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之巅的媒体融合大考
——新华社“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的创新探索

2020-11-17多吉占堆,沈虹冰

中国记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分社登顶珠峰

今年是中国人登顶珠峰60周年,也是新华社珠峰报道60年。我国重测珠峰高程,是围绕珠峰的世界性话题,中国主要媒体在世界之巅充分展示近年来融合发展新成果。自“2020珠峰高程测量”启动以来,新华社各编辑部、西藏分社和前方报道组认真贯彻落实蔡名照社长和何平总编辑的指示精神,在张宿堂副社长直接指挥和社总编室协调下,精心组织、紧密协作、精准发力,按照工作部署和报道方案推进工作,共采发各类报道1000多条,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实现了报道策划组织方式、新报道技术应用和对内对外全媒体形态聚合传播等多项重大创新突破。

一、无惧困难 奋勇挺进

珠峰报道有极强的特殊性,除了登山的体育属性外,还有极强的政治、外交和科技属性,广受社会关注。

新华社“2020珠峰高程测量”由社总编室牵头,成立了12个编辑部和部门参与的报道领导小组,组成由西藏分社为主,国内部央采中心、对外部、摄影部、音视频部、新媒体中心和技术局同志参与的前方报道组,并组织工作专班,制定了《关于我国重测珠峰高程报道方案》。

接到报道任务和社领导批示后,西藏分社分党组在前方报道组进驻登山大本营前进行了全面动员,要求全体成员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落实社领导批示精神,二是确保报道稳慎安全,三是确保全体人员安全。

4月14日,前方报道组西藏分社第一批成员进驻登山大本营,积极开展前期采访、素材积累、调试设备、培训报道员等工作。4月20日,央采中心两名同志与自然资源部前方媒体团一起抵达定日县。4月25日,分社第二批成员进驻珠峰大本营。5月,国内部、音视频部先后派出报道力量支援前方。新华社成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介入最早、准备最充分、投入人员最多、在大本营坚持时间最长的中央媒体。

新华社西藏分社在珠峰大本营成立临时党小组,前方报道组严守政治、外交、宣传等纪律,稳妥把握报道基调,在确保报道安全的前提下,全体成员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团结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分社精神,推出大量独家文图音视频报道,开展深度解读和人物专访、史料查证与科技前沿观察、科普与重大科学意义阐释等报道,同时,还关注珠峰山区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成就,成为前期报道最充分、最及时、最全面的媒体,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涉及我国外交和主权的重大政治性报道工作,也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及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充分展现了新华社记者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良好形象。

二、同向发力 创新突破

新华社重大新闻报道的组织指挥方式,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实现全面创新,融合报道建设成果也在这次报道中得到全面展示,新的报道技术得到实战应用。

一是应用新技术组织、策划、指挥报道。在珠峰高程测量报道关键时期,新华社领导两次与前方报道组通过5G信号视频连线,多点位、全方位了解前方情况,直接部署相关工作。社领导在动员组织编辑部报道力量参与的同时,提出增强时效性、体现科学性、突出融合性、彰显思想性的总要求,明确要充分发挥新华社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总社编辑部和社办报刊的大力指导、帮助下,在与中央媒体同台竞争中,新华社紧握权威信源,掌握工作主动,开辟独家领域,有效引领了舆论,树立了业务标杆。新华社丰富多彩、量多质优的全媒体报道,赢得了自然资源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领导和前方负责人、专家学者、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他们在多个场合赞扬新华社的报道全面、及时、生动,影响力大,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这项重大活动。

二是充分发挥新华社登顶报道独家优势。本次登顶测量活动,因天气原因数度推迟,导致高海拔地区氧气、食品、帐篷等物资紧缺。为确保成功实现最后一个“窗口期”的登顶测量,前方登山活动指挥部采取强力措施精简登顶人数,选优配强队员,明确媒体登顶报道员从7名减至3名。前方报道组紧急与登山活动指挥部领导沟通协调,凭借长期报道珠峰的表现、经验与优势,积极争取指挥部对国家通讯社报道种类多、媒体需求大、报道任务重等现实情况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了顶峰高清直播、图片报道,特别是VR直播、MESH数据传输等开创性独家业务的顺利完成。新华社聘请的两名报道员(特约记者)均为西藏圣山公司资深高级向导,今年第15次登顶珠峰的扎西次仁还是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经验丰富、能力很强,为峰顶报道顺利实施带来便利,也确保了新华社登顶报道的独家优势和创新基础。

三是实现了新报道技术应用上的重大突破。新华社在报道前期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技术准备工作,安排MESH传输和两路5G信号共3条通道用于报道传输,采购并安装了多套高清摄像头和新型VR设备,开发定制了“珠峰智能采访APP”,为特约记者配备“即拍即传”的手机、VR设备和微单相机。新华社最终成为第一个实现珠峰峰顶通过VR向全球直播的媒体,还首次发布珠峰各高程VR全景照片,开创了新媒体报道历史;首次实现新华社珠峰峰顶高清视频直播报道,无论是采集力量、传输速度,还是时效、时长和关键节点画面捕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视频报道共完成中文高清、VR直播54场,海媒高清、VR直播32场,总时长322小时,浏览量突破3亿人次,直播场次和时长创下同一主题报道新纪录。

四是全面展现融合报道的“集束效应”。前方报道组充分挖掘传统报道优势,以历史上我国最早测绘珠峰、测量珠峰高程的“黑科技”、国测一大队负责人专访、为什么要为珠峰“测身高”等大量独家的文字报道,着意突出思想性、科普性,彰显珠峰高程测量的意义和价值,引领传统报道风向,媒体纷纷转载、刊用。精心打造登顶测量对内、对外、新媒体消息和快讯,测量登山队从海拔6500米、7028米、7790米以及8300米出发、抵达以及登顶快讯,时效全面领先。尤其是登顶快讯,“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客户端等新媒体终端及时播发弹窗快讯,实现全网首弹。前后方联动,精心采制新华社评论员文章、中英文“新华全媒头条”和重磅图片、视频专题等。首次实现珠峰高海拔5个营地的影像采集报道,独家发布大量图片和视频稿件,以全息影像方式立体、全景呈现珠峰攀登之路。

三、国社担当 扬优成势

至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前方报道组与后方编辑部门紧密配合,共采发“2020珠峰高程测量”各种形式报道1000多条,其中视频通稿及中英文短视频100余条,在抖音、快手、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发稿33条,组织系列现场新闻6场。仅5月27日成功登顶当天,新华社播发文字稿近20条,图片近200张,《巅峰见证——2020珠峰高程登顶测量》25小时“高清+VR+4K”大型直播点击量突破6000万次,后方编辑部快切直播素材8条短视频,形成镇版刷屏之效,有效引领了舆论。

——传统报道时效领先,采用率创新高。新华社重要节点报道处理好时度效,登顶快讯被1134家媒体采用,消息《成功登顶!中国测量登山队再测珠峰“身高”》被539家媒体采用,新华全媒头条《无惧风雪 不止攀登——记2020珠峰高程测量》被507家媒体采用。《新闻分析:为珠峰“量身高”一定要人登顶测量吗?》《北斗珠峰“首秀” 国产设备主担纲——细数珠峰高程测量中的“黑科技”》《向山而行与山共生——写在中国人首登珠峰、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等200多条稿件媒体采用超过50家。对外报道在狠抓时效的同时,强化议题设置,做好解疑释惑。登顶当天播发英文“新华全媒头条”《中国测量队登顶世界最高峰重测其高程》,凸显精确测量珠峰对造福人类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被美联社、法新社等100多家海外媒体采用。针对海外质疑,播发《中国聚焦:史料显示中国人最早对珠峰进行了测量》等,通过确凿权威的历史资料,说明我国清朝时期即对珠峰进行首次测量。《中国聚焦:中国国产科技在重测珠峰中将大显身手》等英文稿件,着重介绍重测珠峰使用的新技术手段,展示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新华社海媒英文主账号和科技、文旅分账号共计发稿94条,总浏览量超1400万次,总互动量超过50万次。摄影报道创新形式,全景展示了此次高程测量进程,总浏览量上亿次,互动评论达数万条。3名特约记者在高海拔区域发回大量独家图片,多篇稿件被“新华社每日图片”刊用,单幅照片最高采用达335家。

——新媒体报道传播量创新高。新华社技术局和分社共同发力,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主动开展工作,后方建立直播协调平台,在5300米、5800米和6500米移动基站上架设高清和VR摄像头,为特约记者特制VR背包便携支架。为确保视频和图片报道质量,报道组在珠峰前进营地设置超长焦拍摄机位,拍摄测量队员冲顶全景,与特约记者现场拍摄的近景、特写画面形成互补。音视频部联合西藏分社共完成高清、“5G+VR+4K”直播54场,视频信号在全社直播平台和端口实现同步共享。《拾光·留影:与珠峰相遇的24小时》《登顶2020》《珠峰VLOG:海拔6000米以上的风景,真美!》《独家视频:鸟瞰珠峰冰塔林》《独家连线新华社特约记者:海拔7028》《珠峰大本营的生活,也可以超有“格调”!》等近40篇视频、新媒体报道,着力增强报道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在客户端浏览量均过百万。音频新媒体系列产品“声动”珠峰发稿4期,浏览量超过300万。珠峰高清慢直播和VR直播创新了海媒报道形式,特别是登顶期间海媒VR直播受到海外受众好评和欢迎。主导此次高程测量的自然资源部网站和客户端同步推送新华社直播流。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中形成优势。本次报道启动后,新华社传统报道和新媒体报道相得益彰。特别是在登顶前后,新华社制作了大量可阅读、可体验、可参与、可转发的新媒体产品,如屏保图片、“云登顶”H5、测高知识科普、登顶路线讲解、3D图解、电子号外、电子海报、卫星新闻产品等,全面推动了移动互联报道传播。精心制作的“国家相册”《山仍在那里》,在中国人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推出,生动讲述中国人与珠峰的故事,全网浏览量过亿次。登顶直播在腾讯、今日头条等十余家媒体的首页首屏展示,爱奇艺、虎牙直播及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公司主动要求开展合作。特别是登顶视频和图片播发后,各编辑部和社办报刊新媒体创新力量纷纷介入,全面发掘移动互联网朋友圈传播和推广潜力,起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提振民众信心,推动新华社报道影响力上新台阶的重要作用。

四、团队作战 保障有力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中,新华社技术局和分社技术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完成了技术设备选型、方案论证、装备采购等工作。新华社技术局还派出多人和分社组织技术服务组,前后方配合完成了直播调度平台搭建、特约记者培训、测试传输设备等工作。技术保障组与第一批报道人员一起进驻、坚守大本营,全面融入报道工作,与记者探讨发稿预案和技术保障细节,完成了大量精细繁复的具体工作。

为完成好这项重大报道任务,落实新华社领导“有关人员安全问题要有周密措施加以确保”的指示精神,总社和分社为全体参加报道的人员购买了保险。分社成立了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后勤保障组,从生活、安全、交通等方面提供综合保障。分社始终保证有车辆和后勤人员在大本营开展服务,及时采购必需物资,协调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提供周全服务,同时在比大本营海拔低1000米的扎西宗乡巴松村家庭旅馆设立轮休调整基地,确保前方报道组人员得到适时的身心调整。

因此,尽管报道组在珠峰大本营工作时间长达50天,有4名年轻记者还先后上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开展工作,报道组全体人员身体和精神均保持了良好状态。分社参与过珠峰报道的老记者也感叹,“今天的珠峰报道技术条件和保障措施比10多年前好太多,真是令人羡慕!”

猜你喜欢

分社登顶珠峰
如何才能登上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揭秘珠峰身高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登顶
登顶乞力马扎罗
吴燕 福建女子登顶珠峰第一人
法新社进入朝鲜