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0-11-17张叶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应时刻将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教学改革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应利用好古诗文教学,提炼大量传统文化知识学以致用;走进古人的精神境界,感悟先贤人格魅力;同时,通过看、背、演、讲等课外特色活动,让语文教学更有内涵,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出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应时刻将文化传统和当前的教学改革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多种策略,让传统文化渗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一、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做到学以致用

作品源于生活,因此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不仅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更要学以致用。古诗文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入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其实,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所蕴含的大量传统文化知识,都可以提炼出来,为语文教学助力。

例如《劝学》篇中,我们的关注点就不仅仅是文章的梳理,更重要的是提炼出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学习观点。在这篇文章中,荀子叙述了大量的学习方法,利用对比论证,使论述层层推进,告诉我们对于学习不能光想不做,要学会借助外力,持之以恒,方能进入学习之境。

此外,尊师重道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师说》的教学中,我们应深入理解古人崇师的风尚。要进行思考,为什么会有老师?谁可以成为我的老师?韩愈在这篇古文里,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先贤孔子也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古代品德高尚之人都有一颗尊师重道之心。借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并以此为约束,让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养成中。

在古文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爱国情怀、学习生活、社会礼仪等多方面,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继承和发扬。

二、挖掘古人思想,感悟先贤人格魅力

古代文人志士多如繁星闪耀,其风骨当为我辈楷模。高中语文课文内容纵贯古今中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最理想的辅助工具。无论是诗文的作者,还是课文中提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人格魅力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以爱国诗人为例,诗歌部分选取了屈原、杜甫、辛弃疾等多名爱国主义诗人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屈原屡遭排挤,却仍心系君王百姓,一曲《离骚》熔铸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不忘忧国忧民,在《登高》一诗中,落木萧萧、悲秋多病、艰难苦恨,写尽晚年衰颓,更忧国运艰难;辛弃疾不受重用,却还是忧虑国事,在京口北固亭凭栏远望、抚今追昔,“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感慨北方已非宋朝国土,万分沉痛,“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却又是为国家鞠躬尽瘁,愿望强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义重情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应把它和当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庄子的逍遥、苏轼的旷达、李密的至孝、陶渊明的悠然,这些诗人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所炼化出的人格品性,成为我们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先贤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所选诗文的作者身上,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上。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临危受命,救国家于危难;佚之狐慧眼识英才,不嫉不妒;郑伯善于纳谏,知错就改;晋侯、秦伯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此外还有,蔺相如能言善辩、不计前嫌,与廉颇将相和,共同维系国家安定;苏武坚贞不屈、宁死不降,以大义感动世人;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矢志不渝,和《氓》中男女形成鲜明对比,为后人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

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魅力进行深入挖掘,这一过程对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在生活中更好为人处世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特色活动,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课堂知识容量有限,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消化也各有差异,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熏陶,不仅要靠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也要通过开展课余特色活动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拓展。

1.看,即看书籍、视频

教师可以适当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阅读课文以外的传统文化书籍。

不同的书籍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阅读《史记》《战国策》《三国志》等带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版本的史书,可以在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的语感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历史脉络;而阅读《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一方面与课文相承接,另一方面能从一个个社会的缩影中感悟人生百态,积累写作素材。

在阅读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老师们还可以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例如《唐之韵》《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等。这些传承经典的文化节目通过纪录片、竞技、音乐等方式呈现给大众,学生们可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为了提升观看效果,老师也可以适当布置观后感、随笔、摘抄等作业,把这些作业积累起来,这些知识储备必将成为学生们的一笔文化财富。

2.背,即课外背诵

在晨读时间里,我们不要只局限于齐读或背诵必考篇目,课外相关背诵也很重要。

例如背诵课文以外的其他经典古诗词,它不仅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更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在背诵中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情意相通、声情并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情怀。

当然,要组织背诵课外诗文也有很多方法,为了达到让学生感兴趣、学知识的目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寻找一篇自己喜欢的诗歌,在上课前将该诗写在黑板上或利用多媒体投放出来,再利用课前三分钟对该诗进行简单的讲解,同时引导大家背诵积累。

3.演,即情景表演

很多教师会觉得,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景表演是在浪费时间。其实,我认为在非毕业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偶尔利用晚自习或节假日艺体节活动等,对教材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很有必要。

在表演过程中,人物的角色扮演会使学生们更深入的揣摩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文字中的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大部分学生为了能更好完成演出,会主动翻阅相关史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表演内容,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通过这些演出,每一组同学的表演经历都会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包括故事脉络、人物形象等,为他们积淀下记忆深刻的文学素材。

4.讲,即归纳讲解

诗歌题材、意象的归纳有助于提高古诗的理解能力。学习到田园、送别、边塞等题材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们课外搜集相同题材的诗歌,归纳总结并讲一讲同一题材下的诗歌在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每逢重阳、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们提前搜集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即兴演讲或采取让学生分组自己做课件并利用晚自习等形式对相关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基于现实,不断开拓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传統文化渗透到课堂中,让语文教学更有内涵,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玉艳《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路径》,《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

[2] 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张叶雨,1991年生,女,汉族,重庆涪陵人,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