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漪散文教学名课研习

2020-11-17王玲湘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于漪体式散文

王玲湘

散文是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课文文类,散文教学在初中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教好散文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于漪作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語文教育家之一,其散文教学理念、思路与方法能够为一线教师开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因此,笔者尝试运用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名课研习”的方法,以抒情散文《春》这篇课文为例,从文本体式和学情分析两个视角出发,对特级教师于漪的散文名课进行细致解析。

一、“名课研习”的视角界定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第一板块的内容就是“名课研习”,它指的是“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师研习”。笔者主要从“文本体式”和“学情分析”这两个视角对于漪老师的名课进行分析,进而帮助一线教师优化散文教学。

“文本”从词源上说,表示编织的东西,后来逐渐演变为“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文本”,代指“作品”,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体式”一词在古代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里所用的意思是“体裁格式”。所以,“文本体式”指的是文学作品所对应的体裁格式,它包含了形式与内容的整体特点。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需要研体式,定终点。他在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开展”中,明确提出了“文本体式”这一概念,指出对于文本的教学解读需要依据体式。

而“学情分析”即指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它是确定有效教学内容的关键。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是教师备课的必要内容,需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多次进行,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二、于漪抒情散文《春》名课研习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作品,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其运用多处修辞于精炼的篇幅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自1933年7月《春》被初次发表后,便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长期选用,包括现行的部编版教材。本文研习的《春》,是于漪老师于1979年4月2日上午在杨浦中学,教授初一学生的课例。

1.文本体式视角下的课例研习

在散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习惯依据散文的文体将所有的散文课文按照固定化的模式,教成同一类作品,忽视了每篇课文的个性化特征,导致了散文课堂教学的千篇一律。而于漪老师教授《春》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春》是一篇散文,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而且是朱自清写的描绘春天,抒发赞美、向往之情的散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于漪老师注重对文中所描绘景物的分析。如她带着学生分析第三段中小草的片段,她说“也盼望着春天。我说先是写生命力……‘嫩嫩的—是写它的什么呢?”“形象。对吗?‘嫩嫩的,写它的质地。‘绿绿的是写什么呢?”“颜色。刚刚……满是绿的!这句写什么呢?”“这是它的‘满的范围。”“又写草了,‘软绵绵的。—写它的什么?”“喔,写姿态。”她从小草的生命力、质地、颜色、范围、姿态五个方面,带着学生细致分析了春天小草刚刚长出来时的状况。并且她还制定了“领会文中描写景物的委婉细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的教学目标。

同时,她也把握住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的散文“贮满”着“诗意”,体现了意境美。其文结构严谨缜密,语言优美凝练,情感绵密真挚,具有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的特点。在利用描写春天的诗句导入课文之后,于漪老师便带着学生们思考了“这篇文章是怎么样写春的呢”这个问题,板书了“迎春”“绘春”“颂春”六个字,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接着,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于漪老师引导学生对作者用词、用字的鉴赏,体会其准确生动、优美凝练的特点。如分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时,她既带着学生们体会了“近”的准确使用,又带着学生们感受了四个词尾“着”和“了”的柔和。分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话时,她既借助图片和古诗带学生们明确了“朗润”的含义用法,又借助常识引导学生们理解了“涨”“红”的妙用。除此之外,还分析了“钻”“闹”“细”“密”等。

另外,于漪老师也注重带着学生们体会作者含蓄表达的情感。在分析最后一部分“颂春”时,她说“这篇文章就是从带着十分向往的心情迎春,到最后,以十分喜悦的心情颂春”,这让学生们对于作者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把握。

2.学情分析视角下的课例研习

于漪老师所教授的《春》的对象是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杨浦中学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此时的中国义务教育还未普及,且扫盲工作还未完全结束,许多人不识字,经常读错字音,这里提到的初一学生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尽管学生在之前学过了很多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但对于写景散文的学习接触很少。因此在备课教案中,于漪老师的第二个教学目的便是“朗读、背诵”,并且罗列了许多字的字音,提醒自己“注意正音”。教学步骤的第一步,于漪老师设计的是“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通过带着学生背诵复习描写春天的诗句,自然生动地导入之后的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也有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相结合。考虑到学生对写景散文较为生疏,因此于漪老师这一次教得特别细致,在教案的第四部分“讲读体会”中,她按照课文结构分了三大点,每一大点里又分了若干小点。如第二部分她共分了八小点,带着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文中描写景物的用词精确和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上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漪老师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一方面,她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略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直接解决他们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有同学对“赶趟儿”一词不理解,于漪老师便记录了下来,在分析到第四段时,自然引导学生说出了含义,还通过与“赶集”这一词的对比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这里的“赶趟儿”是凑热闹,争先恐后地赶上春天。另一方面,于漪老师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她认为“医治”“满堂灌”课堂,常用的办法是在课堂内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进而促使其动脑。因此,在课堂中于漪老师除了讲解外,还穿插着对学生的各式提问和追问,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如在带着学生理解“一层薄烟”的意思时,学生起初回答“像云雾一样”,于漪老师立马追问“为什么像云雾一样呢?”进而带学生感受雨下得密、下得紧的特点。

除此之外,于漪老师也很重视课堂和谐气氛的营造,希望能让学生有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这在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语言上有着充分体现。在教授《春》时,她一般都会说“好”“很好”“对”等话语。当学生回答有错误时,她也不会去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或者鼓励他重新回答等。如学生朗读第三段读错字音时,她说“喔,她读的时候很注意,读的语气很柔和,就是一些字读不准。嗯,‘草不要翘舌的”。这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感到温暖。

三、课例研习的启示

通过对于漪老师的散文教学名课课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于漪老师在进行备课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着非凡的教学智慧,不论是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或是对学生的关注引导上她都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认为一名教师想要上好一节让学生有所收获的优质散文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学好理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

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它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准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的,因此对具体的散文教学内容文本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至关重要。而这一解读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学好相关理论,夯实专业基础至关重要,是上好一节优质散文课的前提。

2.精心讲课,优化课堂语言节奏

教师在教授学生时,要做到言传身教,“言传”就涉及了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于漪老师很重视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她认为“口语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口语是否规范、生动、娴熟,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她也写了多篇关于教师语言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可以发现她主要强调了三大方面,即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邏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教师要能够声情并茂、娓娓而谈;教师的语言要丰富不贫乏,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在她教授《春》时也有很好的体现。

如在引导学生对第四段进行理解分析时,她说“第4段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一连串的问题层次分明,非常具有逻辑性。另外,在带领学生体会“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中的词尾作用时,于漪老师进行了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给学生以亲切、柔和之感。而且她也会使用“哪”“啊”“呢”等语气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一开始呢,作者就写了非常形象的一笔”,“一开始呢”比“一开始”更令人感到亲切,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于漪老师句式多样,还经常使用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利用“两山排闼送青来”帮助学生理解“青得逼你的眼”的“逼”。让学生对这种描写产生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学效率想要有所提高,则需要把控好课堂的节奏。于漪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重点突出、详略分明、有起有伏、循序渐进,充分提高了教学效率。

3.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想法

于漪老师认为“教散文必须教出散文的韵致”,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体悟文章中的美好语言、形象、情感,感受其艺术境界。这就要求对学情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明白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散文的韵致。首先在上课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理特征、情感特征、认知特点等。如在于漪老师撰写的《春》的教案中,她多次将学生之前所学的内容和新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导入时,她将学生学过的《绝句》(杜甫)、《泊船瓜洲》(王安石)、《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引入课文;分析字词时,她运用学生学过的《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帮助其理解。

其次,在课堂上,她也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状态和需求,经常鼓励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如在教授《春》的课堂上,有学生回答不全面时,于漪老师会提示她说完整了没有,然后等学生补充之后,又对其进行肯定让其完整表述一遍。有学生回答不准确,于漪老师便让其他学生进行帮忙,并鼓励大家说讲错了也没有关系。在课堂上,于漪老师总会根据学生们的状态,用一些启发性的、鼓励性的、带有温度的语言去带着学生一步步走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掌握语言的使用,学会描写。

在课后,于漪老师也会根据之前的教学目的和环节,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对应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于漪老师设计的《春》的一项课后作业是“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这个作业设计不仅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寓教于乐,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等知识,除此之外,还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充满着教学的智慧。

通过以抒情散文《春》这篇课文为例,从文本体式和学情分析两个视角出发,对特级教师于漪的散文名课进行细致解析,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一堂优质的散文课所要具备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给我们的一线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帮助一线教师在散文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实现让学生读懂散文,理解散文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于漪体式散文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律诗篇法体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弘扬于漪精神,聚焦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