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时评材料融入课前阅读活动的可行性探究

2020-11-17李晓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热点话题时评诗词

李晓亮

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成语的积累、文化常识的补充、现代诗歌及古典诗词的欣赏、美文分享、社会热点话题的探讨、材料作文审题等等,都是课前活动开展可以涉及的内容范围。时评类阅读材料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在课前活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如何在课前活动中高效渗透时评材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时评材料的特点

时评材料是丰富的。报纸杂志上拥有大量的时事评论文章,网站上有时评专栏和名家专栏,电视、电台上存在大量的如“新闻1+1”“新闻眼”的时事评论节目,这些栏目为课前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有源活水”。

时评材料是真实的。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没有通过艺术的加工、设计,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样真实的材料,真实地反映着身边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性。大量的评论文章同样是真实的,真实地表达着声音发出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将这些真实的材料作为课前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社会现实。

时评材料是新鲜的。生活中那些新鲜事,那些新鲜出炉的时评材料,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在课前活动中,运用时评材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关注与探究的积极性。虽然时评材料的保鲜期很短,但是只要我们选择及时,组织有力,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它的新鲜优势的。

时评材料具有思想性。时评材料中展示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时事热点事件的深入思考,体现了思考的价值和力量。这些材料透过事件的表层,深入事件的背后,探讨深层的人性、文化等原因和深远的社会影响等等。这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思想,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习惯,提升思辨能力。

二、社会热点话题分享与课前时评材料阅读的区别

社会热点话题分享和课前时评材料阅读这两种活动形式,都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手段,兩者虽然在时事热点方面有所交集,却又不尽相同。

从材料呈现形式看,社会热点话题的分享,呈现的是与话题有关的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呈现形式比较丰富。而课前时评材料阅读,呈现的是评论文章,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从材料辑录的标准看,社会热点话题的分享,重在展示“发生了什么”,通过选取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提升思辨思维能力。而课前时评材料阅读则重在关注“大家说了什么”,通过选取名人名家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思辨思维能力。除关注观点之外,还需要关注文章的质量。

从学生的活动形式看,社会热点话题的分享,学生活动重在交流讨论,在小组内部进行思想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而课前时评材料阅读,学生活动重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文章作者那里获取思维启发与写作借鉴。

从活动目的性看,社会热点话题主要是提供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观点和理解。而课前时评材料阅读,主要是分析现有评论文章,把握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脉络,提升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

总体而言,两种形式各有千秋,前者胜在丰富、热烈,后者胜在深入、冷静。尝试在课前活动中进行时评阅读,是对运用时评材料提升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尝试。

三、时评材料融入课前阅读活动的流程

1.材料准备阶段

“兵马未动”,“粮草”却需先行。将“米”备足,“巧妇”才有施展厨艺的空间。时评阅读材料如何准备呢?

首先,材料的准备方式可以是教师准备与学生准备相结合。这两种形式都需要教师确定话题。确定话题后,教师从前文提到的渠道,选取典型文章以备使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小组选择文章,教师进行二次审核,确保文章质量。

其次,材料的选择需要趣味性、思想性和文学性。趣味性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弥补课前阅读相较于话题讨论在“场面热闹”方面的不足。思想性强的文章,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看待问题。而文学性强的文章,有助于推动“读写一体”,学习议论性文章的文学性表达技巧。

第三,材料的编排方式是多样的。针对话题的“一家之言”,针对同一话题的“针锋相对”“百家争鸣”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

第四,材料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纸质材料与电脑投影相结合。在时评材料的准备阶段,将材料印刷,学生人手一份。将需要补充的材料,制作课件准备投影,两相结合,效果更好。

第五,材料的辑录可以形成体系。受活动时间的影响,一次活动的材料篇幅有限,可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从其他角度对话题进行再次解读。多次解读的材料,形成专题系列,每次活动都有侧重,通过多角度的解读,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

2.活动实施阶段

以康震教授的《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一文为例,课前时评材料阅读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学生快速阅读材料,圈划重要信息。

第二步,教师出示交流讨论要求:“阅读本文,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分别从生活和作文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第三步,学生小组快速交流阅读心得体会。在心得交流中,组长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本组同学,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并记录整理本组同学发言要点,确定中心发言人以及发言核心内容。

第四步,学习小组呈现讨论结果。

在生活启示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团结相助的手足情怀、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能够帮助我们共克时艰,取得疫情防控这场战役的胜利。这些信息是在文本的阅读当中自然获得的。

在作文启示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以及引用诗词对于文章文学性的增强效果。

第五步,教师点评引导:“你们觉得战胜疫情我们还需要什么?”学生回答中涉及科学技术、物资保障、政府职能等等方面。

教师总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斗争史。人类正是在不断抗争天灾人祸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战胜苦难的品质一脉相承,战胜苦难的精神凝结在人类创造的文化瑰宝中。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运用古典诗词传递力量,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

3.活动延伸阶段

要求:(1)巩固:学生摘抄文中精美诗词;整理文章结构思路。(2)创作:以《不屈的脊梁》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引用诗词。(3)拓展:阅读康震教授的《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在课前活动中开展时评阅读,对于训练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升思辨思维能力效果明显,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前时评阅读活动的时间不易控制。学生的认知程度、表达能力和参与热情不易控制,导致课前阅读活动时间常常超时,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次,课前时评阅读活动的内容与正常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够自然。

第三,课后延伸阅读效果落实不够。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工作强度大,对时评材料阅读的课后延伸任务检查落实的力度往往不够,让时评阅读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

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方案调整进行解决的。可以通过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活动细节,进一步提高课前时评阅读的效率效果。比如:布置预习,减少当堂阅读时间;精选材料,精心设计教师总结语和课堂导入语,让过渡更加自然顺畅;每周安排专门的阅读写作分享课,展示课后延伸阅读的成果……

总之,丰富的时评材料以其独有属性,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评材料如何融入语文教学,怎样的融入方式最具有可行性,怎样的实施方案效率最高,这些思考需要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新方式,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完善进步。

参考文献:

[1] 卢清枝《时评阅读引入语文教学的五个好处》,《中学语文》2007年第9期。

[2] 沈世纬《用辩证思维把握社会热点问题报道》,《青年记者》2015年第16期。

[3] 一鸿《怎样阅读新闻时评》,《快乐阅读》201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热点话题时评诗词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预测
基于SVM的热点话题跟踪实现过程研究
诗词之页
党建时评
热点话题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