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2020-11-17

鸭绿江 2020年31期
关键词:郭小川鞍钢抚顺

杨 洋

1

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新诗代表人物郭小川,生于1919年,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国家危难之际,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并在抗战过程中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抗日战争前期的作品《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虽略显稚嫩,但仍能感受到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感情。1941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1945年后曾任丰宁县县长。这一时期他继续业余写诗,在《新诗歌》《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建国后在中南地区新闻和宣传部门工作。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开始致力于写政治抒情诗。“文革”期间曾受到运动影响被下放到湖北威宁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意外离开人世。

郭小川一生徘徊于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战士的热情与诗人的浪漫。1960年,郭小川41岁,此时党中央开始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接着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生产,3月又在广州召开会议,决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即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①.张恩和:《郭小川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1961年,42岁的郭小川在东北度过了人生难得的时光,短暂却又难忘。此前,郭小川曾几次致信上级领导,要求调动工作或休假,均未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宝贵的访辽机会。厌倦机关工作想要逃离的郭小川,获得了前往鞍山、抚顺参观访问的机会。这一时期的郭小川创作热情饱满高涨。在沈阳,他不顾旅途艰辛舟车劳顿,创作了生平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下山》;在煤都抚顺创作了《煤都的回声》、《胜利矿纪事》(四首)、《矿工不怕鬼》、《婚期问题》、《煤都夜景》等五首组诗以及《老矿工的爱情》《别煤都》;在钢都鞍山,创作了《追踪老孟泰的脚步》《鞍钢一瞥》《出钢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首诗。回京后,他修改订正了此间的作品,结集成《两都颂》,1961年6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9年对于郭小川来说是煎熬的。是年12月17日,作协党组给中宣部送交一份名为《关于批判郭小川同志错误的汇报》,把郭的错误划分为四大类:对党的关系长时期不正常,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名位思想;在反右斗争中有过右倾妥协的错误,在日常工作中有放弃政治领导的右倾表现。创作上有严重错误,突出地表现在《一个和八个》与《望星空》两首诗里。②.陈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1959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作协对郭小川前后进行了七次批判。1959年10月27日直至1960年9月30日,郭小川有将近一年未记日记,在恢复记日记的1960年末,“睡不好”经常出现在郭的日记中,显然,睡眠成了他的困扰,可见其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不尽如人意。1961年1月25日是个重要的转折点。郭小川在日记中写道:“晚,到白羽处,同他商量了一下工作问题,决定让我到东北,一来调查研究;二来写写鞍钢,真高兴得很。”③.郭小川:《郭小川全集10日记 1959-197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得到能够下基层、深入调查并走进人民群众的消息,郭小川很高兴。下基层是郭小川一直以来的愿望,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状态有助于思维的活跃以及创作工作的开展。事实证明,郭小川不虚此行。他于1月31日抵沈,分别于2月7日和2月26日抵达鞍山、抚顺,在东北展开了为期三十八天的实地调研,写下初稿诗歌两千余行。

2

1960年春,郭小川曾到钢城包头深入生活,《平炉王出钢记》即为此时所作。这首诗展现了壮观的出钢场面,紧密联系“五一”劳动节,同时将包钢与首都甚至全国联系到了一起,歌颂了钢铁工人的勤劳勇敢,记录了当时的经济建设情况。以此为经验和基础,郭小川在抵达抚顺和鞍山之后,创作了一系列关于钢铁和煤炭生产基地的诗歌。他在东北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与矿工和钢铁工人在一起,是快乐和忘我的,工人的淳朴、友善、干练、专业激发了郭小川的创作热情。由于对煤矿和钢铁工业不甚熟悉,郭小川在创作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整个创作过程不能称为非常流畅,修修改改的地方也很多。但在郭小川笔下,浪漫的诗歌与枯燥的工业相碰撞,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火花。长子精神感染了诗人,他将伤痕藏起,整理行囊,调整状态,重新出发,将饱满的精神和崇高的热情献给诗歌。挥笔赞颂革命春秋,洒墨歌唱工农群众,郭小川再一次向世人证实了其诗人的浪漫与战士的坚毅这一双重品格。在东北的三十八天中,郭小川是热情且高效的,他创作出了组诗五首以及《别煤都》《鞍钢一瞥》等诗歌,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诗刊》《辽宁日报》《文艺红旗》《鞍山日报》等报刊。

其中,《文艺红旗》(《鸭绿江》曾用名)杂志发表了他的《别煤都》和另外两篇作品。《别煤都》是郭小川这一时期为煤都抚顺创作的最后一篇作品,1961年3月10日落笔于沈阳。《鞍钢一瞥》于1961年2月草于鞍山,4月6日改于北京。在《别煤都》中,郭小川强调了煤都抚顺的重要性。“别处纵有千好万好,煤都究竟无法替代。”④.郭小川:《郭小川全集2诗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页。东北在郭小川的笔下是魔幻而又现实的,是幻丽的,是五彩缤纷的,同时又是踏实的、稳重的。郭小川这样描述煤都:“它是那样老成,却又那样富于青春的朝气,它是那样安详,却又那样满怀英雄的大志,它是那样寒冷,却又那样充满活力,它是那样和善,却又是那样无所畏惧”。⑤.郭小川:《郭小川全集2诗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页。许多年过去了,东北仍旧是郭小川笔下那般寒冷又热情,但却不如当年一般充满活力。在诗人郭小川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抚顺,当时的辽宁,当时的东北,在全中国的重要地位。东北为全中国重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诗歌回望过去,实现了诗歌最基本的意义——记录。抚顺给郭小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是热与力的结合,也是为全国的工业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有神奇色彩的地方。在《别煤都》中,可以看出郭小川在抚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在诗歌中也可以看出他离开抚顺时的不舍之情。郭小川在《鞍钢一瞥》中,饱含深情地反映了钢铁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工人阶级的深厚感情。在描述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他赞颂了钢铁工人饱满的精神面貌,但他细致的观察远远不止于此,钢铁工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是他的关注对象。他给予了鞍钢非常高的荣耀与地位:“于是在你的面前,就有两个伟大的事物一同出世:一个是太阳——这宇宙的骄子;一个是鞍钢——中国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他称赞鞍钢以钢铁铿锵的音响,鼓舞豪情壮志。他将钢铁工人几近神化:“像飞鸟般在钢架上疾走,像猿猴般攀援在房顶。像神话里的仙人驾驭着飞龙,像在怒海狂涛中破浪乘风。”在郭小川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东北的富饶和美丽,是蒸蒸日上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的象征。对于一个长时间从事文字工作的郭小川来说,厂房的奇异场景足以使他目瞪口呆。他将工厂里的钢花铁水,比作世间最亮丽的光彩。

3

郭小川坦言,此次东北之行使他真正见识了煤矿与钢厂的宏伟壮观,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是生平第一次,时间虽短,但感触很多,这也是他在这一阶段比较高产的原因之一。但他认为自己没有深入观察和理解,所以反映的实际情况很表面。在与友人通的信里,他表示愿意去再深入基层,到煤矿和钢厂去生活,集中了解矿工和钢铁工人的生活,他称工人为战士,并坦言他对战士有极大的兴趣。同时他表示,他对煤矿的兴趣是更为浓厚的,“我在矿上待的时间只等于在鞍山待的时间的二分之一,但写的诗却比钢铁厂的多一倍”⑥郭小川:《谈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5页。。

郭小川在《谈诗》中这样提及他战士身份的文学创作与诗歌创作:“在1954年以后,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工作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笔下已非常生疏,那时候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像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土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那时我既没有思索多少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平常又没有留心去捕捉和积累生活中的形象和语言,只是随心写下来,不加修饰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想。我的出发点是简单明了的,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多亏有了这个简单明了的出发点,我才有勇气把这一篇篇的诗作拿出去发表,并且引导着我一步步接近了文学和诗。”⑦郭小川:《谈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28页。几年时间的沉淀与积累,郭小川的诗作中的风格、艺术形象、语言等都发生了变化,如何从一个战士转变成诗人,郭小川抛出了疑问,并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作者的成长是波浪式的,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这就允许作品的水平有波浪式的变化。谈及创作,他认为,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⑧郭小川:《谈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28页。郭小川对此次东北之行的创作不是十分满意的,钢铁和煤炭是与我们若即若离的特殊的存在,既息息相关,又遥远陌生,如何去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难以把握的。为实现钢厂与诗歌的有机结合,郭小川曾试图将《鞍钢宪法》写进诗中,长诗的创作是吃力的,为了艺术效果考虑,郭小川将这首长诗压缩成了两首中型诗歌,于是有了《鞍钢一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可以看出,郭小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创新。钢铁和煤炭与文字和书本的联系不是紧密无间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而郭小川妙笔生花,将二者有机结合,给读者还原了真实的煤矿与钢厂生活,赞颂了煤炭工人和钢铁工人的美好品格,为时代谱下属于工人的高歌。地面上平静的煤矿下是煤矿工人热情鼓动的喧嚣与沸腾,钢厂的钢花铁水是鞍钢人最幻丽的勋章,郭小川在访辽时期创作的诗歌不仅为东北留下了珍贵的剪影,同时也将共和国生动的经济建设画面永远载入史册。

猜你喜欢

郭小川鞍钢抚顺
杜林深植慧,小水汇为川
仰望同一片星空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图说抚顺琥珀(六)
穆旦与郭小川在1957年前后的交往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鞍钢高强汽车用钢研发进展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