不够充足。另外,美术教师也没有正确认识美术课程和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单一

学校对于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导致美术课程的设置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态度不够端正,过度依赖教学方案,教学的过程也大多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内容,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的创作也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不到有效激发,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学水平不高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美术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其在工作中也是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他们对美术教学工作的探索不够深入,導致美术教学的实施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再加上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审美教育理念的实施效果较差,这些都制约了美术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美术教材内容脱离审美教育意识

目前,我国美术教学教材大都是专业学者经过商讨后统一编纂,题材广泛、内容和形式较为丰富,包含大量中外优秀的绘画作品。但是在编纂教材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美术,并且自主进行美术的学习和训练,通过绘画的过程,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可以说,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态度温和,富有耐心,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遵守循序渐进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美术,打消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抵触情绪。另外,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不能只重视技能的传授,还要注意为学生详细介绍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每一幅艺术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只有对美术学习有兴趣,才能乐于投入具体的学习和训练中,并且时刻保持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二)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确保美术教学的过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充分感知和理解美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人如果不具备审美修养,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感知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高尚。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自然中的美,通过欣赏这些美,学会创造美。美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如果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形象化教学方法,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比如青铜器、秦俑等,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技艺,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美,以此为基础,体会这些艺术作品的美。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多个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美术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文字、图像等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去感知作品。总的来说,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美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形象化特点,只有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校园是主要的学习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学生在积极文化的熏陶下,其非智力因素也可以得到发展。同时,良好的校园审美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生审美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环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构成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职业校园,每一处校园环境都渗透着教育氛围,适宜的校园环境可以安抚学生的情绪,净化学生的心灵。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通过环境达到育人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校园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是最为微妙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环境还可以让人们心情更加舒畅,精神更加饱满。除此之外,适宜的环境可以提高人的听觉、视觉以及思维的敏感程度。所以,一直以来,我国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特殊教育功能,有教育家曾经说:“重艺术化的校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构建校园环境的时候,必须积极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情操的影响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学取于高得于中,学取于中得于底,学取于底得于无。”想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教师要积极学习,与时俱进,达到知识淵博、富有创造性的目的。教师要广泛涉猎,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了,才能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

四、结语

总之,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教会学生发现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美的种子,随着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洪新好.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及能力的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9,(04):242-243.

[2]廖美华.试论美术创作教学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98-98.

[3]杨欢.试论美术创作教学中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2019,(08):95-96.

(作者简介:解淑亮,女,本科,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董晓芳,女,硕士研究生,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审美素养美术教育方法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