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农村贫困薄弱地区教育

2020-11-18买春和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0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孩子

买春和

【摘要】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势在必行,要研究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村教育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一、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城乡教育出现两极分化。二、农村学校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冲破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关键词】贫困薄弱地区  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0-0005-02

目前,农村贫困薄弱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的基石”。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纲要,来实现国民教育发展。由于区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同,教育发展也不同。城市教育无论从师资配备上,还是教学设施配备上都优于农村学校,更优于贫困薄弱地区学校。“均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学面貌,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差得很远。农村教育发展迟缓,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来看,农村贫困薄弱地区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城乡教育出现两极分化

农村贫困薄弱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青年远离家乡,或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谋求发展,或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打工谋生,或到中小城市经商创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村子女随父母异地就学的政策,部分孩子随父母走了,农村学校学生急剧减少。原来一所村级完全小学几百学生,一下子减少了不少,大部分农村小学不到百人。这两年,各乡镇陆续建起了寄宿制小学,农村小学学生再次出现大量的流动,绝大部分村级完全小学只有几十名学生,90%的完全小学都变成教学点,班额人数多的十二、三人,少的只有五、六个人。留下来的学生,不是家庭有困难的,就是留守儿童,不是单亲家庭孩子,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次出现城乡教育质量两极分化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素质薄弱,教育资源缺乏

由于家庭背景的因素,部分学生反应迟缓,学习困难,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任其发展。部分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母爱或者父爱,心理上有障碍,没有理想信念,再加上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学生不求上进,教师不好管理。如果管理过严,就会出现逃学,甚至有弃家外逃的现象。如若出现此类现象,责任全是教师和学校,由此而引发闹校事件,教师担负不起其责任。为了不出现意外事故,学校把安全放在首位,责任到人。广大教师只能忍痛施爱。这一现象印证了民间的歌谣:教师放下了戒尺,赢的是家长,输的是教师,害的是学生,荒的是教育。

此外,相比于城市中的学校而言,乡村学校无论是从师资队伍还是从教学设备来讲,都与城市学校差别较大,而教学设备的好坏与教学质量直接挂钩,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现阶段我国教育行业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落后地区的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够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资助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贫困地区还是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吸引教育专业的人才来乡村学校任教。

2.管理上的一刀切,伤害了教师的尊严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生源素质高低,不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步如何,一切按考试成绩说话。考得好,老师可评优树先,受奖晋级。考得不好,老师无优无奖受罚,不能晋级。青年教师为谋求发展,不愿受辱,不愿久留。教师流动性大,只有那些八十年代的“愚者”们,老弱病残者们叹而守候,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是缺少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教”而忽视学生如何“学”,这使得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过于教条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低。

由于缺乏教育专业的人才,农村学校不得不让任课教师身兼数职,而多数教师将精力全部用在了日常教学中,很少有多余的精力去从事兼职工作,因此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教学安排也都流于形式,出现尽管教学安排不合理也要被动服从的现象,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会导致教学资源分配更加混乱,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农村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自身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没有一个非常理性的认知,不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3.职称晋升变味,师心丑陋扭曲,师德师魂丧失

高级职称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晋级晋升带动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熟不知事与愿违,结果令众师失望。自高级职称设立后,由于晋级条件、名额的限制,每位教师勾心斗角,揣摩人心,疏通关节,创造条件。这几年晋级的绝大多数高级教师不是领导,就是曾在领导岗位上的人员,只有个别“精英”。而那些长期在一线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工作的乡村教师根本达不到晋级条件,只有望而长叹。因为优秀,各类奖基本被那些“人精”们通过暗箱操作,曲线运作拿走了。而那些挣扎在一线的教师,特别是“老愚”们根本得不到,只有听天有命。今年部分省市取消了高级教师名额限制,但“门坎”还是挡住了“愚者”们的去路,只好靠边站。因为无优秀、无奖项、无论文。即使想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暂时无望。因为要求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已经扎堆,年内很难排上版。因而在年内职称评审使用是希望不大。所以,只好低头沉思,自我安慰:保重自己的身体,发挥余热,教好乡村的孩子,上对得起党和政府,下对得起家乡父老乡亲,对得起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算没有枉来人世,最起码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旺发达做了一定的贡献。

职称的级差,带来了金钱的诱惑,让那些本该有良知的智者们、“精英”们失去了原有的品行、天良,变得贪婪无耻,让那些站了大半辈子讲台的师者们心如刀割凉了半截。他们奋斗了大半生,却带着终身遗憾,离开了奉献了几十年的讲台。这是职称级差引发的结果,是教育的悲哀。

网友们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对职称的热议很有針对性,并且有很好的建议。他们认为,职称只作为职级荣誉,是对具有高尚情操工作者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职称脱离与金钱挂钩,才能消除行业内的怪圈,才能使农村教育步入正轨。对于特别优秀,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设立特殊奖项,给予特殊奖励,以激励和带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农村学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打破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1.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生活环境因素是农村学校教育问题频发的最为关键问题之一。首先,多数农村家庭已经能够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些最为基本的需求,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关爱,这对于孩子从小生活习惯和性格塑造都有着非常重要关联。而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回家照看孩子,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孩子的父母自身文化素质也较低,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尽管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但是几乎很少与孩子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还有就是在一些较为封闭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导致女孩子由于受到过度的冷落而产生心理障碍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其次,由于多数农村家庭可能存在父母一方外出,还有可能存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情况,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多数孩子由家里老人照看,由于是隔代亲人,孩子总在犯错的时候被爷爷奶奶无底线的原谅和纵容,又由于多数老人年龄较大,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照看孩子,这导致很多农村学生缺乏是非观,不了解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老人与家长也没有在此期间起到正确的引导,使很多学生对上学读书的人生出路产生动摇,随之产生厌烦情绪,而多数家长文化较低,不会很好地引导孩子,只能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希望孩子能够转变观念,但是却恰恰相反,使得孩子从内心开始记恨父母,叛逆情绪特别严重。

2.农村人文环境的影响

农村社会结构不同于城镇的社会结构,其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熟人或者亲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有助于农村进行日常的生产生活,但是却对于农村学生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村民日常主要的文娱活动和休闲方式不同于城市,多数农民在闲暇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是打麻将、斗地主等含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会难以避免的被周围人影响。此外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村存在“读书无用”的悖论,他们认为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没有太大用途,不如出处打工挣钱来得实在,这导致一些学生由于缺少信念和榜样,也会对教育产生质疑,影响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此外,就是在农村学生在课间娱乐方式上,由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公共体育场和体育设施提供给这些儿童娱乐,反而是存在较多的黑网吧、游戏厅或者赌博场所,这些场所缺少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的监管,治安较差,再加上学生缺乏父母的管教,好奇心驱使他们进入这些场所消遣时光,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接触很多网上不良信息的损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农村学校环境

学生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中的管理工作、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模式等均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制定一些强制性措施,要求学生遵守这些规则,然而此种强制性要求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会遵守,还会通过不认真学习、扰乱课堂纪律等方式表达对此种管理方式的不满,然而学校不会考虑学生心理需要,直接加强管理,进一步采取强硬措施进行控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而言也有着极大影响,学生是否喜爱任课教师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总调皮捣蛋或是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就会对学生形成不搭理或是采用言语刺激等方式教育学生,然而低年级学生生性敏感,能够充分感受到此种情绪变化,导致学生形成“你不搭理我,我还不乐意搭理你呢!”从此再也不认真听该教师的课,甚至在该教师上课时还会出现逃课行为,进而“眼不见心不烦”。教学模式,当前由于条件限制,导致贫困地区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缺少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实践活动,无法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理论知识,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农村学校教师失去了原有的职能,一些地方性事务摊派到学校教师身上,分散了教师教学的精力,不能安心教书。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社会的勤务兵,频繁的教学检查,打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农村贫困薄弱地区的教育,需要党和政府从关心基层教育者做起。他们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领航人和基石,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2(05)

[2]王世忠,王一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5(01)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孩子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学校推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